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江南,漫步紹興古城內河邊,只見清流潺潺,花草盈盈,一處處美景令人流連不已。
1980年,紹興在老城邊新建南門、偏門兩座翻水站。當年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工程,結束了上世紀50年代以來的紹興古城填河歷史,開啟了近40年的內河保護歷程。如今,呈現在世人面前的,是17條縱橫交錯的河流和一座漂在水上的城市。
重塑內河,其中有多少故事?接力治水,水城如何重獲新生?帶著這些問題,我踏上了尋訪之旅。
始建水站 引水活水
水是紹興城市之魂,紹興古城因水而生。史載,紹興城內河道,自范蠡筑城之后,代有挖掘、疏浚之舉,到南宋已成“一街一河”“一街二河”“有河無街”的水城格局。
這一格局一直延續至上世紀50年代。50年代初期,隨著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紹興城區原有的水陸交通格局出現變化。1954年至1964年間,人民路(酒務橋至會源橋段)、勞動路(解放北路至長橋段)、前觀巷、后觀巷、延安路(舍子橋至柳橋段)等河段先后填平筑路。1973年至1979年間,府河大江橋至咸歡河段改為暗渠。
“填河拓路改善了交通,但導致河網水流不暢。”市城建檔案館研究館員屠劍虹介紹,當時城區污水管網尚未建設,日益增多的企業污水和生活污水直排,讓古城內河水質每況愈下。“每逢夏季,內河的水就會發黑發臭,給居民的生產生活帶來影響。”
由此,建設內河翻水站引水活水,提上了議事日程。1980年,紹興縣城關鎮建設科提交了一份《關于上報新建偏門翻水站擴初設計的審批報告》。報告中寫道:為分年逐步解決城區內河污染問題,在偏門新建翻水站一座,引流相距580米外河(即漓渚江)清水沖刷市內西區主河1850米,工程投資為10萬元。
另一座翻水站——南門翻水站附近,從如今的紹興文理學院至東郭門一帶,均為原塔山大隊所轄。當時的塔山大隊副大隊長楊吉富,見證了南門翻水站的建設過程。“翻水站建成后,附近水域再也沒有發生過死魚事件,老百姓拍手稱快。”他回憶道。
與此同時,紹興停止了填河筑路,并陸續疏浚咸歡河、都昌坊河、西小路河等尚存河道,對部分河道砌坎。一條條當時看起來破敗不堪的河道,由此繼續保留下來。
系統治污 再現清流
現在來看,翻水站的建設,成為紹興治理城市內河污染的一個最初嘗試。
1985年1月,市一屆人大常委會作出《關于加強城區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決議》;同年4月22日,市政府頒發《紹興市城區河道保護暫行辦法》。由此,紹興開始系統性地解決城市內河污染問題。
“引水治污,成為一項重要工程。”時任市環保局局長水振華介紹,該工程包括城區南門、偏門及東郭門這3座翻水站及相關節制閘等配套設施建設和改造,將城區南郊水源引入城區河道,使其流向城區北郊水域。
1986年7月1日,偏門翻水站及配套設施建成投入使用,平均翻水量為每小時8000立方米,環山河率先變清變活。1989年,建成東郭門翻水站及配套工程,南門翻水站改建同期完成。1990年4月,引水治污工程實行統一調度,配套運轉,日翻水20余萬立方米。城區河道水質明顯改善,黑臭消除,河水漸清,城區中南部河段受益更多。
市市政管理處管理科副科長裘增土,曾于1988年至1993年擔任翻水站站長。他說,當時鑒湖等外河水量足,水質好,建設翻水泵站引入活水,紹興的做法走在前列。“蘇州、無錫等江南水鄉兄弟城市,都來紹興考察學習。”
始自1983年的截污工程,則是對內河污染的治本之舉。截污工程采用管道接納重點工廠工業污水及部分住宅區生活污水,集中輸送至三江海涂,經二級處理后排入曹娥江。
也正是上世紀80年代,我市啟動了首個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工作,首次將城市定位確定為“具有水鄉風光的歷史文化名城,以釀造為特色,輕紡工業為主體的中心城市”。原市城建委主任鐘華華說,這版總規牢牢把握住了“人文美”和“水鄉情”的特色,對于保護好紹興水城,具有深遠意義。
提檔升級 重建水城
在城市總體規劃的指導下,歷屆市委市政府弘揚大禹治水精神,接力治水,重塑一座水上之城。
2007年起,一場以“截污、清淤、引水、整治”為主要內容的城區清水工程連續實施三輪。在四大工程中,尤為引人關注的是引水。2011年,全長26公里的曹娥江引水工程正式通水,東西向橫穿上虞、柯橋和越城區,引水入城區,再向北流入曹娥江,日引水流量達86萬立方米。
“作為清水工程的配套工程,內河翻水站實現了信息化遠程控制。”市水城內河管理公司企管部經理張亮介紹,2012年,我市又在古城內新建了大羅門、小羅門兩座翻水站,所有內河實現貫通。截至目前,古城共有5座翻水站,并配套建設了15座內河節制閘,以有效調控17條內河的水流水位,并發揮著引水調水、防汛排澇、沖刷清淤、改善水質的功能。
近年來我市“五水共治”深入推進,又于去年打響古城生態環境治理大會戰。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投資6000萬元優化古城內河引水活水方案,曹娥江增量引水工程已完工;青甸湖引水工程則將優質的青甸湖水輸送到環山河和下大路河,讓城西的內河進一步流動起來。“作為配套工程,內河的西郭、北海橋、府山橋、西街、螺螄畈等5個節制閘正在升級改造過程中。”張亮說。
基于內河治理,紹興內河水上游,與環城河夜游、鑒湖水上游等,共同構成紹興水上旅游產品,引來八方游客。
古城治水,落腳點不局限于水,而是通過“水”這一載體,全面提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市委八屆二次全會提出:打造東方水城、提升紹興品質。以水為核心整合全市山水、文化、旅游資源,以水為紐帶優化產業、交通、城鄉、村鎮布局,以水為平臺推動城市、產業和業態升級,水開始更深入地融入到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
因水而名,因水而興,闊步邁進新時代,一座別具魅力的東方水城,又站在華麗蝶變的新起點。
2008年航拍圖。
上世紀90年代。
整治前(下)后(上)的內河羅門江。 (資料圖片由袁云提供)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