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7月24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肖淙文 周楷華)廠區里發出的嗡鳴聲、工人上下舞動的手臂、往來穿梭的運輸車……在紹興各大工業園區的企業主眼中,這些忙碌而有序的場景是讓人愉悅的,它意味著穩定的訂單、產能、企業的健康運轉。然而5月份以來,他們卻多了一分焦慮,這源于其背后不斷產生卻又無處安放的工業垃圾。
從今年4月開始,紹興市綜合環境執法局開展工業垃圾混入生活垃圾處置體系整治行動,嚴禁工業垃圾進入生活垃圾處理體系。隨之而來的是柯橋區、越城區的工業園區中,紛紛出現廠區內外工業垃圾堆積如山的現象。一時間,工業垃圾問題成為廣為關注的熱點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全國11個“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公布時,紹興名列其中,而且是浙江省唯一入選試點。當工業固廢處置的“老大難”遇上“無廢”的美好愿景,紹興何去何從?這一困局如何破解?記者日前前往調查。
工業園區
一度“垃圾圍城”
一堆堆垃圾在工廠門口堆成小山。一個個透明包裹內,隱約可見白色棉絮、黃色塑料膠帶和彩色布頭,在暴曬之下與各色生活垃圾一起散發出陣陣異味。幾天內,垃圾“小山”迅速長大,從廠區蔓延至主干道和綠化帶,逐漸形成“垃圾圍城”之勢,而往日定點出現的清運車卻遲遲未至……雖然時隔兩個月,再回憶起當時的畫面,蘭亭街道環衛處負責人邵志龍仍然會被焦慮感籠罩。
“垃圾圍城”之困的罪魁禍首是工業垃圾。今年4月,一紙通知下發至紹興越城區、柯橋區,禁止工業垃圾混入生活垃圾處置體系,每輛垃圾清運車進入焚燒廠前都要經過層層檢查,如被發現混有布條、廢絲等工業垃圾,車輛就會面臨15個工作日的扣押整改。這一度導致多地正常的垃圾清運都難以維持。
近日,記者走進蘭亭工業園區,道路兩旁整潔干凈,工廠門口的垃圾箱多數未滿。但看似平靜的外表下,工業垃圾這枚定時炸彈并未解除。一名正在作業的環衛工人告訴記者,路面的垃圾已要求企業自行清理,但大部分廠區內仍堆放著半個月甚至一個月前待處理的工業垃圾。
在越城區皋埠鎮的主流家具集團,記者親眼目睹了廠區內的垃圾一景。制作家具剩下的邊角料,如碎布、海綿、碎木條等,堆放在廠區角落,這些被稱為企業產生的一般性工業垃圾。在董事長馬國軍眼中,這些如今的“老大難”曾一度是“香餑餑”。“我們產生的廢料,以前是一些下游作坊式企業的原料。”馬國軍解釋說,碎木條打成粉末可賣給冬筍種植戶用于冬筍保暖,碎布可做拖把和塑料顆粒,最搶手時這些廢料甚至要經過拍賣來確定買主,一年至少可補貼企業五六萬元。
而如今,這些作坊式企業因環境整治等原因陸續停產,廢料不僅賣不了錢,還成了企業的一大隱患。工業垃圾中尤其是木料堆放久了很容易自燃,眼看天氣越來越熱,企業最擔心的就是安全問題。由于缺少正規處置途徑,堆放的垃圾偶爾會有收廢舊物品的人挑走一部分,周邊也有企業私下找第三方公司高價運出,這已經成為園區里公開的秘密。
在皋埠鎮獨樹工貿園區,由于一些企業工業垃圾與生活垃圾混裝,導致禁收工業垃圾被進一步曲解為“從工業園區出來的就是工業垃圾”。在園區中央的交叉路口,記者看到觸目驚心的一幕,一個占地約10平方米左右的垃圾堆蚊蠅亂飛,其中不僅有來自周邊3家企業的硬紙箱、布條和棉絮等垃圾,而且員工吃剩的外賣和一些廚余垃圾也夾雜其中,這樣的堆放點幾乎每走20米就能看到一個。一位負責人稱,獨樹工貿園區共有18家企業,一天產生的工業垃圾和生活垃圾總量約為半噸,聽起來不多,但長期積累下來數量也很可觀。
垃圾產生超過處置能力
工業垃圾為何無處安放?走訪中,企業和鄉鎮多次提到的“禁混令”是問題爆發的導火索,由于處理能力受限,柯橋、越城兩地成為工業垃圾問題的首要爆發地。
在位于柯橋濱海工業區的紹興循環生態產業園一期,每天都能見到各色清運車穿梭其間。它們運送的除越城、柯橋產生的生活垃圾外,還囊括了兩地的一般性工業垃圾。據了解,2018年參照國內其他地區較普遍的生活垃圾摻雜工業垃圾焚燒的情況,紹興工業垃圾基本都進入生活垃圾處理體系進行處置。今年3月,當地處理設施的垃圾進廠量達到了日均2508.59噸,遠超設計標準的2250噸。4月出臺的“禁混令”正是在此背景下發出的。
“處置設施的限值決定了處理能力,生活垃圾的處置應當優先保障。”紹興市環境衛生管理處主任何茂泉說。與垃圾打交道多年,他明顯感覺到近兩年工業垃圾進廠量在增多。
這次爆發并非偶然。根據紹興市城市管理局提供的數據,越城區和柯橋區共有工業企業約17880家,日產生一般工業垃圾約950噸,這些企業的環評批復要求大多數為“回收利用”。而近幾年,隨著環境整治、產業升級,一些不符合要求的綜合利用企業陸續關停、淘汰,工業垃圾的綜合利用率隨之降低,導致進入生活垃圾處置體系的數量逐漸增大。
工業垃圾的產生與回收,正在受到各方高度關注,與此同時,一對矛盾逐步凸顯出來。今年4月,紹興被確定為全國11個“無廢城市”建設試點之一,作為一種先進的城市管理理念,“無廢城市”最終要實現城市固廢產生量最小、資源化利用充分、處置安全的遠景目標。但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工業化進程加速,工業垃圾的產生量也在日益增多。能否處理好這對矛盾,對治理方式提出了挑戰,更對工業垃圾的產生者帶來了巨大影響。
在紹興,有人發現,企業工業垃圾回收渠道不暢,待處置量大大增加,但處理途徑卻并未增多,除焚燒發電外,傳統的填埋渠道已在早前退為緊急備用。似乎無路可走的現狀背后,隱藏的是紹興工業垃圾回收利用處置體系不完善、工業固廢處置渠道單一、處置能力存在缺口等問題。
紹興循環生態產業園(一期) 記者 鄭培庚 攝
在省生態環境廳土壤處“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負責人戴巍看來,創建過程中暴露出問題,對于紹興而言是挑戰更是機遇。據悉,紹興已在規劃建設新的工業垃圾處置設施,計劃在2020年底建成循環生態產業園(二期),包括1000噸/日生活垃圾和500噸/日工業垃圾處置項目。此次工業垃圾問題爆發后,當地市府辦聯合各部門迅速召開協調會,明確了在二期項目建成前,利用現有循環生態產業園一期的處理能力余量對一般工業固廢實施焚燒應急處置,目前按照235噸/日的工業垃圾量調配給越城區和柯橋區,收運處置費用實行市場價調節。
過渡期的方案釋放了一個信號,原先全盤接收一般工業固廢的傳統將被打破,企業作為垃圾產出的主體需承擔起更多責任。“擴大末端出口只是其中一環,如果不全面樹立垃圾資源化利用的理念,我們要面對的仍是源源不斷增長的工業垃圾。” 紹興市生態環境局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專員錢進認為,借助“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契機,紹興要建立的是從源頭減量、規范儲存、分類運收、回收利用到末端無害化處置的工業垃圾處置全產業鏈。站在“無廢城市”創建的十字路口,這次事件正是一次警示和督促。
精細分類提升利用效率
紹興不是第一個被工業垃圾“困”住的城市。
來自省生態環境廳的數據顯示,浙江每年產生的一般工業固廢(一般工業垃圾)約4000萬噸,95%能實現綜合利用,其中建材、冶金、焚燒發電等為主要利用方式。“一般工業垃圾依托生活垃圾處理體系處置的方式在全省較為普遍,但近3年來,混合處置產生的矛盾在各地愈發明顯。”戴巍說,除紹興外,嘉興海寧、湖州吳興區、桐鄉市等箱包邊角料、廢碎布料產生量較大的地區,都爆發過一般工業垃圾處理難問題。“這已經成為我們不可忽視的難題,紹興等地正在探索的是一條新路。”
在嘉興海寧,一座新的垃圾焚燒廠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該廠一期設計產能1500噸/日,預計明年6月建成。“原先因為設備和處置量都無法滿足工業垃圾進廠后的需求而爆發過一些矛盾。” 海寧市綜合行政執法局副局長卜志強說,新廠在設計時就把工業垃圾的進量考慮在內,做了新的環保評估,并升級了煙氣處理系統,確保混燒排放的煙氣符合國內和歐盟標準。
而無論是海寧在建的焚燒廠,還是紹興的過渡期處置方案以及規劃新建的特色垃圾處置項目,都提到一般工業垃圾收運處置費用將實行市場調節價。這意味著工業固廢的免費時代終結了。
“以前不用操心這部分垃圾問題,現在要算成本了,確實壓力挺大。”馬國軍說,以往在企業的觀念里,垃圾處置屬于公共服務,只要不亂扔總是有人會來收。而從免費清運變成收費清運后,對企業而言,分類就意味著省錢。
馬國軍已經把垃圾精細化分類定為下一步的應對方向。他發現工業垃圾分類后有助于減少焚燒費用。如果把廠里所有的工業垃圾看作1,分類后有回收價值的占0.5,危廢有0.2,剩下要交錢焚燒處置的就只剩0.3。“我們現在的生產原則就是把原料‘吃干榨凈’,邊邊角角能用的都不放過。”
蘭亭街道的紹興大江特種纖維科技公司是國際運動品牌耐克的上游合作企業,耐克每100件衣服中有5件都標有“recycle”標志,這些衣服的原料都是廢布料經過特殊工藝處理后制成的。為了物盡其用,大江已經聯合園區內其他4家企業,與紹興濱海區的一家專業回收企公司達成合作意向,由他們定期免費上門收購并進行二次利用。“這對我們來說是雙贏的,以前怕麻煩一直沒做,這次事件促使了我們下決心改變。”大江公司總經理陳大鋼說。
為了省下垃圾處理費用,越來越多的企業嘗試通過加強內部管理和工藝改造,減少源頭產生量,從而降低成本。這與一些現存回收利用企業的期待不謀而合。
位于越城區的浙江佳人新材料有限公司,是目前國內為數不多的掌握再生纖維化學處理尖端技術的企業,每年能消化3.3萬噸廢舊滌綸紡織品。“我們回收的原料很大一部分都出自當地的紡織企業,但卻很少直接向他們回收,只能高價從廢料收購商處采購。”一位公司負責人解釋說,回收的原料要求滌綸含量較高,如果紡織企業能做好垃圾分類,甚至將分類精細到不同的廢料種類,兩方就可以跳過中間環節,實現互利的高效合作。
加強分類后的企業也在盼望回收利用體系的進一步完善。比如,“吃”進可回收垃圾的資源再生企業能否建設提升到位?政府能否搭好平臺對接兩方需求?布局再生資源行業,進行產業培育、產業轉型已成為紹興“無廢城市”建設試點的新課題。
“無論是垃圾處理設施的興建還是其他‘無廢’相關的配套建設,都要與紹興產業發展方向一致。”錢進介紹,根據各區、縣工業垃圾的特點,紹興正在培育和引進新的資源化利用項目。嵊州市擬規劃引進造紙廢渣的資源化利用項目,柯橋區、越城區和諸暨市計劃培育引進廢布料、廢絲的資源化利用項目,食品加工行業下腳料等工業垃圾的處理均在規劃內。未來,那些不被看好的邊角料或可重新恢復“身價”。
“無廢城市”的創建難以一蹴而就。針對一般工業固廢問題,企業能否抗住成本壓力真正轉變觀念,各相關部門能否統籌協調形成合力,新的政策能否切實落地,每一環節的缺失都可能導致“無廢”的愿景變成空中樓閣。這些問題,都等待著紹興用時間去解答。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