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映在玉皇山和錢塘江之間的玉皇山南基金小鎮,就像是從水泥森林的大都市中剝離出的一處安靜的小世界。亭臺樓榭,草木成蔭,仿宋建筑、江南民居等特色建筑群分布其中。
一年多前,“江南1535”搬至基金小鎮,作為合伙人之一的沈聯,用“氣場很合”來評價搬到這里的感受。說是上班,沈聯更愿意說是從“水泥森林”跳到了“山清水秀”里工作。
“之所以搬到這邊,是看中小鎮的產業聚集效應,周邊的企業都是做風投和創投的,氛圍很好,大家可以互相交流,也有利于信息、創新等資源的整合。”沈聯開玩笑說,平時在小鎮里和人喝個咖啡,都很可能“意外”拉到一筆風投資金或尋找到一個好的投資項目。
她的話并不夸張——在這片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金融企業集聚,精英大佬扎堆,目前已成為上海、北京和深圳之外中國最大的對沖基金聚集地。截至2017年底,基金小鎮累計入駐企業2361家,其中包括大批國企背景的基金以及一批私募龍頭等,總資產管理規模10455億元,實現稅收21.6億元。
但事實上,換做十幾年前,這樣的未來簡直無法想象——基金小鎮管委會辦公室主任吳青松介紹,上世紀,這片地域主要是農田和養殖魚塘等,直到杭州陶瓷品市場落戶,帶來了廠房和倉庫,“村集體經濟大部分就靠市場、廠房和倉庫租金。”
曾在此地居住、后隨“城中村”改造搬入附近安置小區的玉皇村人王佳說,這里以前生活環境臟亂差,交通也不方便,就像個落后的農村。但現在的改變完全是天翻地覆,好像江南園林。
事實上,當時的老玉皇村就像一塊“等待未來”的片區,產業更新是推進轉型的最有效方式——自2007年起,上城區將目光瞄準服務業,把原有廢舊倉庫改建成文化產業園區,但文創產業剛起步時資金短缺問題凸顯。這時,賽伯樂基金順勢進駐,成為首家進駐小鎮的金融企業。
吳青松說,當時的大背景是,杭州市提出要大力推進金融改革與創新,而上城區金融機構密集。同時,在市場需求作用下,許多私募機構、銀行及券商陸續進駐玉皇山南,“建立一個對沖基金小鎮的想法開始形成。”
小鎮改造,文創起始,金融迭代,譜寫了資本市場推動經濟轉型和改革創新的篇章。自2015年5月基金小鎮正式掛牌,此后便以遠超眾人設想的速度發展——服務方面,“一片丹心”為企業和人才提供“店小二”服務,打造國內最完善和高效的私募基金生態環境;人才方面,專業金融人才從0飛躍至5000;對接世界方面,與格林威治小鎮簽訂了友好合作備忘錄,成立了紐約、倫敦代表處……
憑借山水之美、民資之利、人才之智、服務之優,玉皇山南基金小鎮成為浙江省經濟轉型的一扇窗口。其從無到有,從誕生到繁榮的蛻變樣本,在當下中國實施鄉村振興及產業轉型升級的大命題中,不僅鮮活生動,同時深刻有力。
而在面向“十三五”乃至更長一段時間內,在經濟新常態以及國際舞臺的聚光燈下,玉皇山南基金小鎮“等待未來”的過程,還在繼續。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