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圖 田蘭芳
我是一袋普通的生活垃圾,來自上城區小營街道大學路社區趙阿姨的家里。昨天晚飯后,大約傍晚6點,趙阿姨把我分成干和濕兩袋,走到小區的垃圾房,分別投放到其他垃圾和廚余垃圾里。從這一刻起,我便開始了一場“奇妙漂流”。
眼前這幾個大約1米2高的垃圾桶,是我的“漂流第一站”。在這里,我遇見的第一個人是保潔員孔德俊。他把我從“其他垃圾”里拎起,根據紙類、玻璃、塑料袋、金屬、紡織這5類來進一步分類,并投放到相應的垃圾桶——這可比以前的四種分類更細了,因為從今年2月5日起,大學路社區作為上城區第一個試點,開始實行社區再生資源5大類回收。
我在的大學路社區,共有700多戶居民,一個月大概會產生4500公斤左右的垃圾。孔師傅在每天的7:00-9:00、11:30-13:30和17:30-20:00三個時間段,在垃圾房門口等候我們。到了晚上8點,我和小伙伴們漸漸把幾個垃圾桶填滿,昨天有3個桶。我記得以前可沒這么少,按四分法,我們每天基本能填滿9個桶。此時,我在桶里靜靜等待下一站,孔師傅則把我們整理封桶。
不一會兒,一輛垃圾車開來,“廚余垃圾”首先被第三方服務公司濱和志達安排的廚余專用清運車輛運走,在那兒他們會被進行再加工,或做成有機肥料的原料,或作為生物柴油和化工油脂的原料;而我,則和另外的小伙伴一起被送到回收公司,被生產成再生紙、金屬品、零部件等等;其他無法再利用的垃圾最終歸宿則是天子嶺垃圾站。
很多人說我們沒用,但其實我們是放錯了地方的寶。一個多月的試點以來,我們被最大資源化利用,不僅每月能從第三方公司那兒換來500多元的效益,而且還減量了35%。我的主人趙阿姨也很高興,她每次拎著我下樓時,都感嘆說現在小區環境變好了,大家環保意識也越來越強。以前,垃圾房環境臟亂、污水橫流時,很多人都把我隨意丟在垃圾桶一旁,轉頭就走。
當然,我還聽說一個好消息,如果你想了解我“奇妙漂流”的經歷,以后可以來大學路場官弄66號。小營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沈琪說,這里正準備打造全國首個體驗式垃圾分類實踐基地,基地戶外場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室內場地面積約300平方米。分為多個區塊,預計于4月底正式亮相,建成后將成為市中心規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垃圾分類實踐基地。
比如,基地大門附近,將設置大件垃圾分類作業和展示區;對面是廢棄物創意互動區,將展示用廢棄金屬、橡膠做成的工藝品;在室內空間,還將推出垃圾分類微場景體驗活動,比如借鑒Do都城的做法,通過角色扮演,讓孩子們體驗家庭垃圾分類的先進做法。
在這個基地,你還可以看我怎么變成有機肥料、生物柴油、再生紙等等。當然,他們的希望是,讓多種分類模式在這里并存實踐,最終可以提高人們垃圾分類的意識和水平。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