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暖陽總是遲來一些。不過對于汪苗青來說,一年四季,每天一到早晨七點,都要準時出門。
今年57歲的老汪,是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村5000畝毛竹林的護林員。巡山、育苗、組織采伐……對于每一個環節,他都一絲不茍,從不怠慢。
曾經吃了19年“石頭飯”,如今成了“養山人”。老汪反差極大的角色轉換,實際上就是余村發展路徑的一個縮影。
從“靠山吃山”變成“養山富山”,因為“兩山”理念,余村破繭成蝶重新找回了發展的脈動,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雙贏。
舍棄的300萬又回來了
發展理念,對于一個小山村來說,事關命運轉折。“上世紀80年代,我們村的集體收入就有300萬元,一度名列全縣之首。”今年72歲、曾經擔任過村主任的陳長法說。作為當時安吉縣最大的石灰巖開采區,余村的“石頭經濟”紅紅火火,村里9成以上勞動力圍著石頭轉。
當年的汪苗青與村里其他年輕人一樣,早早吃上了“石頭飯”,領上了一個月1000多元的高工資,“和周邊村相比,我們都是高收入。電視機、電冰箱這些大家電,都是我們先用上的。 ”
但是村民們過得并不安樂。因為開礦,村莊常年籠罩在煙塵中,連百年銀杏樹也不結果了。村民們不敢開窗、無處晾衣,甚至還因開礦造成生產事故致死致殘……
用綠水青山換金山銀山值不值?大多數村民的回答是:不值!
從2003年起,余村陸續關閉了礦山和水泥廠。那年汪苗青42歲。雖然有些沮喪,但是他明白,這一天遲早會來臨。
礦山關停使得村里經濟發展一度停滯,村集體年收入一下縮水到20多萬元。汪苗青也與一些村民一樣,外出務工。
小山村如何另辟蹊徑,找回自己的發展脈搏?“把綠水青山保護起來,也可以變成金山銀山。”村支部書記潘文革說:“是‘兩山’理念,讓我們找到了重生的路徑。”
關閉石礦、育林復綠,讓余村的綠色逐漸回歸。與此同時,發展機遇也開始來臨。
村民胡加興曾是一名開礦車的司機,從礦山下崗后接觸到了漂流。2008年,他在村里搞起漂流,沒曾想,第一年就吸引游客1.5萬人次,投入成本差不多就賺了回來。這幾年,胡加興的漂流生意越做越大,今年接待游客已達到了6萬多人次。
和胡加興一樣,靠著慢慢復原的綠水青山,余村堅持綠色發展的思路越來越清晰、成果越來越顯現。去年,依靠以休閑旅游產業為主的綠色產業,余村村集體收入回升到了380萬元。
從300萬元到20多萬元,再到380萬元,余村村集體收入劃出了一條漂亮的U形曲線。
整村打造一個風景區
行走在余村,遠處青山云霧繚繞,近處小溪清澈見底。沿著余村溪溯流而上,荷花山漂流歡笑滿谷,農家樂、民宿游客盈門……“我是第一次來,感覺環境特別好,空氣也清新,不愧為‘兩山’理念的誕生地。”記者近日在余村采訪時,遇到了來自浙江工商大學的教師李瑩冰和她的同事們,對于余村優美的生態環境,她們贊嘆不已。“我們村之所以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做精規劃是基礎。”余村村主任俞小平說, 10多年來,余村在“兩山”理念的引領下,堅定不移地實施村莊規劃,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余村村莊規劃起始于上世紀80年代,受種種限制,規劃的道路窄小、功能單一、基礎設施落后。從今年起,余村根據縣域布局的新要求,將村莊功能分區作了調整提升,形成了生態旅游區、美麗宜居區、田園觀光區以及環村綠道的“三區一環”格局。俞小平說:“我們以國家5A景區定位納入總體規劃中,科學布局生態、生產、生活空間,著力打造一個開放式的村域大景區。”
規劃的調整,讓余村贏得了發展空間,更贏得了發展人氣。這個僅有1000多人口的小山村,去年接待游客30多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到2000多萬元。
看到村里重新有了發展的機會,一些在外務工的村民也紛紛選擇回鄉創業。胡青法和李慶夫婦在外闖蕩了11年,去年決定回來做民宿。“現在家鄉這么好的生態環境,名氣越來越大,能搭上這班發展快車,我們沒半點猶豫。”李慶說。
眼下,投入了夫妻倆全部家當的民宿已經裝修完畢,雖然還沒有正式對外營業,但是已經有上海、杭州的游客前來預訂。
在胡青法夫婦回來之前,汪苗青已經回來5年了。天荒坪林業公司承包了村里5000畝毛竹山,占到全村總量的9成,在不破壞生態的基礎上發展林下經濟。“當時要找一個熟悉村里情況、又有責任心的人來照看,有人推薦了我。”老汪說,“他們找到我,我當場就答應了。這是好事,不計報酬也要做。”
奏響富裕和諧交響曲
傍晚時分,抱著未滿周歲的孫女在夕陽下散步,這是村民趙水根每天最幸福的時候。
今年55歲的他在礦山上炸過石頭,也曾經是村里最大的“竹筷子”老板。不過能讓他真正安心的,還是現在的生活。
2015年,他帶頭關掉了“竹筷子”加工廠,開始投資民宿。去年7月1日,他的民宿開業,算一下這一年多也有20萬元收入,“雖然沒有辦廠賺得多,但是現在干的是生態產業,未來肯定還要好。”
因為踐行“兩山”理念,近幾年余村村民人均收入每年都在漲,去年達到了35895元,比全縣平均高出了10418元。
口袋富了,村民的文明素質也更高了。
今年66歲的王蘭嬌,就住在環村綠道邊上,平常家門口來來去去的參觀者絡繹不絕。“有時候看到掉落的垃圾,一定會去撿起來放進垃圾桶。你看,我們的家園現在干凈漂亮,人人都有責任維護好。”王蘭嬌告訴記者,村里每月都會組織村民參加垃圾分類、消防知識、疾病預防等宣傳普及活動,提升科學素養和安全意識,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村婦女主任張苗芳介紹說,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講文明樹新風為主題的鄉風文明實踐活動在余村常年開展,村里還有120余人的各類志愿者。
在余村社會治理綜合指揮室,記者看到了一塊醒目的電子屏幕,上面顯示著余村各個重要路段、區域的實時狀況,無論是水庫、工業區,還是文體廣場、居民小區,一切盡入眼底。“我們村不僅環境好,社會治安也是一流水平。”村監委主任李輝自豪地說, 12年來,余村未發生一起刑事案件,每年村里的矛盾糾紛也只有10余起。
今年11月17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潘文革代表鄉親們參加了表彰大會,捧回了全國文明村鎮的獎牌。
望著眼前滿山綠意正濃的毛竹林,汪苗青告訴記者,只要還走得動,就會一直守護好這片綠水青山。
村民方伯民感言:
現在我們余村人說起余村,都帶“我們”兩字,雖然只加了兩個字,但透露出濃濃的自豪感。從以前的“灰蒙蒙”,到現在的“綠富美”,變化太大了。一個“大炮一響黃金萬兩”的村,硬是關了礦山,又停了水泥廠。如今能走綠色發展的路,當時還真想不到,要是還像過去那樣,天是灰的,地是灰的,連水都是一股泥土味,錢再多也稱不上美好。這些事實表明,我們村已經從綠水青山里找到了金山銀山。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