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域是生態的要素,是水利的基礎,更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當前,我區水域保護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占用水域難以補償現象仍較普遍,水域控制頂層設計不夠完善,水域占用執法難度比較大。面對嚴峻的水域萎縮形勢,實施最嚴格的水域管理與保護迫在眉睫。要增強保護意識,完善政策保護河道紅線;注重規劃引領,落實措施遏制水域銳減;積極解放思想,探索快速有效補償機制;落實齊抓共管,堅決打擊違法占用現象;加強輿論宣傳,提升政府民眾保護意識,為我區守住河道紅線提供有力保障。
水域是生態的要素,是水利的基礎,更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保護水域,守住我區河道這條不可逾越的紅線,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深入實踐,也是“打造品質新鄞州”的現實需要,對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迫切要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影響。
現狀情況
鄞州區為典型的江南水鄉,境內現有平原河道1195公里,平原水域面積為23.14平方公里,平原總面積383.92平方公里,鄞東南平原水面率5.69%,大嵩濱海平原水面率7.25%。相比2000年調查數據,盡管建成了甬新河和沿山干河兩大骨干河道,但鄞東南平原水面率降幅仍較大,從10%銳減至5.69%,打破了鄞州原來“五山四地一分水”的格局。
水域面積大幅下降,導致河道的蓄水、滯洪能力大大降低,行洪能力明顯減弱,城市排澇壓力逐年加大,臺風期間甚至普通暴雨就出現澇水外排緩慢、長時間積水等現象,群眾生產生活受到嚴重影響。有些區域“逢雨易澇”“久晴易旱”“越治越澇”現象尚有存在。面對嚴峻的水域萎縮形勢,實施最嚴格的水域管理與保護迫在眉睫。
存在問題
占用水域難以補償現象仍較普遍。據統計,自2009年至2017年,全區占用水域難以補償的年均面積達6萬~8萬平方米。一是建設項目占用水域數量大補償難。許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在遇到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后,因時間緊、任務重,加上受條件限制,拆遷難、空間不足,迫于無奈時常向河道水域要地。例如軌道交通、鐵路這類國家重點帶狀項目,多以占用河道來保障建設順利推進,加上這類項目享受“免除費用補償”政策,無法進行功能補償,迫于壓力只解決了眼前的困難,忽略了占用水域的長遠影響。二是占補平衡政策落實不夠科學。分布各地的支河、岔河及河漕就像身體的“毛細血管”,為提高某個片區土地利用率,將某些河道進行填埋,而在其他地方挖河、挖湖,這樣的“占補平衡”并不能真正恢復“毛細血管”的功能,造成局部片區極易發生澇災,如原江東片區及長豐區塊。三是補償措施落地困難重重。由于土地制約、政策處理等原因,大部分補償的河道無法實施,全區統籌補償列入規劃的河道建設項目也遲遲無法實施,河道新挖的速度遠不及填埋的速度。例如九曲河整治工程(城區段)至今仍有部分河段難以開工,小浹江、后塘河、楝樹港泵站配套河道等規劃近期建設的河道也難以保障。
水域控制頂層設計不夠完善。一是規劃體系不夠完善。行政區劃調整后,有些區域成為控制盲區,編制覆蓋新鄞州全域的、經法定化的水域保護規劃顯得十分迫切。二是規劃立足點尚不夠科學。為提高土地利用率,將原本蜿蜒曲折的河道截彎取直或改道成直角折拐狀,甚至直接廢棄,既導致行洪不暢,又減少水域面積。三是與上級或其他規劃不能有機統一。水系規劃在編制過程中考慮了地方實際,相對市級規劃有調整但未形成統一意見,有些與土地利用規劃也未有機整合,導致規劃部分內容只能束之高閣。
水域占用執法難度比較大。據統計,近幾年,我區年均有1萬~2萬平方米水域因執法難度大而恢復難。一是涉及基礎建設項目的水域占用執法難度大。涉及國家重點項目及民生的建設項目,例如軌道交通、鐵路、道路、新農村建設、截污納管、公共場地、景觀綠化等,在執法過程中經常面臨尷尬境地,恢復水域難度很大。二是河道線長面廣執法力量薄弱。盡管實行水政協管員聘用制,但人員遠遠不足,有些農村河道地處偏遠、分散廣,對支河、岔河、河漕的今天一簸箕、明天一小車的“蠶食”性填埋監管難度大,待發現后已無從查證。三是農村河道整治項目監管難度大。在鎮村實施的小型砌石護岸項目中,有的為順利推進政策處理而少開挖土方,河道岸線向河道侵食的現象屢禁不止,恢復水域難度很大。
對策建議
增強保護意識,完善政策保護河道紅線。一是強化政府主導作用,增強保護意識。相比土地而言,河道水域面積萎縮的影響是隱性的、滯后的,雖不會立即顯現,但對洪澇災害的影響卻是深遠而巨大的。要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對待河道這條紅線要像對待土地紅線一樣,神圣不可侵犯。各級政府要從思想上高度重視,在項目決策上充分協調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不向河道水域要土地。二是建立完善的水域保護體系。取消類似軌道交通及新農村建設占用水域免交補償費的政策,制定更加嚴格的保護政策;出臺《鄞州區水域保護規劃》及相關政策,加快推進規劃河道的實施與保護等。
注重規劃引領,落實措施遏制水域銳減。一是發揮科學規劃引領作用。水域規劃要提高前瞻性,既面向現實,又面向未來;增強科學性,遵循水的天然屬性;增強權威性,體現規劃的嚴肅性,做到依法審批水域保護規劃;增強可實施性,確保規劃落地、切實可行。二是強化要素保障機制。建設項目指標向內尋求、向上爭取,不以占用水域面積來解決自身問題;積極開拓區塊內水域補救措施,結合景觀等其他功能保障水域不減。三是強化監管評估機制。積極引入第三方社會服務機構,加大對占用水域的監督力度,進行績效評價并建立跟蹤問責機制。制定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將水面率納入生態建設考核指標。
積極解放思想,探索快速有效補償機制。一是加強土地保障傾斜。克服重重困難,從政策上向水域補償和規劃河道建設的項目進行支持,保證提升水域面積的用地。二是破解土地制約瓶頸。充分運用土地利用規劃調整契機,積極落實規劃河道建設用地,積極與上級有關部門溝通協調,在規劃許可前提下,探索“水域置換”“水面整合”等方式,積極開展水域補償建設,快速有效提高水域面積。三是探索創新水域補償機制。推進河道水域補償機制,按照“誰占用、誰恢復,誰占用、誰付費”的原則,讓產生水域占用并補償不到位的鎮(街道)對相鄰鎮(街道)給予經濟補償,鼓勵鎮(街道)開展水域保護補償試點。
落實齊抓共管,堅決打擊違法占用現象。一是實行齊抓共管。通過強勢推進控違拆違,形成全社會思想統一、上下聯動的良好局面,營造以打擊違法占用水域為榮,以實施、包庇違法占用水域為恥的社會氛圍,倡導社會人人都是監督者、人人爭當水政協管員的良好態勢,對違法侵占水域“零容忍”。二是加大執法力度。開展水政督查,將水政執法提高到一個政治高度,牢固樹立大局意識,堅持邊督邊改、堅決有力抓好水政督查問題整改,對違法占用水域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嚴懲一批、教育一片,真正起到震懾效應。三是提升科技水平。引入現代科技技術與互聯網技術,加快全區河道無人機巡飛推進工作,開發微信公眾號或APP,實現占用水域違法信息實時上傳、實時接收,調動社會力量提升執法工作效率和科技含量。
加強輿論宣傳,提升政府民眾保護意識。一是樹立保護意識。深化水域保護教育,樹立災害防范意識,創造條件建設水旱災害警示教育基地,從政府到普通民眾,全面樹立善待河流、保護水域的觀念,像重視土地保護一樣重視水域保護,像重視綠化率和森林覆蓋率一樣重視水面率。二是加大宣傳力度。開展多角度、全覆蓋宣傳,持續強化宣傳引導和氛圍營造,利用“中國水周”集中宣傳與常態化宣傳相結合,線上與線下宣傳相結合,在充分發動媒體宣傳的同時,做好社會宣傳,抓好典型案例宣傳,帶動全社會共同落實水域保護,共同監督違法占用水域。三是拓寬宣傳渠道。牢固樹立大宣傳理念,不斷拓寬宣傳渠道,創新宣傳載體,充分利用微信、微博、APP等新媒體,動員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水域保護行動,在全區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為我區守住河道紅線提供有力保障。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