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6月9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翁云騫 應磊)矛盾糾紛不易化解、安全防控壓力加大、提供服務能力不足、治理機制尚不健全……處于轉型期,面對鄉村治理過程中存在的種種制度缺陷和現實難題,寧波通過統籌縣鄉、編制、條塊等資源,著力構建起一套具有寧波特色的基層治理體制,探索出一系列鄉村治理有效路徑。
治理難在基層,基層經驗尤為寶貴。寧波各級各部門積極探索創新,“村民說事”、農村小微權力清單制度成為基層治理的全國樣板,鄉村基層治理“四個平臺”建設開創全國領先的試點經驗。這些來自基層的鮮活經驗經過總結、歸納,已成為寧波推進鄉村有效治理的“利器”,并不斷在制度架構和運行模式上走向完善。
寧波還不斷加強鄉村基層治理的頂層設計。去年,寧波將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列入鄉村振興戰略三年行動計劃的9大行動之一,將農村“領頭雁”工程、“村民說事”制度、村級小微權力清單制度、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列入25個重點項目。今年,寧波還將制訂一系列鄉村治理體系建設政策文件,全面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建設。
“村民說事”謀善治
村干部、村民圍坐一起,村里大事小情商量著辦。十年來,這項發軔于象山的“村民說事”制度,逐漸成為寧波農村“三治”融合的基層治理善治平臺。
村級組織是服務群眾的第一道關,這一關走不好,后續治理無從談起。2009年年初,象山縣西周鎮杰下村一筆白溪水庫引水工程補償款引起了村民的疑問,村里流言四起。作為“領頭雁”,村黨支部書記鄭祖法眉頭緊鎖。
“村民說事”就是為了破解這次矛盾想出來的臨時之策。杰下村召開了有史以來第一次“推進說事會”,干部將補償款的每一筆去向用途擺在桌面上,當著村民的面一條一條說清楚。謠言止于公開,干群建立信任。
借助“村民說事”平臺,百姓“面對面”、民意“零距離”,使村民敞開心扉、打開心門,也讓干部豎起耳朵聽取村民的好聲音、征求村民的金點子,最大程度凝聚共識,最大范圍集聚智慧,干群一起求出了發展的“最大公約數”,畫出了“最大同心圓”。
2017年開始,寧波全面推行“村民說事”制度。從“說事”到“辦事”,從“盆景”到“風景”,來自基層鮮活的經驗逐步通過建章立制,轉化為“接地氣”“惠民生”的長效機制。在余姚,“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挨家挨戶的圍墻上,紅色的標語下面是每個黨員的簽字承諾。在慈溪,黨員干部利用晚上時間與群眾零距離接觸、面對面交談,化群眾“小圓桌”為干部“辦公桌”。
不僅如此,在“最多跑一次”改革牽引下,小到辦理證件,大到辦廠融資,都由村里的黨員干部組成的“民事代辦員”包辦,寧波村民“不出村”就可以享受到“證照村里辦、補貼村里領、信息村里詢、矛盾村里調”的一站式便捷服務。
“小微權力”定規矩
由“管理”走向“治理”,基層干部的權力規范是前提。農村基層干部手中的權力如何界定?侵害農民利益的“蒼蠅式”腐敗怎么防?“小官巨貪”怎么避免?2014年,寧海給出自己的破題之舉,在全國率先推行“小微權力”規范化運行,界定農村基層組織和基層干部權力,從源頭上把農村基層權力關進“籠子”,本質上是為鄉村治理“立了法”。
《寧海縣村務工作權力清單三十六條》通過曬權力清單的方式,構建農村小微權力監督規范體系。清單規定很具體:村級重大事項決策、項目招投標管理、資產資源處置等19條村級公共權力事項;村民宅基地審批、計劃生育審核、困難補助申請、土地征用款分配等17條便民服務事項,基本涵蓋村級組織和村干部行使村務權力的全部內容。
“36條”權力清單從寧海發源,如今,這項制度已在寧波全面推開。村里每一張發票都要簽誠信承諾、買一兩茶葉也要層層審核……這樣的變化,發生在曾經治理幾乎失效的余姚市梨洲街道明偉村。村黨委負責人介紹,自從“小微權力”運行有了清單,基層工作有了指南,制度嚴了、矛盾少了、民心齊了,做事情也就順了。
項目招投標管理、集體資產處置、村民宅基地審批、計劃生育審核、困難補助申請……寧波市將涉及村級權力的條文進行整理,濃縮成簡單易懂的“權力清單”,使村干部手中的權力首次有了明確的“邊界”,方便村干部按照“路線圖”更好地為群眾服務。
寧波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說,以往基層很多違紀問題、信訪問題,就是農村基層組織和黨員干部的權力運用不規范、不公開所致,推進“小微權力”規范化建設就是從體制機制上保證農民群眾依法行使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經過幾年探索發展,如今,寧波村務公開的內容越來越廣,大到村里的發展規劃、工程明細,小到村里公廁每月花費的水電費等,村民第一時間知曉,村里氛圍好了,鄉村治理能力顯著提升。
“四個平臺”串城鄉
縣鄉斷層、條塊分割,這是基層治理中存在的全國性難題。城鎮化不斷推進的當下,如何有效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撤除鄉村振興的體制機制藩籬,把更多社會資源、服務力量沉到鄉村去?
2014年,鎮海區莊市街道在全省率先探索基層社會治理服務聯動體系,建成綜治工作、市場監管、綜合執法、便民服務四個功能性平臺。此后,“四個平臺”這種創新模式在浙江大地迅速推廣開來。寧波領全省風氣之先,2017年率先實現“四個平臺”全市覆蓋,寧波廣大鄉村由此納入“四個平臺一張網”基層治理體系,鄉村治理有了高效抓手。
依托“四個平臺”,寧波加快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和“無差別全科受理”向鄉村延伸落地。寧波將鄉鎮及部門延伸到基層的工作按四個平臺歸類細分成34項,基本涵蓋基層治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各區縣(市)85%以上綜合行政執法人員、98%以上新錄用的市場監管公務員下沉至基層一線。
為實現“四個平臺”高效運行,寧波還在全市154個鄉鎮(街道)統一設立綜合信息指揮室,實行扁平化管理,統籌協調管理服務力量。26個部門的近2500多萬條數據整合到市基層平臺信息系統,為強化“基層治理四平臺”能力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基層治理,“人”是關鍵。2018年,寧波重點推進全科網格建設規范提升工程。目前,全市共配備網格員5.5萬余名,組建服務團隊3萬余支,服務成員15萬余人。同時,寧波還著力加大網格資源整合力度,切實提升網格工作人員能力水平。平均每網格獎補經費已經接近5000元。
“四個平臺”支撐下,目前,寧波基層治理服務事項辦結率已達99.4%,90%以上的問題在村、鎮兩級解決。
產權改革強治理
鄉村振興的一大內涵是治理有效;而治理有效,又有賴于蓬勃發展的鄉村經濟為之提供堅實物質保障。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由此成為鄉村治理的一條必然路徑。
去年4月24日,象山鶴浦鎮小百丈村村民王定龍領到了紅彤彤的農村宅基地資格權人證。這也是我省第一本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不動產權登記證。證書背后,是象山縣以產權制度改革探路鄉村治理的嶄新探索。就在當年4月,象山啟動實施城鄉資源要素“雙向流動”工程,進一步推動資金、人才等資源要素向農村流動,新出臺的《關于推動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的實施意見》迅速成為盤活沉睡宅基地資產的政策利器。
不單單是象山,為適應城市化發展,寧波市從1993年起就探索將股份制引入近郊村經濟合作社,解決村級集體發展和福利分配需要問題,目前共有2802個合作社完成了改革,基本實現村社股改全覆蓋,共有419萬人成為股份經濟合作社股東。1993年以來,全市股份經濟合作社累計分紅238.6億元。
集體資產不光可以變作股權分紅,還可以交易。寧波積極推進集體產權賦權活能,2014年以來,全市農村產權交易平臺交易的農村產權交易逾2000宗,累計交易額達17.3億元,其中承包土地經營權交易數為345宗,交易金額為1.9億元,集體經營性資產交易額達5.5億元,大大提升了村集體資產的利用效能。2018年,全市村級集體總資產達970.2億元,同比增長4.8%。
當前,寧波正以第三批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為契機,在鞏固完善改革成果、加強農村集體資產管理、深化推行農村小微權力清單制度、探索股權權能改革和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等5個方面大膽探索、總結經驗,《關于全面推進村經濟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指導意見》等多個文件相繼出臺,寧波鄉村集體經濟發展迎來又一個春天。
文明鄉風助振興
基層治理,自治,法治,德治,缺一不可。如何統籌不同村落的資源,攜手推進鄉風文明建設?
3年前,以象山縣、四明山區和慈溪市三地為樣板,寧波創新推出全新載體——文明示范線。寧波市委宣傳部聯合各級涉農部門,通過把文化相近、生態相似、經濟相融的村鎮連接起來,串“點”成“線”,發揮集約效應,帶動沿線農村環境面貌和文明水準整體提升。而今,各有特色的文明示范線已在四明大地遍地開花。“斑斕海岸”“溪上慈風”“商幫尋根”“五彩梁弄”……文明示范線成了寧波鄉村通往文明、富裕和幸福的橋梁,成為鄉村振興的特色載體。
寧波還大力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農村,加強鄉村道德建設,深化“文明助推鄉村振興”三年專項行動,深入推進文明村鎮、文明家庭創建,推行鄉風文明指數測評體系。目前,全市文明村鎮比例達到75%以上,文明家庭達到45%,比例高居同等城市前列。
特色濃郁的“村規民約”,在東海之濱令鄉風文明勁吹。“鄉鄰之間應和睦,遇事講理莫爭吵……”這是奉化區大堰鎮湖邊橋村的村規民約歌,7句話98個字,淺顯易懂、朗朗上口,成了村干部和村民共同遵守的規范。該鎮40個行政村,每個村都有套具有本村特色、導入基層法治精神的村規民約。
文化禮堂也成為文明鄉風的“孵化器”。針對農村文化禮堂“使用頻率不高”的問題,最近鎮海對全區農村文化禮堂進行機制創新,推出以夜學、夜演、夜練、夜議等為主要內容的“禮堂夜市”活動。海曙區文明辦在部門履職清單中增設“弘揚時代風尚”項目,瞄準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整合多方資源,在各村文化禮堂開展“我們的節日”活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