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江西省吉水縣中心幼兒園的小朋友在公園里為剛栽種的樹苗澆水。
安徽蒙城縣母集村的徐鳳超、徐鳳臺兄弟為村中千年銀杏樹當“保姆”。
又到了草長鶯飛的時節,又迎來了這個綠色的節日——3.12,植樹節。
我國自古就有清明植樹的傳統,但植樹節的設立卻是近代的事情。1915年,在一貫倡導植樹造林的孫中山先生的倡議下,以清明節為植樹節,之后又在孫中山逝世紀念日舉行“植樹式”。
新中國成立后,1979年2月23日,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六次會議通過決議,每年的3月12日成為中國植樹節。1981年12月13日,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討論通過了《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自此以來,中國植樹節成就了世界上規模最大、參與人數最多、成效最顯著的義務植樹活動。
今年3月12日是我國第40個植樹節。全國人民積極參加義務植樹活動,各地植樹造林的實現方式也不斷更新:從直接參加種樹,到以資代勞從事公益綠色宣傳、認種認建綠地、購買森林碳匯等,義務植樹的盡責形式更加靈活多樣。
北京 在寸土寸金的市區騰退造林
記者12日從首都綠化委員會辦公室了解到,自1981年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以來,截至2017年底,參與首都全民義務植樹活動的總人數已達9688.8萬人次,義務植樹超過2億株。
記者從北京園林綠化部門了解到,對首都中心城區來說,這些年在園林綠化中最難解決的就是地塊。隨著多年來城市擴張和人口增長,再加上長期的綠化建設,可用于綠化的地塊越來越少、越來越小。為拓展城市綠色生態空間,北京近幾年來積極探索,圍繞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持續加大疏解建綠和留白增綠,挖掘城市增綠潛力。一批低端產業聚集、私搭亂建多、環境臟亂差的地段通過拆遷騰退造林變成了百姓身邊的“森林”景觀。
河北東光 種樹驗收成活才能拿補貼
天剛亮,河北省東光縣西安屯村的韓艷亭早早趕到大運河邊,開始新一天的植樹工作。“縣里搞大運河綠色廊道建設,俺們承包了5000畝地,只要保證樹木成活率,年底就能獲得獎補資金。”他說。
按東光縣相關規定,造林用地全部由鄉鎮政府統一流轉,造林結束后,聘請第三方公司核查驗收,新造林保存率、成活率在85%以上,達標的才能兌現補助資金。韓艷亭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政府兩項補貼共計每年每畝800元錢,我們的土地流轉費用是每年每畝1000元,只要達到政府規定的造林標準,實際流轉費用相當于每年每畝200元,這樣算下來經營成本降了不少。”
東光縣林業中心主任林子新說:“造林新機制破解了樹木成活難、成活率低等后期問題,打破‘年年種樹不見樹’的怪圈。”
雄安新區 每棵樹都有二維碼“身份證”
河北雄安新區今年將種植10萬畝苗景兼用林,每棵樹都是在苗圃選材時就登記了二維碼,也就是專屬“身份證”,掃描后能了解到苗木的來源、樹種、規格、產地等情況。
貴州 通過網絡眾籌興建88片森林
網絡眾籌10元錢,相當于線下完成植樹1株義務……在貴州12日啟動的“e綠黔行”全民義務植樹活動中,貴州計劃2018年至2020年每年通過該活動籌集資金1億元,眾籌的資金將興建88片森林。
據統計,截至12日13時,全國6700多名網友參與貴州網上“捐樹植綠”活動,實現籌款30多萬元。
江西靖安 樹齡100年以上古樹配“保姆”
在江西省靖安縣水口鄉周家村,一棵有著1100余年樹齡的古羅漢松參天而立。今年42歲的漆家春是周家村的村支部書記,同時他的另外一個身份,便是這棵古羅漢松的“樹保姆”。
“每天都會來樹下轉轉。”漆家春告訴記者,過去很多村民沒有保護古樹的意識,有時候會把牛羊拴在樹下,甚至在夏天的時候,還有人會借著大樹的陰涼,在樹下燒烤野炊。
靖安縣發改委主任錢銳告訴記者,當地對樹齡在100年以上的古樹名木全部建立管理檔案,并邀請社會人士義務認養古樹名木,開展管理巡護工作,讓每棵古樹都配有“保姆”和“檔案”。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