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加快美麗村落、美麗田園、美麗經濟和美麗風景線建設,讓一口波光瀲滟的池塘、一座其樂融融的文化禮堂、一個充滿溫情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成為美麗鄉村‘標配’?!苯衲瓿?,市第七次黨代會為全域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錨定方向。
一年來,全市各地以“三個標配”為引領,積極回應群眾對美好生活需要,全面協調推進農村基礎人居環境建設和基本公共服務配套,以此帶動鄉風文明、美麗經濟和基層治理。
據相關部門統計,目前全市3328個有池塘的行政村7成已完成門口塘整治;991家文化禮堂遍布大鄉大鎮,禮堂服務覆蓋大村大區;全市3156家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惠及20余萬老年人。一個個村落呈現出更加清麗的面容,一戶戶農民正迎來更有品質的生活。
半畝方塘折射農村環境之變
一個村莊若有一口池塘,便多了幾分靈動和活力。在婺城區竹馬鄉西宅村,有一口面積近千平方米的池塘,村民稱其為“靈池”。 望著眼前波光瀲滟的池水,村民李躍爐告訴記者:“這些都是治水的功勞?!苯衲?月,在全市治污剿劣行動中,靈池得到徹底清淤,并從周邊水庫引來源頭活水,村里還在池塘周圍補種了綠化苗木,設置了景觀墻。照顧到村民在門口塘洗衣的習慣,村里還在池塘邊特別設計了“池污分流”的生態洗衣房,方便的同時還不污染環境,得到村民的交口稱贊?!耙郧澳莻€干凈可洗菜洗衣的靈池又回來了,我每天都要過來轉一轉,希望大家都參與到愛護村莊環境中,讓鄉村越變越美?!崩钴S爐說。
全市像西宅村這樣正在變美的村莊還有很多。今年以來,我市以治水為突破口,打出門口塘清淤整治、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農村環境治亂美化等組合拳,推動鄉村環境從“一時美”向“持久美”轉型。
今年,全市3578個小微水體全部完成生態清淤,71%引入生態活水,24%配套了水生植物。如今,經過剿劣和小微水體修復,一口口波光瀲滟的池塘,像一顆顆明珠鑲嵌在浙中生態廊道上。同時,我市制定《浙中生態廊道沿線美麗鄉村示范創建三年行動計劃》,明確將金華江干流兩側1000米范圍內的478個村莊連片打造成最美鄉村風景線。截至目前,首批45個精品村、42個秀美村已啟動建設。
農村垃圾“兩次四分”法是金華農民的創造,也在切實改善金華農村的環境。截至目前,全市100%鄉鎮、98%行政村、95%自然村實施垃圾分類,行政村合格率、優秀率分別達到96%、33%,農村生活垃圾分類“金華模式”入選“砥礪奮進的五年”成就展,住建部在金華召開現場會向全國推廣金華經驗。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實現基本覆蓋。2017年全市新增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提標改造村532個,新一輪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已累計惠及行政村4030個,占規劃保留行政村的95%。同時,我市在蘭溪、浦江經驗的基礎上,全域推廣生態洗衣房建設,全市176個村建成生態洗衣房192座,另有207個村227座在建,爭取在2018年6月底前實現應建盡建。
今年,我市全面開展以治兩亂(亂堆亂放、亂搭亂建)、除兩房(危舊房、赤膊房)、提“兩化”(綠化、美化)為重點的農村環境治亂美化行動。目前,全市85%以上的行政村開展了提升整治,創建美麗庭院6.34萬個,新增村口景觀7200多處,涌現出“永康街角小品”“花漫浦江”等工作品牌。
一座文化禮堂浸潤和諧文明鄉風
“文化禮堂在村中,村在文化禮堂中?!庇揽凳惺偺晾锎妩h支部書記孫朝廳以此形容該村文化禮堂建設成果。今年以來,塘里村因地制宜開展文化禮堂建設,新建或改建村文化中心、百工館、顧盼廊、家訓館、婦女之家、孫權文化園、書畫中心等20多處文化設施,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禮堂群景觀,亮麗的文化風景線不僅讓本村村民驕傲,還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前來參觀。
在文化禮堂建設中,我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為文化禮堂建設的核心。注重文化傳承、禮儀引導和功能拓展,農民參與文化禮堂建設的積極性空前高漲,農村文化禮堂日益成為八婺農村傳播正能量、弘揚新風尚的重要陣地。
在挖掘鄉村歷史文脈、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方面,我市持續推進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工程,已累計保護和修復瀕危古建筑近500棟,連續組織六季“海外名校學子走進金華古村落”活動,來自41個國家的247名海外名校學子親身感受金華傳統文化,瑣園、寺平、俞源、芝堰、上境等古村落成為國際研學基地。我市還深入開展“立家訓、樹家風”活動,引導58萬余戶家庭編立家訓,涵養家風,評選61萬余戶文明家庭,營造崇德向善的道德環境,讓鄉風文明浸潤每個家庭。
美麗產業為美好生活增添后勁
金東區曹宅鎮橋西村是該區最早開展居家養老服務的試點村,自2012年9月運行以來,解決了村里近30名老人的吃飯問題。今年,該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探索“橋西配送模式”,為橋西及周邊鄰近村的120名老人提供“送餐”服務,讓腿腳不便的老人在家就能享受到可口飯菜?!熬蛹茵B老服務中心能夠辦好,離不開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金東區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社會在發展,農村居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水漲船高”。不管是農村人居環境的改善,還是充滿溫情的居家養老生活,都有賴于集體經濟的壯大、鄉村產業的振興。近年來,“美麗”“生態”“綠色”成為我市農村經濟發展的亮麗標簽。
比如,我市把發展美麗產業作為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新動能,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業。全市今年共創建A級以上景區村莊219個,其中3A級景區村莊23個;累計發展農家樂旅游特色村103個,實施農家樂提升項目163個。前三季度全市農家樂共接待游客1990.2萬人次,營業收入14.41億元,同比增長15.2%和21.7%,通過土地流轉、招商引資和“旅游+”、“農業+”等形式,扶持培育產業特色村,農村美麗產業方興未艾。
在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的同時,我市還把發展集體經濟作為加強農村社會治理的重要手段,通過精準扶貧、重點幫扶等落實各類惠民資金3.5億元;縣市兩級聯動開展千個部門千家企業結對幫扶集體經濟薄弱村行動,落實幫扶項目479個,幫扶資金2.3億元;啟動實施《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三年行動計劃》,今年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702個,確保到2019年底集體經濟薄弱村全面清零。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