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張玉芬都會沿著平湖市新倉鎮新廟市河的綠道,走到鎮上的農貿市場買菜,看著市河對岸修葺一新的休息廊以及景觀墻上的壁畫,她忍不住感嘆:“盼了好多年,盼著環境變好,現在真的變好了!”
河邊空氣清新、岸邊綠意幽幽,在陽光照耀下,波光粼粼的市河見證了小鎮日新月異的故事。
在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中,新倉鎮按照“重點整治、精致品質、為民惠民”的總體思路,以重點化為方向,以項目化為抓手,以常態化為目標,把“整治美”變成“創造美”。這個具有童車產業特色的小鎮正在整治中展現出令人驚艷的新面貌。
聚焦重點區域
讓“童車小鎮”有了更美容顏
“以前,真不想來這里買菜,環境太糟心了,氣味難聞,污水橫流,燈光昏暗……”在張玉芬的記憶里,新廟市河對岸曾是塵土漫天;市河另一邊的街角則是隨處亂扔的垃圾。如今,河岸邊建起了護欄,還做了亮化。
1999年新廟鎮并入新倉鎮,新廟集鎮因撤鄉并鎮后近20年的粗放發展,街頭面貌參差不齊,違章建筑隨處可見,規劃建設嚴重滯后,社會矛盾不斷積聚,各種隱患噴涌而出。
為徹底改變“道亂占、車亂開、攤亂擺、房亂建、線亂拉”等無序局面,新倉以“省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三年行動”為契機,編制《新廟集鎮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規劃》,制定《新廟集鎮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實施方案》,劃定了0.47平方公里的集鎮范圍為重點區域實施集中整治。
新倉對新廟集鎮5條道路全部實施弱電線路“上改下”,對主干道強電接戶線實施“上改下”,采取橋架捆扎線槽等方式完成主次干道沿線、背街小巷居民小區入戶線整理4.5公里、297戶;對新廟集鎮華南路、富前路實施改造,打通斷頭路、拓寬道路,補充完善交通標志標牌標線,增加路口信號燈設置,把集鎮拆違騰出的空間集中建設了5個社會停車場。
新倉還在新廟集鎮上設立了臨時疏導點,引導流動攤販規范經營,加大沿街沿路城管巡查工作力度,對越門設攤、占道經營實施管理,每周由綜合行政執法部門牽頭,派出所、綜合管理隊、環衛所等多部門聯合行動,對鎮區道路沿線亂堆放、亂擺攤實施集中整治。
凸顯產業特色
讓“童車小鎮”有了更強氣場
步入新倉,隨處可見童車的標志牌。
新倉的電動童車產量占全國的70%左右。但該行業也存在著違章建筑和各類生產安全隱患等問題,與其他優勢產業相比,社會效益并不突出,畝均稅收不高,因此,這一傳統產業迫切需要轉型升級。根據《平湖市童車行業整治提升實施方案》,新倉制定了“一企一策”、“一企一檔”,采取“改造提升一批、規范整治一批、兼并重組一批和關停轉移一批”的原則展開童車行業轉型。
浙江佳佳童車有限公司將原有的老廠房進行改擴建。“新的廠房共4層,總面積2萬多平方米,一半用于企業自身擴大生產,另一半將出租給之前退出廠房的‘低小散’企業,這些企業主要給我們的童車做下游配套。”公司副總經理莊瑞林說,企業需要的大部分零部件都是由規模較小的企業生產的,這種企業管理難度大,質量很難管控,運輸成本也比較高,現在佳佳童車有限公司將部分廠房出租給他們,不但使企業的運輸成本大大降低,而且質量管控也會大大提高。
一方面開展童車行業的整治,另一方面圍繞整治定位,新倉在新廟集鎮幸平路主干道(平廊公路過境段)立面改造過程中也彰顯童車產業元素,建設童車景墻節點、大型顯示屏。
新倉還保留了新廟糧站用作童車文化創意園,以新廟糧站童車文化創意園為抓手,打造童車試駕中心,進一步完善新廟旅游各項配套設施,真正地讓新廟“留得住人”。
立足為民惠民
讓“童車小鎮”有了更深內涵
七彩健康小屋、七彩淘淘樂、七彩日托室、七彩興趣屋、七彩健身房……一樓還有愛心超市,超市的東西都是社會上一些愛心人士捐贈的,以低于市場的價格賣給有需要的村民,所得的款項用于幫助貧困人群。新倉的七彩公益坊每天都充滿歡聲笑語。
這個公益坊由原來的新廟影劇院改造而成。“它既是社會組織培育孵化和提升發展的搖籃,又是集社區服務、居家養老、便民休閑、文化娛樂、教育學習于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平臺。主要為殘疾人、老年人、新居民及其子女、困境人群、青少年、社工和社會組織以及志愿者等七類人去提供服務。”新倉鎮相關負責人說。
在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中,新倉堅持以群眾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注重整治工作暖民心、惠民生,長效管理順民意、聚民力,不斷提高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他們開展“黨群聯動”行動,充分發揮黨員、干部、群眾力量,充分利用微信平臺,開展“隨手拍”活動,通過曬老舊小區、重要節點的整治前后對比照片,加大居民群眾對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的認同感,提升小城鎮整治群眾知曉率、參與度和滿意率,努力形成人民群眾共建共管共享小城鎮整治成果的良好氛圍。他們引入社會組織、向社會購買服務,定期舉辦垃圾分類“挨家挨戶上門、手把手引導”宣傳活動、戶長座談會、垃圾分類趣味比賽等,確保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長效化、常態化。
由點及面、由線及片,目前,新倉的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仍在如火如荼進行中。一個“綠意盎然、產城融合”的“童車小鎮”正在整治中轉型升級。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