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升高后,有些凈化水質的水生植物就要準備下種了,需要去看看原來固定在水里的那些架子還能不能用。”近日,龍游縣治水辦專職副主任蘭水英專程趕到模環鄉,和分管治水的副鄉長宋小兵一起商討山塘水庫水質保持工作。
模環鄉位于龍游“北鄉”,地理位置特殊,這里的山塘水庫普遍缺少活水源,基本上靠平時雨水積存,給日常水質保持增加了難度。近幾年來,經過大規模生豬養殖整規、清塘美河、剿滅劣Ⅴ類水等治水行動后,污染源得到了有效控制。圍繞長效保持水質大難題,龍游縣治水辦根據模環鄉這樣的北部鄉鎮實際情況,實施“一點一策”治理方法,巧用智慧的治水“土辦法”,收到了明顯成效。
康興生態養殖場采用“工業+農業”的治污模式,一個五十多平方米的氧化塘上長滿狐尾草。“別看這些看起來亂糟糟的草,吸附污染物能力特別強,前端工業化處理后,再經過這塊草甸子,排出去的水就完全達標了。”宋小兵介紹說。
“我們還嘗試在水塘里種能凈化水質的空心菜、養水葫蘆,用PVC管拗出各種造型,一則可防止水生植物野蠻生長,另則可以在水塘里形成各種圖案美景。” 蘭水英向記者展示夏天時拍的水塘和植物圖片,許家村的空心菜、石佛村的水葫蘆……清澈的水面與綠色的造型相映成趣。
“我們在水塘里放養什么也有講究。”龍游縣治水辦工作人員介紹,螺螄能吞食水中一些懸浮的菌類生物,小南海鎮丁家村就到菜市場上買來螺螄放養。11畝水塘放養了二十來斤螺螄,水質明顯改善,浮在水面的臟東西不見了。項家村還探索上中下三層水體污染物吸附技術,上層養殖藻類植物,中層放養白鰱,下層實行塘底“底改”技術,實現生態化治理。
活水源頭是確保水質非常關鍵的一環。大坪畈村通過埋管引水法,將山泉水引入門口塘中,實現活水凈化;下宅村借地勢引流,將水庫水引入門口塘,實現引水凈化;箬塘村重新疏通原有老井,將干凈的地下水引入水塘,形成一個小的水循環。
宋小兵向記者透露,目前模環鄉正在嘗試推進一種新的治水模式,就是與縣國資委下屬的奔康投資有限公司達成合作協議,把全鄉小II型水庫流轉過來后,統一承包給公司運營,水體用于潔水養魚,水面用于光伏發電,這樣既可確保穩定的集體經濟收入,還能保證水質安全。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