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3月31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李月紅)“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初春的下姜村,山正青,水正綠,游人如織,一派生機勃勃。
下姜,古名“雅墅峽澗”。意為,山谷峽溪里的風雅村舍。村民們說,昔日村里窮,“雅”在綠水青山的自然風光;今時建成小康村,“雅”在這綠水青山間流淌出來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名副其實了。
感受之變,是物質生活之變,亦是精神文化之變。作為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時的基層聯系點,下姜村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我國農村率先實踐的一個生動樣本。在這里,不僅村民生活日漸富足,鄉土文化同樣充滿新時代的氣息,豐盈而有溫度。
鄉村是傳統文化的“源頭”,是農耕文明的“載體”。新時代下,中國鄉村的新鄉土文化有著怎樣的精神內核?煥發著怎樣的新時代氣息?重塑著怎樣的優秀傳統文化?恰是山花爛漫時,我們走進下姜村,探尋鄉土風物變遷中的文化脈搏。
山明水秀的下姜村,為農民們重塑了精神家園。圖為精彩紛呈的水上表演。
(記者 孫瀟娜 楊朝波 汪馳超 攝)
山村多橋。橋是鄉間道,也是民心路。代代相傳的紅色信仰,是下姜村新鄉土文化的根和魂,它架起了一座座通向夢想的橋,凝聚起村民奮進新時代的磅礴力量。
群山環繞間,鳳林港蜿蜒,將下姜一分為二。左岸,世代居住著百姓;右岸,歷來是開墾田林。過橋,既是村民的生活,也是村莊的希望。
行遍下姜,要走三座橋。第一座,富民橋;第二座,連心橋;第三座,鳳棲橋。
三座橋的對岸,可以到達三個地方:毛竹林、民宿群、產業園。在下姜村民看來,三座橋架起的是村莊的三個彼岸、三段精神史:溫飽夢、小康夢、振興夢。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同心同德邁向前進,必須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撐。”老支書姜銀祥說,引領全村人走向這三個彼岸的,靠的就是堅定紅色信仰這一共同理想信念,“三座橋就是見證者!”
時針撥回到1982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進下姜,村里開始分田到戶。打破大鍋飯的發展新思路,沸騰了整個村莊。
“我們共產黨人的信仰,用老百姓的語言說,就是實事求是地為人民辦實事。”姜銀祥回憶,造石橋就是改革開放后,讓全村人堅定共同信仰的一次集體洗禮。當時,村里的家底只有1000元,村里黨員干部帶頭,全村老少齊上陣,花了兩年半時間架起了村里的第一座石頭橋。
橋造好后,困擾村里多年的山洪問題解決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也極大提高,年人均糧食產量首次超過千斤。向往了數百年,下姜人的溫飽夢終于實現了。
有了紅色信仰,鄉村振興就有了“主心骨”,強了“頂梁柱”,穩了“定盤星”。從經濟薄弱村到全面小康村,下姜村滄桑巨變,一次次讓村民們感受到紅色信仰的力量:
一切為了人民!因為這種堅定信仰,中國共產黨人從來不懼風雨如磐、山高水長。
村民們都記得,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第一次來的時候,顛簸了60多公里的“搓板路”,坐了半小時輪渡,又繞了100多個盤山彎道,方才進了村。
從本世紀初開始,下姜村成為五任省委書記的基層聯系點,一任接著一任干。
一切為了人民!因為這種堅定信仰,中國共產黨人著力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真心誠意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
村民們記得,習近平第二次來的時候,聽說村民們托他找的專家已經幫助每戶農民增收,很是高興。不久,駐村指導員走進了浙江的3萬多個村莊。
村民們記得,習近平第三次來的時候,語重心長地號召下姜村黨員干部要做生產發展的帶頭人,要做新風尚的示范人,要做和諧的引領人,要做群眾的貼心人。
代代傳承的紅色信仰,而今已經成為下姜村新鄉土文化的精神內核。
村內,處處可見正能量。“思源亭”“感恩日”“連心橋”訴說著黨和百姓的魚水之情,訴說著堅定跟黨走的信念決心。
村外,每年有數千人次到新農村建設展示館接受黨性鍛煉和群眾觀教育。今天的下姜村已是省市紅色教育基地。接下來,這里還將協同周邊村莊,打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基地。
村道邊,我們偶遇70歲村民姜德明,他是村里年紀最大的民宿老板。10多年前,他是種茶大戶,習近平來下姜村時,鼓勵他加油干。如今,他積極響應村里號召,開民宿搞多產創業。端著水杯,姜德明嗓門洪亮地告訴我們:“總書記說了,‘擼起袖子加油干’,我們要繼續加油干啦!”
高揚紅色信仰加油干,是總書記的囑托和號召,也是億萬農民的殷切期盼。紅色信仰凝聚的鄉村力量,也將引領千千萬萬個薄弱鄉村像下姜村一樣掀起振興大潮。
鄉間聞笑。笑是自心底流淌出的開放自信,每一張笑臉,都傳遞著下姜人的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文明鄉風,洋溢著新鄉土文化的時代氣息。
農村美不美、文明不文明,關系到群眾的幸福指數、關系到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農民臉上的笑容,就是最好的證明。
浙江農民富裕,人均年收入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省區首位。在經濟條件、生活水平極大提升之時,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尤為迫切。
2013年起,從建設鄉村精神文化地標入手,浙江率先為農民打造文化禮堂。下姜村以姜氏家規為基本載體,建起文化禮堂,對村民進行全方位的道德禮儀風俗教育。此后,這里逐漸成為村里人的精神家園,成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平臺。
和眾多鄉村一樣,養豬也帶來一些問題,“豬糞滿地流、蚊蠅滿天飛”一度成為村容村貌的真實寫照。
陳規陋習怎么破?
黨員率先當“新風尚的示范人”。建沼氣池、搬遷豬屋、生活垃圾分類,黨員帶頭做。接著,黨員帶群眾,村務公開欄上,每個季度評“五好家庭”“好婆媳”,紅黑兩榜同時張貼,村民們自覺了起來。
新風俗形成了,新的生產力也生成了。余紅梅的民宿一年能賺10多萬元,在她看來,村民的文明素養是寶貴財富。“在咱村,村民騎電動車從不使勁摁喇叭。”她說。
可不是。采訪中,我們遇到淳安縣恒邦物業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的公益組織,他們本打算來下姜村做撿拾垃圾的公益活動,可轉了一圈發現,村里比縣城還干凈。
加速推進的公共文化建設,則讓下姜村人的鄉土文化擁有不斷豐富的時代元素。
讓村村、鄉鄉、縣縣都可以廣泛開展文化體育活動。文化禮堂建成后,下姜村又陸續建好了農家書屋、籃球場、文化長廊,為村民的文化活動提供了新載體,注入了新內容。
村里留守婦女多,閑暇時需要文化活動。2012年,村里首先成立舞蹈隊,愿意來的村民都能來跳。去年,村里排演首臺大型水上舞臺劇,有點舞蹈功底的村民全去參加了。
鄉村民宿發展了,返鄉的、外鄉的人多了起來,文化需求也有了新變化。69歲村民姜品楚說,村民需要老年活動中心;返鄉的余紅梅說,孩子需要家門口的美育培訓;外地游客張明嶺說,夜宿下姜需要多些夜文化空間;民宿老板姜光照說,村舍改建精品民宿需要全球設計力量。
“互聯網時代,下姜村的蓬勃文化需求,不僅僅是與城市文化建設一樣與時俱進,更與全球前沿文化同頻共振。”下姜村黨總支書記姜浩強說。
在下姜村,文化的追趕才剛剛起步。由村委會主任姜排嶺領隊的下姜村馬拉松長跑隊正在進行申報注冊;24小時書吧“下姜書房”已選址五狼塢腳下,馬上就要動工開建;縣圖書館與棲舍民宿合作的鄉村圖書館,將于近期舉辦首場名人閱讀講座。
沒有現代化的鄉村,就不會有現代化的中國。“笑容多起來”,已寫入下姜村鄉村振興目標之一。融入時代新元素的現代鄉村文化,正讓下姜村人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也將成為中國鄉村振興的新動能。
鄉野探花。下姜多花,它是鄉土風物,也是現代生產資料,更是耕讀傳家的精神符號,連起下姜村新鄉土文化的過去和未來、傳統和現代。
農耕文明是中華文化的鮮明標簽,承載著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碼,彰顯著中華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推動鄉村振興,需要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農耕文化。
“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在下姜村,豐富的耕讀文化傳統,一直是這塊土地上人們生生不息的精神滋養。根據宗譜記載,北宋年間,姜氏祖先遷入,繁衍至今。留下了姜太公、朱熹、王十朋等人文底蘊。
然而,上世紀以來,祖輩們眼中的雅墅峽澗,在村民們看來卻是窮山惡水。山多田少吃不飽,春耕一來洪水跑,是那時下姜人對這片山水的真實感受。
分田到戶后,急于擺脫貧困的村民扛著斧頭上山了。40多座木炭窯同時開燒,整個村莊煙霧繚繞。短短幾年間,6000多畝林子不見了,群山成了“瘌痢頭”。
“要給青山留個帽。” 2003年,習近平來到下姜村,看到村莊周邊一些光禿禿的山頭,他語重心長地對黨員干部說。
也正是這一年,在習近平的推動下,“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在全省展開,生態文化逐漸成為一種全社會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和共同推崇的價值觀念。
如今,下姜村的綠水青山又回來了。從前的砍柴道,已成探花道。行走在五狼塢生態峽谷,四野綠植蔥蔥,村民姜德華帶我們認識他童年見過的繁花,蘭花、百合、野櫻花、桃花、野菊花。既是尋找童年記憶,也是確認未來方向——今年,他辭掉工廠工作,回鄉守住這片山林,進行根雕創作。
留住了綠水青山,留住的不僅僅是綠水青山。“還留住了下姜村的鄉愁和優秀傳統文化。”姜浩強認為。
耕讀傳家久。“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歷來是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重要精神力量。
打開下姜村的《姜氏宗譜》,翻開第2本第50頁,赫然寫著這條傳了800多年的48字祖訓:“敬祖宗,孝父母,友兄弟,教子孫,睦家族……”
祖訓里的風雅再次寫入新時代的村規民約里。“孝父母”多了“最低生活保障”的現代標準,形成了全村人孝敬父母的好風尚;因為無偷無盜,村民至今都能夜不閉戶。
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再認識再學習,也加深了村民們對文化傳承的自覺。2003年,我省實施“八八戰略”,作出加快建設文化大省的決定,留住非遺文化是題中之義。下姜村世代出手藝人,通過排摸,村里爭取到與縣有關部門的合作,扶持手工藝人創作。
在打鐵鋪,我們見到了打鐵藝人江建立。他說,現在他相信了農具也是有文化的、有生命力的。他拿過一把菜刀,指給我們看:“機器生產的刀,刀刃一條線,好收納;手工打的刀,刀刃兩頭彎,切菜省力。老祖宗的手藝里有力學的智慧呢。”
看花不是花,樹根新變化,農具有文化。下姜村民把農耕文化優秀遺產和現代文明要素結合起來,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努力實現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同樣是那株野櫻花。它是世代下姜人的童年山趣,但村民姜國炳在參加全省民宿業培訓后,上山采來野櫻花朵撒在客房床鋪,房間頓時有了雅趣,這一做法馬上在全村民宿流行起來。
同樣是那畝梔子花。10多年前,村民們把它當中藥材種植,如今村民們打算讓梔子花香為下姜村帶來更多的新觀賞價值。
之江大地,綠水青山。千年前,南北朝詩人謝靈運在這片土地上創作了無數山水詩,開創了中國文學史的新意境。步入新時代,在從“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邁進的征程中,和下姜村一樣,廣大浙江鄉村在收獲“金山銀山”的同時,開始回望腳下這片土地生長出來的文明詩意,書寫出新時代鄉村文化發展的新篇章!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