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船在長山河、六平申線、辛江塘東西段等海寧的航道上,“柳蔭兩岸美,白鷺船前飛”的景象隨處可見;漫步走在海寧的公用碼頭上,紅色的吊機繁忙運作,綠色的貨船在碧水中穿梭,構成一幅江南特有的水運生態畫卷。
近年來,海寧港航圍繞打造浙江省水運轉型升級試點和最美航區,積極投入美麗經濟交通走廊建設,全面打造“美麗航區”升級版,航道和碼頭都有了大提升,讓海寧航區換了新顏。
航道升級“引鳳筑巢”
“航道升級以前只有100多噸的船才可以進來,現在可以達到幾百噸,1000噸的船也可以進來。”海寧市交通局副局長范建祥告訴記者,近年來,海寧利用生態科學的方式,建立航道綠化、養護、監管三位一體機制,使航道養護更科學合理,航區內通航環境更優美,航行秩序更規范,將一條條傳統水運動脈打造成穿梭于城市鄉間的“水上風景線”。
“現在企業越來越看重海寧水運的便利條件,一些大型水運企業先后落戶海寧。”范建祥介紹說,海寧經濟開發區糧食產業園區內,已有中糧(海寧)面業、海寧糧食購銷有限公司、浙江寶隆米業等多家企業入駐,碼頭岸線總長達1000多米,年貨物吞吐量達200多萬噸,初步形成以糧食加工、倉儲為主的沿河產業帶,成為海寧水運經濟的一大亮點。
據了解,海寧利用現有航道資源,吸引社會水運項目入駐,目前已經形成了以糧食產業為主的長山河產業帶,以新能源產業為主的六平申線產業帶,以集裝箱出口產業為主的杭平申線產業帶,以及以煤炭、建材等大宗物資為主的杭海線產業帶等多條沿河產業聚集區。
“到2020年,我們要建成‘兩橫兩縱一連’的骨干航道網和‘五區十四碼頭’的港口體系,以及杭平申線、六平申線、長山河沿河產業經濟帶,年港口吞吐量達到4000萬噸,屆時我們將全面實現水運復興的目標。”范建祥說。
碼頭整治“騰籠換鳥”
2014年起,海寧在全省率先啟動碼頭綜合整治。2015底,碼頭關停和提升同步完成,徹底改變了航區碼頭小、散、亂的歷史面貌,成為浙江省碼頭綜合整治的“樣板”,為海寧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創造了新的機遇。這一碼頭綜合整治為海寧整出了空間,整出了轉型,更加充分地發揮了港口碼頭的聚散優勢,朝著現代化、規模化、環保化的發展方向快速邁進。如今海寧正緊鑼密鼓地建設“五區十四碼頭”,力爭在2020年底,全面建成骨干航道作業區和鎮級公用碼頭兩個層次的港口碼頭體系。
2017年投資1.9億元建成的浙江省重點項目尖山碼頭作業區,已開辟尖山到乍浦、上海、太倉3條集裝箱航線,2017年集裝箱運輸完成5113TEU,成為嘉興地區首個開通集裝箱水運的縣市,為企業節約運輸成本四分之一,節約運輸時間三分之一,增強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同時,減輕了周邊公路的運輸壓力,緩解了城市交通的擁擠程度,并減少汽車尾氣的排放。
新的“五區十四碼頭”從設計、建設到管理,都有一套規范標準——環保理念貫穿始終,硬件設施完善完備,并有規范的長效管理機制,將實現土地節約、環境改善和管理提升等多方面的顯著變化。許多企業看中了新碼頭的商機,新碼頭成為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一張“金名片”。
如今已有海寧汽車新能源項目、聯鑫板材、萬凱新材料等80多家企業進駐,總投資近200億元。在推進作業區及公用碼頭建設的過程中,海寧還主動探索水運基礎設施建設的新模式。如采用PPP模式建設的內河水運碼頭,地方政府主動對接相關企業,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并成立了項目服務小組,統籌協調公用碼頭的項目推進。這一舉措,不僅加快了基礎設施的建設進度,還破解了項目建設中受到資金制約的難題,實現了政府、企業、社會共贏的全新局面。如今海寧已初步形成主干航道樞紐作業區和鎮級公用碼頭的港口樞紐布局體系,港口年通過能力增加595萬噸,進一步增強海寧與周邊城市的交通物流聯系,降低企業物流成本,為海寧經濟轉型升級提供強勁動能。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