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女乱亚洲色图,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成人,国产精品观看一区二区!,丰满人妻老熟妇伦人精品小川桃果

您當前的位置 :浙江在線 > 環保頻道 > 即時報 正文

“不挖煤了,咱換個活法”

發布時間:2018-01-11 09:09:15 來源:人民政協報 記者 高志民 王菡娟

  2017年1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徐州考察潘安湖采煤塌陷地整治情況。習近平表示,資源枯竭地區經濟轉型發展是一篇大文章,實踐證明,這篇文章完全可以做好,關鍵是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對采煤塌陷區整治的有益經驗,要注意總結推廣。他強調,塌陷區要堅持走符合國情的轉型發展之路,打造綠水青山,并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賈汪真旺!”總書記由衷之言讓賈汪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示范區,本報記者專程來到賈汪,探尋賈汪“破繭化蝶”的秘密。

  “黑洞”變公園的故事

  天氣晴朗、陽光和煦的冬日,漫步在徐州賈汪潘安湖濕地公園,看烏黑如緞、頸項柔媚的黑天鵝悠閑游動;憑欄而立,清澈的水從腳底緩緩淌過,像微微拂動的絲綢,韻味自生。

  很多游客更想不到的是,在7年前,這里還是徐礦集團權臺礦和旗山礦的采煤塌陷區域,坑坑洼洼,破敗荒蕪,更可怕的由于村莊塌陷,形成了一個個深不見底的“黑洞”,造成當地農民無法耕種、無法居住,形成了沉重的歷史包袱。

  作為江蘇乃至華東地區重要的煤炭基地,徐州長期依資源而興,靠資源發展。賈汪區則是徐州市煤炭開采的發源地,自1882年至今已有130余年的開采歷史,是江蘇省唯一依托國有煤礦成立的市轄區。一組數據顯示,賈汪境內地下煤炭資源豐富,煤田面積202平方公里,可采儲量4.68億噸,鼎盛時期全區有大小礦井252對,累計為國家貢獻3.6億噸煤炭。

  持續百余年的煤炭開采,不僅給這座城市帶來了資源的枯竭,還留下嚴重的生態赤字。

  由于煤炭資源長期高強度大規模開采,造成采煤塌陷地面積高達13.23萬畝,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原本豐富的煤礦資源已近枯竭,2011年底賈汪區被列為全國第三批資源枯竭城市,是全省唯一一個。

  “潘安湖采煤塌陷區為權臺礦和旗山礦地下采煤塌陷區域,位于賈汪區潘安湖街道,距徐州主城區18公里,總面積3萬余畝,是賈汪區內成片面積最大的采煤塌陷地,區內平均積水深度4米以上。”徐州市國土資源局局長李鋼對記者說。

  村民曹德平告訴記者,小時候到處可見荒草叢生,坑塘遍野。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整個城市灰頭土臉,不敢穿白襯衫出門,是當年賈汪最真實的寫照。

  賈汪人生存環境迫切需要改善!面對群眾日益強烈的呼聲,站在發展的十字路口,賈汪痛定思痛,痛下決心,決定對采煤塌陷地進行生態修復等領域重點突破。

  賈汪區委書記曹志介紹,賈汪有283座山頭,4條河穿城而過,依山傍水的優勢在過去卻是生態短板。如今,按照“宜農則農、宜水則水、宜游則游”的生態修復原則,賈汪擁抱山水,加力轉型。

  “我們利用采煤塌陷形成的開闊水面,同步展開基本農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復墾、生態環境修復和濕地景觀開發。”潘安湖管委會副主任胡昌龍介紹,通過以“分層剝離,交錯回填”為核心的土壤重構技術,在原來一片廢墟的塌陷地上,建成了一個6500畝湖面、3500畝濕地面積的國家級水利風景區。賈汪區內最大的采煤塌陷地變身成了國家4A級風景區——潘安湖濕地公園。

  據介紹,為打造一個“貌比潘安”的潘安湖,徐州近年來共投資14億元,栽植大樹16萬棵,花卉植被100萬平方米,水生植物98萬平方米,品種300余種,大小19個濕地島嶼。

  雖是冬天,看不到岸柳輕婉、鳥禽棲息、蝴蝶翩飛,但行走在云杉中,依稀能感受到“鷺影飛舟何處飲,池杉岸柳初成蔭”的盛景。

  2012年臺灣著名作家張曉風女士來徐州尋根祭祖時對潘安湖的評價是:“一潭碧水,用人工的方法,補救了另外一次人工的失誤。”

  “黑洞”消失了。如今的賈汪,以潘安湖濕地公園為龍頭,大洞山、督公湖、鳳鳴海、臥龍泉構成了淮海經濟區旅游目的地精品線路。昔日的煤城,成為今日的休閑慢城,儼然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卷,徜徉其間,告別喧囂,樂享慢生活。

  “煤黑子”換活法的故事

  伴隨著潘安湖的“走紅”,與潘安湖毗鄰的馬莊村民如今也紛紛表示,“不挖煤了,咱換個活法”。

  47歲的孟慶合,前些年在自家屋后建起了農家樂,距離潘安湖景區不足百米。一棟兩層小樓,一個干凈敞亮的院子,用原木精心搭建起籬笆,憑借著20多張床位的“農家旅館”和自助體驗式的“農家小灶”模式,生意一向不錯,到了旺季更是供不應求。

  這位“孟老板”,以前是煤礦上的機電工,當地人稱“煤黑子”。

  “成天在煤井下待著,一個月掙幾百塊錢,而且還危險,生活完全跟現在不能比。”在馬莊村,村內600余戶2000多村民原來大多以煤為生。

  2012年,隨著周邊的煤礦全部關閉,村里沒人在礦上干活了,代之而起的是養殖業和農家樂。“全村現在有30多戶農家樂,還有很多人在潘安湖景區里打工。”孟慶合說,村子旁邊的潘安湖濕地公園,每年吸引國內外游客200萬人次,他們是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主要客源。

  如今的馬莊村已由當年的重點煤礦區,蛻變為潘安湖風景區四大板塊之一的“民俗文化”體驗板塊。

  走進馬莊香包村,傳來一股濃濃的中草藥味道。幾位老奶奶正圍坐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香包大師王秀英老人身邊,一針一線地縫制香包。從12日到現在,馬莊村王秀英香包工作室的工作人員就沒閑著,作為馬莊村的一項特色旅游產品,王秀英中藥香包“火”遍了大江南北,賣斷了貨。

  除了香包,馬莊村還有另一項“絕活”———農民樂團。

  從一支農民樂團開始,馬莊村歷經30年的發展,而今,不僅是一個遠近聞名的民俗文化村,還是一個有著30多項榮譽的全國文明村,不僅有自己的“村歌”,還有一支曾參加過意大利國際音樂節并獲獎的農民樂團。

  馬莊村人形象地說,如果鄉村振興需要一雙翅膀,一翼是產業富民,另一翼就是文化精神。馬莊,恰恰實現了兩翼齊飛。

  目前,馬莊農民樂團固定資產已超500萬元,在全國演出超過8000場次。馬莊村的蝶變實現了鄉村振興,也是賈汪區轉型發展的縮影。

  馬莊村老書記孟慶喜對此頗為自豪。他告訴記者,推動旅游富民是賈汪近年來一直在努力做的事。“補短板、強生態,變生態包袱為生態優勢,高品質打造‘淮海經濟區休閑慢城’,做足山水文章,真正使賈汪的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曹志說。

  “2010年前,賈汪沒有一家旅行社,也幾乎沒有游客。借助生態轉型,目前全區已有國家4A級景區4家、3A級景區1家,四星級鄉村旅游示范點10家、三星級鄉村旅游示范點15家。”賈汪區旅游局局長閆海介紹,過去這里留不住人,現在玩上3天都不夠,“全域旅游”在這片土地上方興未艾,“賈汪真旺”也成為賈汪人的口頭禪。

  科技“治未病”的故事

  由“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短短幾年間,賈汪實現了華麗轉身,但賈汪的轉變還不僅僅是重建了濕地公園這般簡單。

  “黑洞消失得并不容易,塌陷地的治理修復光有理念、觀念還不夠,科技支撐非常關鍵。以科技為支撐,走出了一條“礦地融合發展”之路。”李鋼告訴記者。

  李鋼還給記者講述了賈汪綠色蛻變背后的故事。

  “在環境治理上,比‘搶救’更重要也更具可持續性的是‘治未病’。‘大醫治未病,小醫治大病。’破壞后再治理的老路子已經不能走了,要及時發現問題,防患于未然,要通過關鍵技術改革,實施預防措施。”李鋼說。

  2008年以來,在江蘇省國土資源廳的支持下,徐州市國土資源局堅持“宜農則農、宜水則水、宜建則建、宜生態則生態”的綜合治理原則,聯合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國土資源部土地整治中心、中國礦業大學等單位,開展了多項科技攻關工作,以支撐潘安湖土地整治、生態修復和景觀建設工程。

  中國礦業大學為此還專門組建了一個由100位地質、采礦、環境、測繪、法律等不同領域專家學者構成的團隊,專門支持徐州市塌陷地的修復治理利用。

  李鋼介紹,當地全力推進采煤塌陷地綜合治理工作,探索出一條集“基本農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復墾,生態環境修復,濕地景觀開發”四位一體的建設模式。

  “除了你們看到的潘安湖濕地公園,我們還通過對受損土地修復,相應橋、涵、閘、站、渠等的科學規劃,精心實施,將低產田甚至是絕產田,整治成高效農業示范區,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整治后耕地成為‘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溝相連’的高效農業區,很大程度提高了人均耕地面積,緩解了人地關系緊張狀況,給地方政府的發展提供了空間,有力促進了地方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李鋼說。

  雖然潘安湖的采煤塌陷地治理已經初見成效,徐州市采煤塌陷地綜合治理工作卻遠沒有結束。

  “拿沛縣來說,目前仍有7個煤礦在開采,微山湖周邊的5個煤礦,總計約459平方公里的地方,依然面臨塌陷的危險。”李鋼介紹說。

  于是,徐州市國土資源局與江蘇省國土資源廳合作,發揮科研優勢,完成全市37個主要煤礦采煤沉陷區綜合調查,查清采煤沉陷地37.83萬畝,其中沉陷深度大于1.5米的面積高達22.56萬畝。

  “為治理好這一‘生態瘡疤’,我們針對沉陷地的形狀、土壤類型、地層結構、穩沉程度、積水深淺等不同情況,堅持沉陷地治理與生態修復相結合,進行分類改造利用,積極打造生態修復示范區,逐步把沉陷地轉化為獨特的開發資源,變歷史包袱為極具潛力的發展空間。”徐州市國土資源局副局長陳建華說。

  據統計,近幾年來,全市累計投資24.6億元,先后對9.65萬畝采煤沉陷地實施生態修復,完成了商湖、九里湖、潘安湖、安國濕地等一批重大生態再造工程,使各類沉陷區變成耕地和涵養生態功能區,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

  資料顯示,近幾年來,徐州累計實施工礦廢棄地復墾治理項目285個,總規模3.39萬畝,成為全國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面積較大、技術領先、成效顯著的地區;盤活利用礦山廢棄土地5.8萬畝,對全市42處、253公頃采石宕口實施生態修復,建成全國首座宕口遺址公園——東珠山宕口公園,被國土資源部確定為城市礦山治理樣板工程。

  “我們結合城鄉一體化建設和礦地統籌發展,創新規劃理念,改進規劃方法,把以人為本、尊重自然、傳承歷史、綠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規劃全過程,積極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礦產開發規劃等實現‘一張圖’多規融合,既有效改善了生態環境,又緩解了城市建設用地不足的矛盾,為礦業城市轉型提供了新的空間和動能。”李鋼表示。

標簽:賈汪;采煤塌陷地;黑洞;李鋼;賈汪區;故事;采煤;徐州;生態修復;徐州市;濕地公園;沉陷責任編輯:朱斌
版權和免責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