熟女乱亚洲色图,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成人,国产精品观看一区二区!,丰满人妻老熟妇伦人精品小川桃果

您當前的位置 :浙江在線 > 環保頻道 > 即時報 正文

垃圾分類的“鄞州樣板”

發布時間:2018-04-23 18:44:05 來源:鄞州日報 記者 朱東 通訊員 包靜琴 劉瑜 王寶娥

  白鶴街道黃鸝社區有害垃圾兌換日活動

  專業公司收集有害垃圾  記者 史久陽 攝

  手繪的垃圾分類宣傳牌

  社區居民和孩子一起學習垃圾分類知識

  陳國榮帶領志愿者在檢查垃圾分類情況

  中河街道東城社區監督員對居民垃圾分類

  進行掃描。            記者 史久陽 攝

  首南街道環衛站清運垃圾。記者 史久陽 攝

    2017年12月,我省召開生活垃圾處理工作動員會,市委常委、區委書記胡軍代表鄞州作典型交流發言;

  2018年1月,《鄞州區“十化一體”打造生活垃圾分類省級示范區》信息被省府辦專報信息錄用,時任副省長孫景淼批示:鄞州區全方位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的做法和經驗,請印發各地借鑒;

  2018年3月,副省長陳偉俊專題調研我區垃圾分類工作并予以高度肯定:鄞州垃圾分類宣傳工作很到位,基礎設施建設不錯,給老百姓辦了實事……

  省、市垃圾分類辦有關負責人表示,鄞州在過去四年多時間里,通過拉高標桿、先行先試,多措并舉、攻堅克難,走出了一條具有鮮明特色的路子。

  灌輸理念來破局

  垃圾量的劇增是城市化進程和人口集聚的必然產物,如何實現垃圾減量,是一個無法回避的民生難題和社會問題。業界給出的答案是:任何一種垃圾減量方式,都必須建立在垃圾分類的基礎之上。

  2013年,垃圾分類被提上議程。同年6月,區委區政府出臺《鄞州區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與循環利用工作實施方案(2013年-2017年)》,方案明確,在2017年之前,中心城區基本形成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運、分類處置與循環利用的設施體系,分類收集覆蓋率達到50%、資源回收利用率達到5%、人均垃圾處置減量率達到15%。鄞州垃圾分類工作的大幕正徐徐拉開。

  萬事開頭難,垃圾分類工作開展最大難點是居民的認知。浙大寧波理工學院“綠色風”環保協會的成員曾在部分小區作過調查,結果發現,近五成居民表示自己沒有垃圾分類的習慣。至于原因,大部分選擇了“太麻煩”以及“缺乏相關知識”。

  有居民表示,雖然知道垃圾分類的好處,只是有時候時間和精力不允許,不可能時時刻刻想著垃圾分類。還有居民說,一直以來就是用一個袋子裝垃圾,早就成了習慣。

  如何破局?理念灌輸為先。

  在垃圾分類開展之初,我區的主要切入點就是強引導、造氛圍。采取巡回宣講、入戶指導等10余種形式,推動垃圾分類宣傳進小區、進樓道、進家庭、進機關、進學校、進街巷,每年開展活動500余場次、發放資料超10萬份、受眾3萬余人次。

  建立由社區干部、居民小組長、業主代表和物業組成的垃圾分類督導隊伍,以及由社區居民為成員的志愿者隊伍,負責垃圾分類指導、監督和檢查。目前,全區有垃圾分類督導員 1048名、志愿者5800多人,開展督導和志愿活動3500多批次,初步形成全員參與的格局。

  完善制度設施來推進

  國內最早實施垃圾分類的城市是北京。上世紀50年代,北京率先開展垃圾分類收集處理。但是,《2011北京市垃圾真實履歷報告》顯示,僅有4.4%社區的居民做到了按標準分類投放垃圾,有41.1%的社區居民投放垃圾情況未發生改變。50%的社區盡管已有部分居民進行分類投放,但另一部分居民仍然混合投放。

  2000年6月,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桂林、廣州、深圳、廈門被確定為全國8個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16年過去,其他7個城市遭遇著和北京一樣的尷尬:海南垃圾分類“屢敗屢戰”、上海垃圾分類 “原地打轉”、深圳垃圾分類“舉步維艱”……

  區垃圾分類辦有關負責人說,當垃圾分類實現從“要我分類”到“我要分類”轉變后,重點要做的就是完善相應的制度和設施,來確保垃圾分類的順利推進。

  首先啟動的是小區垃圾分類投放設施改造,涉及100余座小區垃圾房和6500余個垃圾桶點位改造,實現“減少投放點位、集中定時投放、現場督導指導”的目標。在朝暉新城小區,只要一到定時投放時段,就會有志愿者、督導員和社會組織定點守候在垃圾桶旁,對居民投放垃圾進行現場檢查和指導。有志愿者表示,一開始居民的投放準確率并不高,經過一段時間指導后,投放準確率已經超過90%。

  完善分類垃圾收運體系,規范廚余垃圾收運流程,推廣“投口朝外、成列擺放、桶蓋合嚴、桶身整潔、對號收運、地面清爽”模式。督促物業公司保潔人員杜絕混收混運,對廚余垃圾收運采取“定人、定車、定時、定點、定線”的方式,規范收運流程,確保廚余垃圾收運順暢、安全、準點。目前,我區日均收運廚余垃圾約150噸。

  此外,我區還率先在全市推出智能化垃圾分類系統,由線上APP和線下6個子系統組成,APP包括查閱積分、益幣等10多種功能,子系統包含居民姓名、住址、垃圾類型等信息。配備智能垃圾箱,箱口處顯示綠燈,表示垃圾未滿可繼續投放,亮紅燈則表明垃圾已滿,有督導員及時將垃圾運至垃圾分類站。

  來自區垃圾分類辦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區共有289個小區213817戶居民開展了垃圾分類,居住小區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達80.1%,其中白鶴街道、明樓街道、百丈街道均實現垃圾分類全覆蓋;機關事業單位、中小學校、國有企業垃圾分類覆蓋率達到100%;市民垃圾分類知曉率達到85%,生活垃圾減量8.8%。

  分類樣本之一

  丹頂鶴社區自治創標桿

  小區是垃圾分類工作的主陣地。在我區開展垃圾分類的幾年間,各社區居委會和物業根據各自小區特點,開展相應的舉措和制度創新:如定點定時投放、積分兌換、垃圾袋二維碼掃描等。作為一個老小區,白鶴街道的丹頂鶴社區則另辟蹊徑,通過全體居民自治,成了全區垃圾分類的新標桿。

  很難想象,曾經臟、臭的垃圾房,如今在丹頂鶴社區卻成了一道風景線。記者在現場看到,垃圾房深灰的墻底,配上碧綠的圖文解說,綠、藍、紅、黑四色垃圾分類桶一字排開,人即便走到跟前也聞不到異味。社區黨支部書記黃菊芬說,這就是社區3000多名居民踐行垃圾分類的成果。

  區垃圾分類辦相關負責人說,自開展垃圾分類以來,針對老城區老小區多、各類志愿團隊活躍的特點,我區以居委會為主體,開展垃圾分類社區自治試點,充分發揮黨員和志愿者的作用,使生活垃圾分類逐步成為城區居民的“新時尚”“新家風”。

  丹頂鶴社區是最先開展垃圾分類社區自治的試點之一,34幢居民樓107個墻門,老齡化程度達30%,如何調動居民積極性、鼓勵他們參與垃圾分類?社區的第一步,是發動黨員和居民骨干,積極開展垃圾分類志愿服務,在社區居民中形成濃厚氛圍。

  每天早上7時30分到8時30分,60多名志愿者與社工們輪流值守在5個垃圾房前,對居民的分類情況進行監督和勸導,風雨無阻、全年無休。優秀志愿者每年可獲社區的星級評定以及一定的獎勵。

  垃圾分類,還要不留死角。為此,對于社區里的聾啞人,志愿者上門拜訪,現場教導,直到對方真正學以致用;對于行動不便的高齡老人,志愿者則從保姆開始教導,并制定行之有效的獎懲辦法,督促對方堅持分類。此外,在志愿者的推動下,每戶居民都與社區簽訂了《垃圾分類承諾書》。

  推行垃圾分類,還要進一步推動形成綠色的生活方式。走進丹頂鶴社區居民活動中心,無論是桌上的布袋、筆筒、針線盒,還是一旁擺放著的小金桔盆景,都是經社區居民的巧手,利用家中的廢舊紙盒和衣物重新加工而成。“模擬廚房”中,兼具知識性與趣味性的垃圾分類卡通短片,以及一件件標有垃圾名字和圖形的小卡片,使這里成為孩子們學習垃圾分類的好去處。

  我區今年將進一步加強以鄰里幫帶為核心的“織網工程”,以一家一戶為基礎,以樓道為突破口,通過“居干包片、定人包戶,戶戶承諾、人人參與,一戶一檔、星級評優,示范帶動、樓道公示,善于結合、豐富活動,相互監督、定期交流”六種辦法,實現垃圾分類“家家都做,人人都會”的目標,并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以點帶面,著力把盆景變成風景。

  分類樣本之二

  耄耋義工陳國榮的“服務寶典”

  84歲的陳國榮家住丹頂鶴社區,是我區最年長的城管義工之一。2009年,區城管義工辦事處成立全市首個城管義工長效服務崗,陳國榮聽說后,表示想在丹頂鶴社區籌建長效服務崗。那年年底,在別人的懷疑和不解中,他拉起了一支7個人的隊伍。

  2010年3月,社區交通文明服務崗成立,義工開始上崗服務。一路走來,陳國榮既是義工長效服務崗的服務員、隊員思想的解壓員、車主文明出行的勸導員,也是宣傳員。作為一名老黨員,陳國榮在多年的義工生涯中,創造性提出了“經典服務寶典”,里面的“以情感人法”和“以理服人法”成為這個團隊的共識。

  近年來,隨著我區垃圾分類工作的深入推進,陳國榮帶領自己的團隊把工作重心轉移到了垃圾分類宣傳推廣上。自2015年10月丹頂鶴社區啟動垃圾分類后,陳國榮便組織起社區垃圾分類志愿者服務隊,管起社區垃圾分類的事兒。

  每天早上七八點鐘是居民投放垃圾的高峰期,也是陳國榮和志愿者隊伍的忙碌期。他們輪流在每一個垃圾投放點蹲守,一一把垃圾袋打開,看到有分錯的垃圾就挑出來放到對應的桶里。

  陳國榮的“服務寶典”有兩本賬,其中一本是各個家庭垃圾投放合格率的登記賬。如今,這本賬已記滿了十本筆記本,里面記錄了社區垃圾分類的點點滴滴,從工整的字跡中,可以看出他對垃圾分類工作的用心。

  截至目前,陳國榮共提供3500多次、超過7000小時的志愿服務,先后獲全國交通文明先進志愿者、寧波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三連冠”先進個人、“寧波好人”和市“城管義工之星”等榮譽,還成為寧波垃圾分類的志愿者形象代言人。

標簽:垃圾分類;社區;陳國榮;垃圾;志愿者;有害垃圾;黃鸝;居民;丹頂鶴;社區居民;丹頂鶴社區責任編輯:錢華良
版權和免責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