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拉機、插秧機、收割機、谷物烘干機、植保機械……在越城區陶堰鎮的農業種植大戶家中,能看到各式各樣農業自動化設備。陶堰鎮擁有耕地16788畝,其中水田16122畝,早在10年前就邁開了農業現代化的腳步。今年1月22日,陶堰鎮被評為浙江省2017年農業“機器換人”示范鄉鎮(水稻),為推進區域農業機械化全程全面發展樹立了良好的樣板。
近幾年來,每到7月,在陶堰鎮常常能看到全程機械化農田作業的繁忙景象:一邊是大型的聯合收割機在收割早稻,作業效率每小時數畝;一邊是耕田拖拉機進行翻耕,然后利用乘坐式插秧機進行晚稻插秧。在室內還有多臺谷物烘干機將稻谷烘干,利用打捆機與粉碎機對秸稈進行處理。在水稻病蟲害防治最忙碌的時候,稻田上空還有多臺無人機噴灑藥劑。
位于紹興市東郊的陶堰鎮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以水稻種植、水產養殖和蔬菜種植為主,擁有不少農業優勢產業,全鎮種植面積1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多達79個。金銀燕就是其中一位,有著30多年農業種植經驗的他,在陶堰鎮承包了670畝農田。談起“機器換人”,金銀燕感慨不已:“用農機代替人工,效率實現飛躍。”比如收割水稻,人工一天只能收割幾畝,用機器一天收上百畝完全不成問題;人工插秧一天只能插一畝地,機械化插秧至少能插幾十畝。如今由金銀燕牽頭成立的紹興市民樂糧油專業合作社,代耕、代育、代種、代管、代收、統一防治、統一配方施肥等等,全程實現機械化,帶動了許多農戶加入機械化農業的隊伍。
為什么越來越多的農戶進行機械化種植?“勞動力成本太高是主要原因。”陶堰鎮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種糧大戶如果請人耕田、施肥、收割等等,工資成本實在太高,而且國家對于食品安全的要求不斷提高,傳統的人工種植逐漸被高效率和更精細的機械化種植取代。
據了解,陶堰鎮如今擁有農機358臺套,其中大中型耕作機械29臺,植保機械199臺(其中高效植保機械70臺),秸稈處理機械19臺等等,保有量充足,覆蓋面廣。2017年,該鎮有20%的設備更新換代,引進了更高效、生態、精準的設備。如今,陶堰鎮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接近95%,水稻高效植保機械化率、稻麥機械化烘干率等指標更是遠超浙江省農業“機器換人”示范鄉鎮的驗收標準,機械化種植走在了越城區前列。
在陶堰鎮副鎮長謝建龍看來,推進農業現代化只有起點,沒有終點。“要進一步提升農機裝備水平,增強品質農業發展的裝備基礎,實現真正的‘機器換人’。”謝建龍還表示,接下來要注重新技術新裝備應用與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培育、實用人才培養、“平安農機”建設等工作的統籌推進,加強農機與農藝融合創新發展,實現農機化水平整體性、素質性提升。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