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綠色發展理念,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綠色GDP績效評估課題組與《中國社會科學》編輯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聯合發布了《中國綠色GDP績效評估報告(2017年全國卷)》。為何要開展綠色GDP績效評估?對地方推進綠色發展有哪些重要意義?本報記者采訪了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院長、課題組組長歐陽康。
對話人: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院長歐陽康
歐陽康,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院長、哲學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華中科技大學原黨委副書記。兼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馬克思主義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評審專家、湖北省政協委員、國際政治學會技術與發展分會副會長等。主要從事綠色發展、哲學、人學、文化學、高等教育學等研究。代表性著作有《社會認識論導論》《哲學研究方法論》等,十余次獲國家、教育部和湖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主持十余項國家、省部級和國際合作科研項目。
采訪人:記者宋楊
綠色GDP績效評估得出什么重要結論?
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綠色發展前景樂觀
中國環境報:為什么要開展綠色GDP績效評估?這項研究有什么重要意義?
歐陽康:人類社會進入現當代以來,傳統工業文明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日漸顯現。中國在追趕世界現代化的進程中,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了經濟增長的生態魔咒。曾經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出現過的生態危機,在中國也有所顯現。
在這種背景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綠色發展理念,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綠色GDP績效評估就是要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確立綠色發展戰略地位,探索其科學合理的有效抓手和實現途徑。
《中國綠色GDP績效評估報告(2017年全國卷)》不同于以往采用GDP、人均GDP或者任一個單一指標來評價某一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做法,而是通過綜合運用GDP、人均GDP、綠色GDP、人均綠色GDP、綠色發展績效指數5個指標,全面科學評估各省(市、自治區)經濟發展實際情況,尤其是資源、能源、環境消耗情況和投入產出比例,盤點當前中國綠色發展實際情況,為當代中國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轉型提供科學依據。
通過這種高度綜合性的極限評估,可以幫助我們發現評估對象經濟社會生態發展中的各種問題,并對地方政府宏觀經濟決策、產業調整、發展模式、發展規劃等問題提出針對性的綠色發展決策建議。
開展綠色GDP績效評估,對加速確立綠色GDP績效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價值導向,強化綠色文明在中國經濟社會未來發展中的引領作用具有重要推進作用。此外,綠色GDP績效評估還為以綠色文明引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探索中國特色的綠色發展道路,為世界文明健康發展貢獻中國方案提供了重要的科學數據和理論支撐。
中國環境報:此次對各地開展的綠色GDP績效評估,都得出了哪些基本結論?
歐陽康:這個報告利用37個分析圖和38個數據表客觀呈現了全國內陸31個省(市、自治區)2014年、2015年GDP、人均GDP、綠色GDP、人均綠色GDP、綠色發展績效指數5個指標的年度變化情況,并形成3個基本結論。
第一,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綠色發展績效指數、綠色GDP、人均綠色GDP,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其綠色發展前景樂觀。
根據課題組的測算,2014年全國內陸31個省(市、自治區)的綠色發展績效指數平均值為86.85,2015年提升至88.90,增幅達2.05%。2014年全國內陸31個省(市、自治區)的綠色GDP平均值為19597.51億元,2015年提升至21100.12億元,增幅達7.67%。2014年全國內陸31個省(市、自治區)的人均綠色GDP平均值為44424.04元,2015年提升至47531.58元,增幅達7.00%。
第二,部分省(市、自治區)的綠色發展績效指數、綠色GDP、人均綠色GDP三項指標,均開始超越本地區的GDP、人均GDP傳統評價指標,發展態勢良好。
根據課題組的測算,與2014年相比,2015年全國內陸31個省(市、自治區)綠色GDP平均增速達到7.88%,增幅超越GDP平均增幅2.62%;全國人均綠色GDP平均增速達到7.17%,增幅超越人均GDP平均增幅2.31%。這意味著全國內陸31個省(市、自治區)中大部分已開始從根本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第三,極少部分省(市、自治區)在綠色發展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其綠色GDP、人均綠色GDP增幅明顯低于其GDP、人均GDP增幅。這些省份的GDP增量中,絕大部分或者主要經濟貢獻仍來自于原有發展方式,應當引起特別關注和重視,加強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開展綠色GDP績效評估有哪些作用?
對當地推進綠色發展提供精準建議
中國環境報:課題組研究的是綠色GDP績效,這與之前一些地方研究探索的綠色GDP有何不同?
歐陽康:一些國家和地區近一個世紀以來建立的GDP核算體系,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和經驗借鑒。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各地區對綠色GDP核算的理論和實踐探索,使人們逐步認識,僅僅以GDP來指引經濟社會發展已經暴露出種種弊端,亟待修正以GDP為核心的經濟社會評價體系。然而,據我們所知,目前世界各國各地區都還僅僅將綠色GDP的研究視野停留在國民經濟核算的范圍內,還陷入了測算模型、資源定價等細節問題的糾纏中。
我們認為,要做出精確的綠色GDP核算確實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但如果從宏觀、系統的視角來審視綠色GDP就會發現,其實影響綠色GDP測算結果的有很多因素,而其中一些因素對綠色GDP的測算結果并不產生較大影響,甚至可以忽略。
當我們還不能對其進行十分精準的計算時,我們可以構建一種理論模型和算法,對其績效即最終結果展開絕對值和相對值的測算。進一步,可以推論不同地區、行業、產業對當地綠色發展的影響,進而對當地推進綠色發展提供精準的建議。
中國環境報:怎樣理解綠色GDP績效評估和綠色GDP核算之間的關系?
歐陽康:課題組所涉及的綠色GDP績效評估,意圖在經濟學、統計學、政治學、生態學等多學科視野下,建構基于綠色GDP的發展績效評估理論模型,客觀描述評估對象的綠色發展現狀。
主要目標在于通過綠色GDP績效評估,實現對不同評估對象綠色發展現狀的有效區分和科學比較,為地方政府提供理論參考和現實依據。鼓勵先進,督促后進,有效推動不同地區的綠色發展。同時,通過比較分析和科學論斷,幫助評估對象尋找最適合自身實際的綠色發展模式。
綠色GDP績效評估既不同于傳統的綠色GDP核算,更不是要去替代綠色GDP核算、綠色發展績效指數等相關研究,而是要探索綠色發展、綠色GDP研究的新思路,推進綠色發展研究,并以這種研究為不同地區的綠色發展找到科學、可行的指導理論。
中國環境報:《中國綠色GDP績效評估報告(2017年全國卷)》有什么特點?
歐陽康:這個報告是課題組歷經3年多時間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組采用大數據挖掘等方法,結合我國相關統計學、能源學、生態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對自然資源的分類辦法,以及我國長期形成的、可供采用的統計學實踐數據,構建了基礎數據統計與評價指標體系,即由3個一級指標、11個二級指標、52個三級指標構成的統計與評價指標體系。
同時,還構建了GDP增長中各種損耗的45個分行業統計與評價指標體系,然后對GDP增長中的各種損耗進行分行業地統計與評價,從而構建出新的矩陣型二維指標體系。充分改進了以往綠色GDP算法中資源耗減和生態損耗的指向性,并在此基礎上采集到全國內陸31個省(市、自治區)2014年、2015年,45個不同行業的能源消耗、環境損失、生態損耗等共計682個有效數據。為保證大量數據處理的科學性,課題組專門研發了綠色發展科研平臺用于處理這些數據。
中國環境報:開展綠色GDP績效評估有哪些難點?
歐陽康:在綠色GDP基本算法模型中,從實物量到價值量的換算一直是綠色GDP核算與績效評估的難點。在本次研究中,經過反復研討,課題組最終采用了市場價格法實現實物量到價值量的換算。但這種方法仍然存在資源定價難以達成共識的詬病。
為保證研究結果的客觀性,研究中所涉及任何自然資源、環境損失、生態損失的定價都采用了國家發改委等權威機構及出版物公開發布的數據進行測算。這既與GDP本身的測算策略保持了相對一致,又用同一個尺度來評價不同對象,最大限度保證了結果的科學性、公平性。
中國環境報:根據已有研究,您對繼續推進綠色GDP績效評估研究,服務綠色發展、國家治理和全球治理有何建議?
歐陽康:坦率地講,課題組已經發布的3個研究報告還只是我們的階段性成果。我們也在積極尋求多方面的合作,期待有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共同為我國的綠色發展和國家治理現代化作出應有貢獻,也希望與國際上相關機構和有識之士合作。
綠色GDP研究,幾乎是當今世界各國政府、科學家都在投入大量精力展開研究的世界性課題。我國在此領域一度進展緩慢,既有投入不夠的原因,也有統計口徑和計算方式的困難,還有地方政府觀念轉變的原因等。
不管如何,我們的態度是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因為這件事情對國家、社會和我們每個人而言都是百利而無一害的。尤其對于我國這個后發國家,如果不解決好綠色發展的國家治理問題,就難以實現中國社會發展對西方社會的中國式彎道超越,難以真正引領世界發展,難以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強國。
我們認為,綠色發展理念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乃至人類文明發展理論的重大創新。如何加速綠色發展理念的落地,促進其生根發芽,是當前我國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中亟待解決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
綠色GDP績效評估是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的重要抓手,已經時不我待。各級政府必須用科學數據說話,將綠色發展的目標、任務層層壓實,步步推進,才能引領國家治理現代化,使中國實現21世紀的彎道超越,加速人類社會步入綠色發展的歷史進程。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