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7月5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滕蓉 縣委報道組 徐燕 陸敏浩)梅雨季里的漁村,又潮又悶。午后,老吳踩著綿密的細雨,風風火火地走進辦公室,他剛從村里新建的民宿群回來。再過幾天,民宿群將正式運營,日子正趕上“跳島游”的首批游客到來,算是村子里的“大項目”,老吳很上心,三天兩頭跑去看看,確保一切進行得有條不紊。
見記者到了,老吳扒拉開身上的雨衣,露出一張黝黑的方臉來。
吳祥慧(中)走訪養老院(資料照片)
老吳大名吳祥慧,是嵊泗縣黃龍鄉峙岙村的“第一書記”。提起他,認識的人都會豎起大拇指,贊一句:“真能人也!”上任4年,原本臟亂落后、民風彪悍的漁村在他手里變美了,變富了,變和諧了。整個村被治理得妥妥帖帖。
一線帶頭干 邋遢面貌徹底改變
老吳到峙岙村任職,可以說是救急。
“那時候,壓根兒沒人愿意來這里當干部。”坐在村辦公室里,老吳向記者直率地拋出這句話。
峙岙村是漁區,漁民風里來雨里去,民風彪悍出了名。由于干部群眾心不往一處想,整個村子成了有名的“臟亂差”。
再也不能這樣下去了!2015年春,老吳臨危受命,被上級派往峙岙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而這時老吳已經56歲。
如今的峙岙村,像是小姑娘剛剛梳妝打扮后的樣子,干凈整潔。古樸的石屋傍山而建,錯落有致,拾階經過幾戶人家,可以看到矮墻上擺著一排漁民畫圖樣的盆栽,綠油油地抽了芽,透出屋主的小情調來。沿海公路蜿蜒開闊,徐徐春風下,海濤向著岸邊推起朵朵浪花。走幾步就有個景,讓人不由想掏出手機拍照。“以前可是邋遢得很!”在老吳的印象里,昔日的峙岙村,到處是臭魚爛蝦、豬糞雞糞,走路都要踮著腳。
去年搞環境衛生整治大會戰,老吳領著社區干部和黨員們,挖陳年垃圾,收拾廢舊漁網……整個黃龍,裝垃圾的編織袋就用掉3萬多只。這么多臟活累活,怎么啃下來的?記者很好奇。老吳指指一旁的峙岙村黨總支委員莊圓:“靠他們年輕人嘛,還有村民齊心協力。”
莊圓后來告訴記者,老吳患有痛風病,天氣不好腳就會腫得走不了,可整治期間他都堅持在第一線。“帶頭人都不怕苦不怕累,還不怕疼,我們年輕人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干呢?”
汗水和付出讓原本在鄉鎮環境衛生擂臺賽中墊底的黃龍鄉翻了身。可打贏一場仗算不得真正勝利,老吳知道,要是不想出個長效機制,“邋遢峙岙”轉眼又會回來。
于是,他把整治后的峙岙轉了個遍,各處都拍了照,做成PPT。接著,他請來7個人,組成巡察小隊。巡察小隊隊長吳元定至今還清楚地記得,那天,老吳將他和另外6個村民叫來,說是要聘請他們當巡查員,監督村里的衛生以及亂搭亂建現象,還發工資。不過在簽約前,老吳放了PPT,指著屏幕上的圖和他們約法三章:“你們得負責讓村子保持現在這個樣子,反彈就換聘。”
72歲的吳元定負責的是村里最難管的網格,受氣挨罵鐵定少不了,但他接過筆就簽了。“我做好了心理準備,也想給村子發揮點余熱!”他現在每天的事情就是在村里轉悠,一旦發現哪里環境衛生不好,就立即打電話向社區匯報,監督村民整治。在他們的努力下,村子的角角落落都是干凈整潔的。
質樸的峙岙村撣落塵埃,越來越美。而老吳也到了退休的年紀,他坐在窗戶邊,看著外面寬敞的沿海公路,擺擺手:“不干了,退休咯!”一旁的莊圓揶揄說:“他可舍不得!”
巧做“石文章” 廠房變身網紅民宿
老吳知道,要想讓峙岙村真正變好,得讓鄉親們的錢包鼓起來。
可整個黃龍鄉,除了傳統漁業,就沒啥其他產業,眼見著村里的年輕人大量外出務工。老吳找村干部談,找村民聊。不少人提出,海對面的田岙村前些年搞旅游發了家,我們村子是有名的石頭村,旅游資源不少,也可搞旅游試試。
這與老吳的想法不謀而合。
搞旅游,峙岙村倒是有些特色資源。這個村有個別名“石村”。原來,峙岙有山,石材不缺,過去漁民造房,就地取材,漸漸形成了一座座石砌的民宅。外島的人都喜歡叫它“石村”,峙岙的村名知道的人反而少了。
對,就做“石村”文章!找到了切入口,老吳便帶著村干部們大刀闊斧干起來。他們琢磨,村里可以建個有特色的民宿,把游客們留下來體驗島上生活,感受當地風情。
“這不,就建了這個‘石村船說’。”老吳領著記者來到一棟民宿前,建筑通體是原生態的石屋風格,門口寫著“石村船說”4個字,往里去,可以看到石塊壘成的院落里,點綴著繪有漁民畫的陶罐,簡潔別致。老吳說,別看現在這兒干干凈凈,原先就是幾間廢棄的集體廠房,周圍都是些爛菜地。
廢廠房搖身一變成了“網紅民宿”,老吳他們可費了不少功夫。廠房就在村子靠海的角落,都是石砌的,很有特色,四處為民宿選址的老吳和村干部們一眼就相中了這間廢廠房。可馬上要改建動工了,在周圍占地種菜的村民不樂意了。他們拉著老吳不松手,一定要尋些補償。老吳和村干部們苦口婆心,和村民們說明這塊地是集體資產,本就不該私人占用,更給他們細細說了建成民宿后的好處。村民們這才散去。
如今,“石村船說”順利建成,每年旅游旺季,都有不少游客慕名入住。這間民宿還給村民們提供了工作崗位,大家在家門口就能吃上“旅游飯”。
“石村船說”的成功,讓老吳更有信心了。站在“石村船說”的院子里,老吳指著不遠處的幾棟石房子說:“那就是新建的民宿群,原先是8棟閑置的房子。”這些房子的戶主都已搬到外面去住了,老宅都閑著。老吳跟戶主商量后,將它們整合起來租給了旅投公司。老吳掰著手指說,今年起每戶每年能有1.2萬元的收入,還給返鄉創業的年輕人提供了機會,一舉兩得。
搞旅游,基礎設施得跟上。老吳下了“血本”,從2015年至今,投入1.2億元用于建設碼頭、廣場、環島設施等,效果顯而易見,原本破舊的漁村,現在有了旅游景點的樣子。“還有這石板路!”老吳對腳下的石板路頗為滿意,770米長、1.5米寬的小徑是去年完成的,按招投標需要300萬元,老吳召集鄉親們捐款出力,80多萬元就建成了。
峙岙村變美了,游客也越來越多了,漁家樂、小飯館……村民在自己家門口就能吃上“旅游飯”,錢包也漸漸鼓起來。
今年,老吳打算開設一些休閑場所,讓游客們不僅有風景可看,還有地方能休閑。他還準備建個養殖合作社,吸納30多個退休漁民,養殖牡蠣和紫菜,增加收益。“今年爭取集體經濟收入達到50萬元!”老吳信心滿滿。
不怕得罪人 開門議事改善民風
老吳原本就是峙岙村人,17歲當兵,21歲回村當民兵連長,后來當了黃龍鄉人武部長。對于峙岙村而言可以說是個“土著”干部,村民會另眼相待吧?沒門!該吵還得吵。
由于民風彪悍,村里有些不講理的村民,常鬧得左鄰右舍雞犬不寧。對這些村民,連村干部都不敢管,遇上了有時還會莫名其妙地挨罵。當了4年村書記,老吳掰手指算算,估摸著和人吵了23次之多。“有一回,還是當著100多人的面吵的。”老吳提起這事,有點激動,好像又回到了當時的場景。
那是在他上任的第二年,村里打造了一批休閑漁船,空出12個工作崗位可以安排給村民。活不累,還能有筆收入,不少人都搶著報名。看著滿滿一頁符合條件的報名名單,老吳認真了解了各家情況,和村干部一起商量,挑出12個家庭最困難的,這事就定好了。
可沒幾天,麻煩找來了。“啪!”村民老陳沖進老吳辦公室,先狠狠地拍了下桌子,“你憑啥不選我?”哦,為休閑漁船的事來的,老吳一下了然。他好言好語向老陳解釋,入選的村民都是困難家庭,要優先照顧。可氣頭上的老陳壓根聽不進去,言辭激烈,指著老吳鼻子罵開了,樓下老年活動室的人都出來圍觀,看熱鬧的人越來越多。
老吳也有些氣急,一見圍了這么多村民,心想:“這事我做得坦坦蕩蕩,要是因為老陳吵吵嚷嚷一次就妥協,以后的工作就難辦了。”他梗著脖子,愣是不松口,還放下話來:“只要我吳祥慧在,你就別想改名單!”
有人事后勸老吳:“還是少結怨吧。”但老吳大手一揮:“我為了峙岙老百姓來的,又不是為了他一個人來的!”
別看老吳會爭、會吵,原則性的事寸步不讓,但做起群眾工作來,也有很細致的一面。
老吳土生土長,了解鄉親們的脾性,也知道村里發展的問題癥結在哪。他認為,以前村干部和村民溝通不夠,產生了誤會,矛盾日積月累,像一臺機器,銹住了。要發展峙岙村,一定要先讓村民心往一處想。怎么辦?開會!于是,峙岙村迎來了多年少見的各種會議:村民代表大會、股民代表大會、黨群議事廳、村民大會……
為了開好會,老吳動足了腦筋。開會對象不同,議事內容也分別有針對性。比如,其中黨群議事廳,就安排了27人組成,成員包括黨員干部、婦女骨干、有威望有知識的群眾,也吸納了一些平時不講理的村民。
群眾一參與,事情就容易辦。在這些會上,你一言我一語,擺問題,講道理,說思路,談發展。說到最后,大家發現,共同點竟然越來越多了。由于經常讓干部群眾共同參與討論村務,干部與群眾的嫌隙也漸漸化解。現在村里不講理的人少了,明事理的人多了,村干部在群眾中的信任度高了,民風也有了極大改善。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