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12月20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施雯 通訊員 姚萍萍 王傳湖 錢冰冰)“內河流動性差,之前60%的河道水質都是劣五類的,連美美的小濕地,都成了臭水浜。”
“河水碧波蕩漾,河岸花紅柳綠,這樣好的美景,可惜偏偏有人下河電魚,岸上折枝摘花。”
“河道邊民房的小紡織作坊里,流出的污水直排河道,河水一陣黑,一陣白,讓人看著不痛快。”
地處京杭大運河畔的余杭崇賢街道,與杭州老城北無縫接壤,有著“北秀之城,水韻崇賢”的美譽。
如今,這里的河道碧水幽幽,河岸綠化優美,讓生活在這里的居民幸福感倍增。不過,曾幾何時,河道污染的問題困擾著崇賢,治水不僅僅是政府的事,更是關系千家萬戶。
隨著五水共治工作的開展,街道發動全民治水,社區居民、企業職工都成了治水先鋒。
引入大運河水
治理內河美萬家
崇賢地處京杭大運河畔,這里水系發達,有大小河道61條,總計80多公里長。五水共治讓大運河水在杭州境內的水質保持在三到五類,余杭崇賢斷面水質則達到了三類水的標準。
不過,由于內河河水的流動性差,崇賢內河河道水質并不理想。在五水共治之前,這里60%的河道水質都處于劣五類的水平。
“像我們大運河邊的鴨蘭村小濕地,本來是和西溪濕地一樣漂亮的,但是因為河床比周邊河道高1米多,水體流動性很差,導致水質持續下降。老百姓家門口的美麗河道,因為水質下降變得尷尬。”崇賢街道五水共治辦主任周金良說。
為了讓水活起來變清澈,今年8月,街道在大運河畔建了橫涇橋閘站配水工程,從大運河引配水至沾橋港—九曲港—臥龍浜—三仙橋港—前村港等。在地勢高的鴨蘭村濕地又增加了翻水閘等裝置,來加強小流域水體循環。
通過配水,能夠帶動轄區大部分河道的水體流動性,能夠保持城區河道的正常水位,能夠沖刷河底淤泥淤積,改善河道水質。
不過,清水入河后還需要長效管理。
街道對劣五類河道編制一河一策,進行排污口整治,解決雨污管網混接、雨污合流問題,同時加強“十小”行業、小微水體整治,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和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置,做到了河道長效保潔。
河里電魚,岸上折花
居民“河小二”逮牢你
“河水碧波蕩漾,河岸花紅柳綠,這樣好的美景,可惜偏偏有人下河電魚,岸上折枝摘花。”
家住崇賢的杭州退休老人張秀梅是老黨員,也是社區志愿者。她經常去家附近的三仙橋港溜達,看到河岸有垃圾就撿一撿,有破壞綠化、非法電魚的,就上前好言相勸。
“特別是那些下網電魚的,用一根魚線栓在岸邊,我們都有經驗了才發現他們的。撈上來的小魚還沒有一根手指長呢,政府投放小魚是治水用的,他們這樣做太不應該。”
張阿姨說,“崇賢有個‘河小二’微信群,有社區居民、企業職工等義務治水的熱心人,大家看到不和諧的一幕幕都會隨手用手機拍下來,上傳到群里,街道會馬上派人來整治。”
崇賢發動全民治水,街道總工會組建五支崇賢職工治水志愿服務隊。
自4月份隊伍組建以來,服務隊認領了沿山港、新橋港、鴨蘭港、石前港、前村港等5條余杭區級重點河道,開展護河巡河活動。
服務隊每個星期至少巡查一次,對巡查過程發現破壞水資源的行為及時勸導;巡河中隨帶鉗子和垃圾袋,將垃圾拾撿后投至附近垃圾箱。
排水口是否有污水、臟水直排河道;河面漂浮物大于1平方米;電捕魚、定置網具、向河道傾倒垃圾、河道兩側臟亂差(含小微水體)等情況,志愿者們現場拍攝,并通過微信將問題發到崇賢職工治水微信群,街道五水共治辦全員在群中,迅速處理,及時交辦。
門前河水黑兮兮
村民拆作坊來截污
今年,崇賢內河河道全面消除了劣五類,水質保持在五類以上,但治水路上,街道也碰到了“牛鼻子”。
從杭州拱墅區沈家橋開始到超山南面龍洞一帶,有條窄窄的河道名叫“沿山港”,它最寬的地方只有15米,全長6.9公里。
“河道沿線的近80戶村民的農民房,基本都有建筑附房,里面經營著小紡織等家庭作坊,這也是我們當地的傳統產業。”村民老沈說,“紡織作坊嘛,難免會有些小印染的,從作坊里流出的污水直排河道,河水一陣黑,一陣白,而且還臭烘烘的,大家看著確實不痛快。”
加上崇賢地處杭州老城城北和余杭交界地段,外來人口連年急劇增加,農民出租房情況普遍,大量生活污水也排放進了河道。
為了防止河道污染惡化,街道通過設置輔房和違章建筑禁止出租等措施,針對沿山港家庭作坊偷排污的情況,更是采取了拆除取締的方式來有效治理。“我們響應五水共治號召,村里黨員干部們,更主動帶頭拆掉了自家的違章建筑,并關停了小作坊。雖然我們在城郊接合部,但是河水變清,環境變好了,大家感覺就像生活在西湖邊啊!”老沈說。
同時,街道將“十小行業”整治列入重要工作,重點針對干洗店、浴室、餐飲店、理發店、洗車店等涉污類十小行業實施綜合整治,取締無證,規范有證。將“十小行業”納管情況列入工商前置審批條件,街道現場踏勘,凡未納管的一律不予審批。針對農民自建新房的,街道還增設了設置三格式化糞池,雨污分流,樁基的泥漿不得排入河道、溝渠,建筑垃圾不得填埋河道、溝渠,不得填埋池塘、溝渠和侵占河道建房等驗收條件。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