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近年來,我國垃圾處理屢遭困境:一方面,垃圾無序堆放、不當處理帶來“臟亂差”“環境污染”等問題;另一方面,垃圾本可以變廢為寶,卻常常難以實現。近年來,江蘇海安圍繞垃圾處理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推出多項創新舉措,在垃圾處理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垃圾處理的難點有哪些?海安的實踐形成了怎樣的經驗?請看記者調查。
秋冬時節,江蘇省海安縣城東鎮愛凌村的田間村頭清清爽爽,以前常見的滿地秸稈沒有了。80歲的何遠圣老人感慨:“現在秸稈都變成寶了,沒人愿意把它一把火燒掉啦!”
不止秸稈,在海安縣,農村多年來常見的畜禽糞便、城市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這兩年都沒了影蹤,垃圾都去哪了?
變廢為寶
市場化手段挖掘經濟效益,提高利用效率
秸稈原來在這里——在綠源生物能源公司生產車間,堆積如山的秸稈經過加工處理,變成了一塊塊冒著熱氣的秸稈粒。總經理張國慶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熱值測算,2噸秸稈相當于1噸煤,公司一年能利用秸稈5萬多噸,相當于把10萬畝農田里的秸稈集中起來當做煤來燃燒,可以節約近3萬噸煤。秸稈固化成型作燃料比煤環保、比天然氣便宜,真正是把秸稈變廢為寶了。
秸稈除了做成燃料,還被加工成有機肥、草繩、發電燃料……在海安,利用秸稈生物質燃料的64臺鍋爐,年利用秸稈量達16萬噸。全縣年收儲規模在1000噸以上的秸稈收儲點已有35個,還有300多名秸稈經紀人活躍在鄉村,秸稈收儲體系已初步建成。
畜禽糞便,是農村垃圾的又一難題。然而作為畜禽養殖大縣,海安縣戶有蓄糞池、鎮有蓄糞站、縣有處理中心……圍繞畜禽糞便處置,海安建成農戶蓄糞池1200多個、中轉蓄糞池67個、畜禽糞便處置中心6個,并購置配備了吸糞車39輛,全縣10個區鎮紛紛建立了畜禽糞便收儲運隊伍,常態化開展畜禽糞便的收集、運輸和綜合利用工作。
陣仗這么大,光靠補貼可沒法運行。海安縣是這樣做的:由運營單位按照實際運輸成本向糞污產生的養殖戶收取運費、按市場價向利用農家肥的種植戶收取肥料費。市場化手段不僅挖掘了畜禽糞便的經濟效益,也提高了利用效率——過去,靠農戶自己用小推車將糞便運往田間地頭,一畝地就需要整整一天的時間,而現在,糞便噴灑車被廣泛使用,每5畝地的噴灑時間只有40分鐘。
近日,隨著全縣最大的曲塘鎮畜禽糞便處理中心沼氣發電項目建成投產,海安的畜禽糞便處置又邁上了一個臺階。負責運營這個項目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項目正式建成投產后,日處理畜禽垃圾350噸,可發電5萬度,而剩下的濃縮沼液還可以用作無土種植蔬菜的營養液,做到100%轉化。
動態收集
創新垃圾收運模式,100%無害化處置
“衛生好不好,看垃圾箱周圍!我們這里的垃圾箱附近從來都是干干凈凈,大夏天也聞不到什么怪味。”住在縣城城區的繆女士說,垃圾處理得好,城市品質才能上得去。
海安縣城區近25萬人口,日產生活垃圾200余噸,卻做到了100%的無害化處置。
怎么做到的?靠的是“16小時動態巡邏收集”和“主干道定時、定點上門收集”的垃圾收運模式。100多輛小型垃圾巡邏車、電動垃圾收集車負責城區主干道兩側垃圾箱等垃圾收運,后置式垃圾壓縮車負責服務單位、物業小區的垃圾收運,所有垃圾全部運送至縣里的垃圾焚燒發電廠進行無害化處置。
這其中,餐廚垃圾是城市垃圾處理的難點,在已經建成的餐廚垃圾處置中心一期工程封閉式廠房內,一車車餐廚垃圾送進來,經固液、油水分離后干化,再被送去焚燒,而廠房外則聞不到難聞的氣味。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一期處理能力為每天50噸,主要采用干化焚燒方式,二期計劃增設資源化利用工藝,日處理能力可以達到90噸。
不留空白
從建筑垃圾到飛灰,不留垃圾處理盲區
走進天鵬公司高大的原料倉庫,滿眼是混凝土塊等建筑垃圾。公司副總經理周恪楨介紹,這些建筑垃圾經過破碎、分篩等處理后,成為粗、中、細不同類型的骨料,粗、中骨料加入一定量的水泥形成商混原料,制成建筑用混凝土,細骨料則可制成行道磚、透水磚、河坡磚等各種類型的砼制品,成為城市建設所需的建筑材料。
建筑和裝潢垃圾是如今城市垃圾越來越突出的問題。通過PPP模式,海安將建筑和裝潢垃圾處理交給相關企業,政府承擔收運體系,每年按實際處理垃圾量給予企業2元/噸的政策性補貼。建筑垃圾處理中心自2017年7月正式投產以來,企業每天處理各類建筑垃圾達800噸,年處理能力24萬噸。周恪楨介紹,隨著二期工程的建成,城區所有裝潢垃圾將全部進行資源化處置。
垃圾進了焚燒發電廠被處理了,焚燒發電廠產生的飛灰又成了垃圾怎么辦?據介紹,海安縣還設有專門的飛灰填埋場,飛灰填埋總庫容約20.9萬立方米,填埋年限為15年,目前,每天收運處置的飛灰量達60噸左右。
記者手記
通盤考慮才能有效治理
在城市,垃圾箱總是塞得滿滿的;在農村,垃圾被隨手倒進溝塘;工業生產源源不斷的廢料,更是難覓棲身之處……人們只需稍加留意就會明白,“垃圾圍城”絕不是危言聳聽。
海安只是一個縣,對于垃圾的憂患意識卻很強烈,這也使得它把垃圾處理工作早早擺在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格局之中。海安不僅把城市和農村的生活垃圾進行及時處理,而且把農業生產的秸稈、工業生產的固廢充分資源化利用,甚至搶先一步把建筑及裝潢垃圾納入垃圾處理系統,做到了通盤考慮。
垃圾只是“放錯地方的資源”。海安縣的實踐也證明,只要對垃圾處理形成高度自覺,積極進行減量化處理、資源化利用,最后留下的將只有垃圾焚燒廠的殘渣及飛灰等少量垃圾,我們的城鄉面貌也將因此而變得干干凈凈、清清爽爽。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