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期間,通過“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這個舉國關注的平臺,金東再次向全國推廣了垃圾分類的“金東經驗”。 如今,這一經驗正在繼續深化與提升。
在金東區塘雅鎮,有一座8村聯建、采用太陽能技術的新型堆肥房。這個堆肥房每天能處理3噸以上垃圾,多村聯建,節約了30%的建設資金和70%的土地資源。
借鑒這座陽光堆肥房的使用管理經驗,今年該區對一批單建且利用率不高的陽光堆肥房進行合并。“目前我區8個鄉鎮(街道)共有堆肥房192座,我們力爭將堆肥房縮減為150座左右,平均兩個村共用一座。”區農辦副主任徐旭升說,金東對需整合重建的堆肥房按照同濟大學調研意見要求新建一批標準陽光堆肥房。重點克服空間設計不科學、通風管道易斷及出肥效率不高等問題,做到可看可學可復制。
最近,在江東鎮六角塘村,農戶門前的兩只垃圾桶都貼上了二維碼。“哪家做得好,哪家做得不好,我們用手機掃一掃,就可以把檢查結果發到微信群里,讓村民相互監督、比學趕超。”村黨支部書記樓根洪說,垃圾分類掃碼功能推行一個月來,村里環境更美了,老百姓對垃圾分類工作也更加主動自覺。
垃圾分類智能化管理是今年金東區探索對戶考核模式的一大利器。“我們結合‘網格化管理、精細化考核’,在每戶門前設公示牌,標明農戶姓名、戶人口數及聯系黨員姓名,巡檢員按‘好中差’分類,錄入智能化垃圾分類考核管理系統,并分別用綠、黃、紅三色進行標志公示,實現村對戶精細化管理。”區垃圾分類辦公室副主任王瑞良說,利用“互聯網+”技術,確保了垃圾分類管理制度的標準化和精準化。
又到了月末,澧浦鎮瑣園村黨支部書記嚴紅星急著去村口更新“先進榜”和“促進榜”。“村民都好面子,誰家上了‘后進榜’,都要來找我,要求我再去他們家看看。”嚴紅星說,后來,“后進榜”干脆改成“促進榜”,村民們你追我趕,努力將垃圾分類做到位。
這種表揚先進、督促落后的做法,正是金東探索垃圾分類長效機制的一個縮影。如今,金東區總結歸納出區對鎮考核制度、鎮對村考核制度、保潔員評優制度、農村黨員干部聯片包戶制度、榮辱榜制度、衛生費收繳制度等6項制度,從考核、監督、獎懲等環節入手,開展長效管理。
今年,金東區在6項制度的基礎上,落實垃圾分類工作登記制度,下發了金東區行政村垃圾分類工作登記簿,要求各村對垃圾分類4個會、6項制度落實、村對戶檢查結果及堆肥房管理情況進行詳細記錄,建立垃圾分類工作臺賬,促進對垃圾分類工作的規范化管理。此外,分揀員評優結合市再生資源公司好賣垃圾回收情況,賣得多的分揀員優先給予獎勵。區農辦還將檢查工作與暗訪工作相結合,發現重大問題以督辦單形式進行限時整改、回復,并開展“十佳村”“十差村”評選和垃圾分類優秀村創建,激勵后進村做好垃圾分類工作。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