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幾年,污染防治是我國重點要打好的三大攻堅戰之一。近些年,由電子商務、線上消費所帶來的快遞、外賣等“新業態”井噴式增長。據“餓了么”發布的中國外賣大數據顯示,到2020年,外賣市場的交易規模將突破7000億元。據國內三家主流外賣平臺公布的數據,全國外賣日訂單量約在2000萬單左右,這表明每天使用的外賣餐盒超過6000萬個,每天所用的塑料袋可覆蓋120萬平方米。外賣送餐使用的塑料袋、餐具大多是用聚丙烯、聚乙烯等難降解的材料制成,這給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
治理外賣包裝垃圾勢在必行。朱鼎健委員建議,盡快將快遞、外賣所產生的塑料包裝材料全面納入監管范圍,完善相關標準、法律法規的制定。同時,嚴格加強執法巡查力度,減少管控盲區,使其更加適應當前的經濟社會發展。
由稅務部門研究出臺有關征稅辦法,針對一次性塑料制品征收消費稅。同時,以塑料垃圾為切入口,逐步構建起中國的“生態稅”體系,所謂“生態稅”是指具有調節與環境污染、資源利用行為相關的用于保護環境的各種稅收的總稱。構建“生態稅”體系,既能使所有環節的參與者共同分擔相應的稅費,也可作為環境保護稅法的必要補充。
研究出臺環保基金的征收和補貼細則。基金的補貼對象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從事廢棄外賣包裝塑料回收的企業,減少垃圾存量;一類是從事環保包裝技術開發的產學研項目,鼓勵盡快開發出優質替代品。
外賣和快遞垃圾與居民的生活最為貼近,建議各大一線城市率先試點,以外賣平臺、餐飲商家和消費者為切入口,獎懲結合出臺措施。如對使用可循環餐具和包裝材料的電子平臺和商家實施綠色信用評級,給予稅收優惠;鼓勵平臺推出塑料餐具減量化的措施,對主動參與減量的消費者增加積分或返現;試行押金返還制度,使用一次性餐具需要繳納押金,送到回收點后可取回押金等。面對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的污染防治問題,需要打出“組合拳”,完善政策法律,全鏈條式地防治,前端開發優質環保替代品,中端減少使用量,后端科學處理回收。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