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杭州12月4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吳佳妮 金敏莉) 2012年11月24日,伴隨著浙江省首條地鐵——杭州地鐵1號線開通試運營,全省治理城市交通擁堵工程同步啟動,正式打響五年治堵攻堅戰。
五年時光轉瞬即過。作為治堵攻堅戰主戰場,杭州緊緊圍繞“兩個明顯”的總目標,標本兼治、長短結合、鐵腕治堵,堅持“規劃引領、設施建設、公交優先、秩序嚴管”,努力促進城市交通可持續發展,如今交出一份滿意答卷。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和阿里云、摩拜等機構,共同發布了《2017年第三季度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報告顯示,各地治堵效果初顯成效,我國大部分城市的擁堵趨向平緩,特別是杭州,再次穩居“擁堵整體緩解趨勢最高”榜首。
幸福之城
擁堵整體緩解趨勢全國最高
多年前,杭州曾被稱為“堵城”。快速路快不起來,供需的嚴重不平衡,曾使杭州道路交通喘不過氣。
但伴隨著“雙限”政策的實施,交通基礎建設的逐步完善,杭州治堵大計穩步推進,終于在今年迎來豐碩成果。
2016年年底,杭州就在《2016年度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中被評為“年度治堵典范之城”。從“堵城”到“治堵典范”,背后是杭州城市基礎交通建設不斷完善、城市空間布局持續優化、“大數據”治堵初見成效的改變。
2017年1月10日,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等多家權威機構正式發布的《2016年度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中提出,同比2016年,全國45個主要城市中有82%的城市擁堵加重,杭州卻是這其中的一股清流——擁堵城市排名下滑4位,擁堵趨勢下降4.94%,是全國擁堵緩解城市中的No.1。
而這次高德的報告中,首次提出了“擁堵預警指數”概念。該指數是用來衡量和判斷城市未來交通擁堵變化趨勢和規律,指數越高表示在無外因條件下城市擁堵加劇的趨勢越大,反之則越小。
目前,從全國45個城市擁堵預警指數來看,79%的城市擁堵同比持平或下降,全國擁堵趨勢開始放緩。其中杭州城市預警指數達到了-1.55,擁堵整體緩解趨勢最高。
從杭州的大數據來看,今年第三季度杭州上城、下城、西湖、江干、拱墅、余杭六大城區中,西湖、拱墅、下城三大城區交通擁堵有所緩解,尤其曾是擁堵重災區的西湖區,擁堵緩解最大,高峰指數下降15.5%。
摘掉擁堵“重災區”帽子,并非一蹴而就。杭州西湖區在交通方面的利好不少,雖然文一路地下通道正在施工,但是紫之隧道、地鐵2號線西北段(古翠路站-慶春廣場站)的開通,不僅讓城西的交通解壓不少,也讓這個城市的出行格局發生了變化。
這是杭城治堵五年的一個縮影。當大交通格局基本構建、大公交體系持續優化、大數據治堵深化建設,今年成杭州交通治堵的攻堅之年,亦是杭州第一個五年治堵計劃的收官、收獲之年。
品質之城 五年建成128公里快速路網
行路難,對在杭州三墩西湖科技園上班的劉濤來說,曾體會深刻。他的家在丁橋上東明筑小區,家和公司之間直線距離在20公里左右,但要找出一條快速往返的路,很難。
然而伴隨著石祥路高架開通,劉濤下午5點20分出公司大門,半個小時就能到家。當他打開家門,兩歲女兒挪動著小腳歡天喜地撲到他懷里,因為通達道路所帶來的幸福感,瞬間滿溢。
這五年,杭州共建成128公里“四縱五橫”快速路網,打通了連接主城東西、南北的紫金港路—紫之隧道、留石快速路、天目-環北-艮山快速路等多條大動脈,杭州主城區與下沙、余杭、蕭山三個副城的快速通道已基本建立。
杭州市綜合交通研究中心對幾條快速路進行了跟蹤分析,自機場快速路、留石快速路、紫之快速路等陸續開通以來,杭州城東、城北、城西的出行更為便捷,承擔市區整體流量的作用也明顯增強。
經測算,目前杭州市區快速路以占路網約6.5%的里程,承擔了城市道路全網約20%-30%的交通流量,其平均車速比地面主次干道快65%以上。
也正是這些四通八達的快速路開始發揮“吸流”效應,使杭州市區的交通擁堵有了一定的改觀。
快速路網是杭城的“主動脈”,而這五年杭州建成的122公里主城區主次干路,則是打通局部地區的交通網絡。
目前,杭州主城區主次干道建設已基本完成,促進了三墩、之江、城東新城、下沙、城北、濱江等區域和主城之間的聯系。市心路是杭州蕭山城市“第一路”,不僅路面拓寬,顏值也大增;位于杭州城西的學院北路分流周邊主干道的車流量,緩解擁堵現狀。它們是城市交通的“小血管”,把通暢帶到每一位市民家門口。
回望過去,杭州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好時機,因G20杭州峰會的召開,城市進行有機更新。在G20杭州峰會之前,杭州共完成城市入城口門戶整治33項、城市道路整治和街容環境提升項目264個、各類道路整治2334條、清除整合11548處標識標牌桿件,拆除555處影響景觀和行人通行的燈箱式路名牌,標線漆畫50萬余平方米,按國際化標準對公交場站、候車亭等公交服務設施進行全面改造。
更多細節在不斷完善中。這五年,杭州累計建成支路約89.8公里和各類人行過街設施30處、打通斷頭路40條,極大地優化了城市路網結構。
杭州還在全國率先開展“老居住小區交通綜合治理”,惠及百姓約26萬人,停車泊位數從原來1.1萬個增加到1.82萬個。
普惠之城 93.6公里軌道網絡帶來新期待
如果說交通市政基礎設施大提升,讓杭城“血脈齊通”,那么公共交通優化、交通管控措施升級等,更是讓杭城治堵工作的“內功修為”大幅長進。
五年前,地鐵走進杭城百姓的生活中,從此,人們對地鐵生活的期待值,就成了杭州地鐵建設的新目標。五年間,軌道交通建設成為治堵的重要抓手。
因為地鐵2號線西北段的開通,因工作常年往返于蕭山和杭州主城區的市民張林吉每天可以多睡半個鐘頭,“原先就算自己開車,也要一個多小時,現在從家到單位,40分鐘就夠了!”
伴隨著地鐵1號線,2號線東南端、西北段一期,4號線首通段地鐵線路的相繼運營,杭州地鐵網絡成環成網,市民出行更加方便。
據杭州市綜合交通研究中心數據顯示,地鐵2號線西北段沿線的地面道路,早晚高峰車速提高4%~13%,包括余杭塘路、文二路、慶春東路、解放東路、莫干山路、鳳起路、湖墅路等。其中最明顯的為余杭塘路(西-東),高峰平均車速比開通前提升約13.0%。
截至目前,杭州共建成93.6公里軌道交通網絡,未來,地鐵軌道將往更多方向蔓延。根據《軌道交通五年攻堅計劃》,2022年亞運會前,杭州要建成10條地鐵線、2條城際線,總里程為446公里的軌道交通網絡。
優化公共交通出行,是杭州治堵工作重要的一環,與軌道交通建設并行建設的,還有公交基礎設施與綜合交通樞紐。
錢潮路公交站等16個公交場站和地鐵江陵路等9個停車場,都設有換乘停車場;杭州東站樞紐目前已實行零換乘,公共交通分擔比例高達96%左右,成為“華東地區群眾最滿意的現代化樞紐車站”。
五年間,杭州不斷提升公交服務水平與競爭力。早晚高峰段,無論是等待公交的時間,還是公交車的速度,都令人驚喜!這得益于“公交優先”發展戰略的實施,杭州主城區公交客運量從2012年底的325萬人次升至2016年底的414萬人次,2016年底公交分擔率提升至39.4%。主城區常規公交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車輛比率達到100%。
“小紅車”成為城市的一道風景線。杭州市區公共自行車總規模達到8.42萬輛,服務點總數接近3500處,租還車時間可至24時,高峰期市民平均租車率和還車率均在90%以上,實施移動互聯網租車、在線支付、掃碼租車等服務舉措,是全球公共自行車發展前列城市。
小客車總量調控和錯峰限行的“雙限”政策,是杭城治堵打出的一套“組合拳”,效果明顯。自2014年實施以來,杭州車輛年增長數為之前的三分之一。
智慧之城
治堵工作轉為幸福收獲
放眼杭城,路網暢通四海,公交普惠全民,治堵工作化為了杭城百姓眼見為實的幸福,也影響著這座城市未來的發展方向和格局。
杭州市民是治堵成果的受惠者。因為地鐵2號線西北段的存在,讓杭州主城區每個早高峰減少了3000輛車,超半數的乘客也因此可以多睡20分鐘;因為快速路網的存在,讓杭州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不過是一座高架的距離。
2016年浙江省治堵辦對公交乘客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杭州公共交通總體乘客滿意度為87.5% 。五年來,隨著骨干交通網的打造,杭州主城區軌道直接服務人口增加一倍,29%的市民十分鐘可步行到最近的軌道站點,家門口公交越來越方便;高峰快速路高峰車速平均提高2%~5%,通勤交通更通暢,市民的早高峰通勤不再是“人在囧途”。
杭州市民也是治堵工作的參與者。
斑馬線前禮讓行人,已經成為杭州的一張金名片。而在去年,因一張雨中向斑馬線前讓行司機豎大拇指點贊的照片,杭城公益達人張能慶和女兒成為了“網紅”,豎大拇指也成了杭城斑馬線前的新風尚。
改變不僅于此。
通過“無車日”“公共交通周”“公交企業開放日”等一系列活動的開展,低碳出行,公交出行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人的習慣;杭城大大小小的路口、地鐵站里,都有志愿者在維持秩序堅守崗位;地鐵列車前先下后上、公交首末站排隊上車已蔚然成風。
杭州治堵將文明和暢行疊加在一起,自2015年起每年推出“文明·暢行”系列活動,讓“文明交通天使”引導更多人擯棄交通陋習,并且評出年度十佳治堵金點子、十佳治堵方案、十佳治堵能人、十佳交通服務標兵和十佳文明交通天使,提升全社會交通文明意識。
通過各類媒體宣傳,“攜志愿之手,與文明同行”“小小交通安全官”等各類文明交通志愿活動,還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注、人人參與交通治堵工作的良好氛圍。
作為走在全國先列的智慧之城,杭州治堵工作管理升級,擁抱“互聯網+”。
杭州積極試點大數據治堵,建立了與阿里巴巴的城市大腦數據共享與合作機制,開展運用大數據治堵的研究研發工作,并提升非現場執法設備覆蓋率,徹底擠壓交通違法行為存在空間。
這五年,杭州這座城市正在朝著越來越快、越來越暢的目標快速前進,城市新格局也由此再度豐滿。
早高峰的地鐵上,拎著電腦包的上班族擠滿車廂,他們從家奔往創造希望的地方,成為杭城發展最厚重的基石。
驅車貫穿城北的石祥路高架,向下望去,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房屋里也許正在孵化奇跡:杭州擁有眾創空間超過100家,就業人數4萬多人,成為推動杭州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由紫之隧道串起的“最西一縱”快速路,將濱江與“城西大走廊”聯結起來,在地圖上劃了一個圈,將夢想小鎮、未來科技城、紫金眾創小鎮等杭州炙手可熱的新名詞包攬在內,串聯起無數創客夢想棲息的地方。
杭州這座“東南形勝”的古老新城,正踏上加快城市國際化、建設世界名城的新征程。
新的五年
杭州將成暢達之城
擁抱新時代,揚帆起航再出發。下一個五年治堵,杭州已經準備好了。
未來五年,杭州將加快打造國家中心城市和區域交通樞紐城市建設;以人為本、環境立市、努力提升通勤交通服務水平,提升步行、自行車系統的服務水平;加快智慧交通建設、推進大數據治堵;公交優先、以軌道建設為重點,打造大運量、快速準點的骨干公交網絡。
——全面建成軌道交通和快速路網。建成10條線446公里的軌道交通網絡和建成464公里的“兩繞+四縱五橫”的快速路網等各級交通設施,滿足城市經濟發展和重大活動、體育賽事交通組織要求。
——全面建成綠色交通發展示范城市和公交都市。中心城綠色出行(公共交通、自行車、步行)比例不低于75%,城市80%居民步行到達公交車站時間以及乘(換)公交車時間在5分鐘以內。
——全面提升通勤交通時效性。居民平均通勤時間將力爭控制在40分鐘以內,主城區到副城、組團間平均出行時間控制在45分鐘以內。
——全面提升交通治理水平。擴大大數據治堵范圍,提升既有道路通行效率;嚴管嚴治,降低交通違章率。
——全面優化停車供應結構。主城區基本實現停車入位。
全面推進城市交通治堵工作,是美麗杭州建成獨特韻味別樣精彩的世界名城的重要力量,杭州將砥礪前行,將交通治堵走進市民心里,成為城市管理新常態。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