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確保嘉興市區城鎮居民小區生活垃圾分類提速、提質、提效,嘉興市區將開展城鎮居民小區生活垃圾分類評比活動。根據《嘉興市區城鎮居民小區生活垃圾分類評比方案(試行)》,評比共涉及宣傳培訓、設施設備、分類質量、監督管理等五大類12方面內容,按得分高低進行排名,對前三名和后三名以市級月度“紅榜”和“黑榜”的形式予以通報,評比結果每月在媒體上公布。目前,第一批參加評比的小區已經完成現場考察。
垃圾分類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過程,在收集、清運、處理的一系列環節中,居民家庭是第一道關口,也是垃圾分類的源頭。這個環節處理不好,后面的難題就會成倍增加。其實,經過多年的宣傳教育,公眾已經具備了垃圾分類的基本常識,但將認識轉化為行動,卻遠非易事。根據經濟學家曼瑟爾·奧爾森提出的經典公共選擇理論,一件事情受益者人數越多,人們主動去做事情的動力反而越弱,這就是“集體行動的邏輯”。具體到垃圾分類,每個人都希望盡快推廣,但都避開分類責任而坐等搭集體的“便車”,結果必然是垃圾從源頭就不分類。北京、上海等城市試點垃圾分類18年卻收效甚微,原因即在于此。
由此看來,破解垃圾分類難題,除了打通各種腸梗阻和“最后一公里”,調動居民積極性跑好“最初一公里”也很關鍵。這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大硬件投入,建設遍及城鄉的垃圾分類設施,另一方面,也需要建立健全激勵機制,綜合運用經濟手段、行政手段、道德手段、信用手段及司法手段,改變垃圾分類“既沒壓力,又沒動力”的現狀,引導居民養成自主分類的生活習慣,變“要我分”為“我要分”。
嘉興市區開展城鎮居民小區生活垃圾分類評比活動的意義正在于此。居民小區是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主戰場,是分類投放的主陣地,也是提高生活垃圾分類參與率、知曉率和滿意率的最基礎性環節。以小區為單位開展垃圾分類評比,既深入宣傳了垃圾分類常識,又檢驗了基層垃圾分類工作的真實成效。更重要的是,小區垃圾分類好不好,紅黑榜上一目了然,街坊鄰里一看便知,改變了垃圾分類“分與不分類一個樣”、“分好分壞一個樣”的現狀。由此形成的輿論壓力與倒逼機制,效果當如市分類辦有關負責人所言——“激發各主體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內在潛力,形成比學趕超好氛圍,促進垃圾分類工作開展。”
推行垃圾分類,開弓沒有回頭箭。相比垃圾分類站處理堆積如山的垃圾,從家庭開始的垃圾分類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也更能發揮“四兩撥千斤”的功效。相信隨著各種獎懲機制不斷完善,引導居民習慣成自然,讓垃圾分類走出“集體行動的邏輯”,“分類產生價值,垃圾變成資源”也將指日可待。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