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蕭山區節水型社會建設工作方案》通過專家組評審,標志著蕭山區節水型社會創建工作邁出了關鍵一步。
根據方案,蕭山區將以“12356”總體布局,計劃到2020年初步完成節水型社會建設。即“一控二減”的用水總量控制思路、建立健全三類管理制度、加快實施五類工程措施、全面創建六類節水型載體。爭取到2020年,萬元GDP用水量由現在的35.8m3降至35.2m3,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由現狀的0.585提高至0.597,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由現狀的27.2m3降至22.9m3,供水管網漏損率由現狀的12.34%降至12%以下。
資源型污染型缺水并存
蕭山地處江南水鄉,雖然過境水量充足,但資源型缺水與污染型缺水嚴重。相關數據顯示,蕭山多年平均本地地表水資源量為7.85億立方米,人均占有量為700立方米/年。但是,“700立方米/年”這個數字僅為全國和全省人均占有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按照國際標準,人均水資源量少于1700立方米,就屬于用水緊張。
由于版圖和地理環境的不同,蕭山區“東片、中片、南片”地區還面臨著各不相同的缺水問題。像蕭山區南部,是資源型缺水。因南部是山區和半山區,降雨量雖然不少,但源短流急,由于缺乏大型的攔蓄工程,大量的降雨帶來的水資源都隨洪水流走了,再加上地勢較高,無法引提更多的錢塘江水入境。中東北部地區則是污染型缺水,由于產業結構的原因,作為蕭山區支柱產業的紡織、化工、印染、羽絨等都是需水大戶,需水量大,產污量也大,加上農村生活面源污染,人為造成了污染型缺水。
近年來,蕭山區以“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工作方針,將節水作為治水工作的關鍵環節,把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作為治水興利的根本舉措,踏實開展水資源管理工作。
節水的關鍵是控污和治污
冬日時節,走上中棟控股現代化廠房的樓頂,大投入新建的污水設備正在忙碌地運轉。“通過這套最新的污水處理設備,企業的中水回用率達50%,從原先的2000噸達到了1萬噸;各設備產生的污水量比原先減少20%—50%。”企業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一整套系統的處理,各色的印染水又變成了清水重新投入使用。
長期以來,蕭山區用水方式比較粗放,水資源短缺和用水浪費并存,用水粗放也生產了大量污水,加劇水污染。
蕭山區按照要求,對取水戶實行取水許可審批制度,進一步強化年度取水計劃量的管理,加大對取水企業取水量的監管力度。2017年蕭山區許可總水量為4.54億m3,實際用水量預計為3.7億m3。同時,蕭山區依托“蕭山區取水實時監控系統”這一平臺,對取水企業的取水量進行實時監控,保障取水計量的準確性,并開展了取水計量監控設施改造工作,已完成一期30家企業的設備改造,其余二期13家企業已進行招投標。
此外,蕭山區以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為抓手,進一步推動水功能區監督管理等各項水資源保護工作。通過入河排污口核查登記,填報入河排污口基本信息表,摸清全區入河排污口的位置、規模、排污方式、污染物排放量及監督管理情況,建立入河排污口基本信息臺賬,逐步建成健康的水生態保護體系,促進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