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4月10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俞吉吉)日前,浙江自然博物院發布了一則名為《浙江最詩意的臨時崗位又來了》的招聘啟事,引來熱烈圍觀。崗位坐標在東海的一個無人海島,在那里,你可以面朝大海,聽海濤鳥鳴,可謂詩情畫意。而事實上,這份工作并非一場說走就走的浪漫之旅,而是去島上守護一種瀕危海鳥——神話之鳥。今年是這個臨時崗位公開招募的第四個年頭,4月23日,新一屆志愿者將出發上崗。
招聘啟事的發布方浙江自然博物院,從2003年至今已守護神話之鳥長達16年。在相關人員的努力下,如今,這一曾徘徊于滅絕邊緣的鳥類再次歸來,其全球數量已經從不超過50只增長到超過100只。
神話之鳥究竟是什么鳥,何以得名?16年的守護是如何進行的?今后還將開展哪些研究?近日,記者專訪了鳥類生態學博士、神話之鳥保護項目主要負責人、浙江自然博物院副館長陳水華,聽他講述這段人與自然的情緣。
它是什么鳥——
中華鳳頭燕鷗
全球瀕危物種
漂亮的鳳頭、白色的羽翼、黑色的嘴尖,推開陳水華辦公室的門,墻上的照片、桌上的日歷、書柜里的書,到處都印有這種美得像神話的海鳥——中華鳳頭燕鷗。
成對飛行的中華鳳頭燕鷗。拍友 張鵬 攝
中華鳳頭燕鷗再次被發現的過程堪稱一段“神話”。2000年6月,臺灣攝影師梁皆得前往馬祖列島拍攝燕鷗紀錄片,其中一個場景是一大群大鳳頭燕鷗正在孵蛋。
在后期的影片處理中,他發現有一只鳥的羽色偏白。開始以為是曝光和顯色的問題,后來經過反復比對,最后證實,這是一種已經消失了63年之久,被很多鳥類學家認為已滅絕的鳥類——中華鳳頭燕鷗。這種鳥得名于1861年,是博物學家波恩斯坦在印度尼西亞的小島上發現的。根據它在東南亞出現的時間是冬季、在中國境內出現時間是夏季,推測它是一種遷徙性的候鳥。因為它們在東南亞越冬,在中國境內繁殖,所以被命名為中華鳳頭燕鷗。
這種鳥的蹤跡很神秘,除了有限的標本外,鳥類學家對它所知甚少,因此也被稱為“神話之鳥”。它的標本在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等國被零星采集到,但出現最多的還是中國境內,主要是山東和福建沿海。1937年,人們在山東青島采集到21只標本后,這種鳥便了無蹤跡。
2002年夏天,臺灣鳥類學家顏重威來到浙江自然博物館,跟陳水華講起了中華鳳頭燕鷗的故事。
“顏重威告訴我,2000年,這種鳥類在馬祖列島再次被發現,但是只有8只成鳥、4只幼鳥,數量非常少。”陳水華告訴記者,體長不到40厘米的中華鳳頭燕鷗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極危物種(現存物種瀕危級別中的最高等級)。據估計,當時中華鳳頭燕鷗全球總量不超過50只,數量遠比大熊貓稀少,是全球最瀕危的100個物種之一。
它在哪里有——
跑遍上千島嶼
終于發現蹤跡
每年5月,中華鳳頭燕鷗都會混雜在成百上千的大鳳頭燕鷗中,來到我國東部沿海尋覓合適的繁殖地。它們通常會選擇無人居住、沒有干擾的小型海島,完成繁育后代的使命。9月底10月初,“父母”就會帶領當年繁殖成功的幼鳥遷徙到東南亞越冬。在浙江,目前已確認的繁殖地為寧波韭山列島和舟山五峙山列島。
中華鳳頭燕鷗。 陳水華攝
“能夠找到這兩處繁殖地著實不易。”陳水華說:“我以前的研究方向是城市鳥類,但神話之鳥的故事對我很有吸引力,于是,2003年6月我和團隊開啟了海上尋鳥之旅。”
調查是從舟山群島開始的。舟山群島有1300多個島嶼,陳水華團隊一口氣跑了600多個。“有些島遠看光禿禿的,上島之后才發現長著一人多高的茅草。而且島上沒有路,也沒有碼頭。為了安全,我們雇了很大一艘鐵皮船,但鐵皮船怕跟巖礁碰觸,很難登島,后來我們就改雇小木船。”遺憾的是,在這些島嶼中并沒有找到中華鳳頭燕鷗。2004年,陳水華團隊又把剩下的700多個島嶼調查了一遍,還是沒找到這種海鳥。
轉機出現在當年8月初。當時,韭山列島省級自然保護區落成,應象山縣海洋局邀請,陳水華團隊前往開展動植物資源調查。
他們先在韭山列島調查了70多個島嶼,只剩下最東南邊的幾個小島。因為路途遙遠,海上還彌漫大霧,很多船家都不愿出海。“但我們覺得那幾個島不去很遺憾,無論多困難,一定要去看看。”
登島的一瞬間,他們驚呆了:4000多只大鳳頭燕鷗在頭頂盤旋。經統計,其中有20只中華鳳頭燕鷗。“真是太高興了!我們找到了中華鳳頭燕鷗全球第二個繁殖群。”可惜的是,這個繁殖群在隨后的兩場臺風中被摧毀了。
2007年,中華鳳頭燕鷗又出現在韭山列島,共有8只,混雜在2000多只大鳳頭燕鷗中。“這次,我們決心嚴防死守。保護區派了一艘船,專門守在小島邊上。”但一個星期后,因為船只返航補充食物和水,不法分子在凌晨把海鳥蛋撿拾一空。
2008年,陳水華團隊又在舟山五峙山列島找到了一個繁殖群。“這個繁殖群,估計是從韭山列島遷移過來的。”五峙山列島是較早建立的省級自然保護區,之前是用來保護黑尾鷗和黃嘴白鷺的。這一次,在陳水華團隊和保護區工作人員的嚴格監管下,當年6月底,他們終于看到了中華鳳頭燕鷗雛鳥出殼。
它咋回的家——
人工招引奏效
種群數量上升
神話之鳥再現,研究和保護工作也隨之展開。在韭山列島和五峙山列島上,研究團隊都建立了海鳥監測點。
工作人員在布設假鳥。 陳水華 攝
科研人員發現,當燕鷗集群繁殖密度過高時,成功率就會降低。如果將燕鷗群進行人工引導,促使它們分散選擇繁殖地,并實施有效的人工管理守護,將極大地提高燕鷗的繁殖成功率。
從2011年開始,來自浙江自然博物館、象山韭山列島保護區、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和國際鳥盟的專家實地考察后,決定選擇韭山列島的鐵墩島作為燕鷗人工招引項目的實施地。鐵墩島離韭山列島的大島(保護站所在地)約6公里,開船要40分鐘。韭山列島離大陸大約是20公里,開船要一個半小時。
“我們在裸巖區域布設了300多只假鳥模型,安裝了兩套擴音系統,用太陽能供電,不斷地播放預先錄制的燕鷗繁殖期叫聲。這套系統24小時不間斷工作,吸引大鳳頭燕鷗和中華鳳頭燕鷗到島上繁殖。”
人工招引能奏效嗎,神話之鳥會來嗎?漫長的等待開始了。
從2013年5月15日起,韭山列島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丁鵬、俄勒岡州立大學碩士研究生康妮與保護區負責后勤的工作人員,登上了燕鷗招引島對面的小島,通過高倍單筒望遠鏡觀察對面。之后的40天,他們都堅守在島上。
6月3日,康妮和丁鵬發現,對面的小島上竟然有了8只大鳳頭燕鷗,它們在停留時,甚至去探究假鳥并試圖與假鳥交配。
然而,直至6月19日,島上始終只有不超過8只燕鷗,無法達到繁殖需要的大群體。一天天的守候,迎來了一次次的失望。
6月23日,他們暫時撤離駐島。
7月初,在海島守候了40天、曬得黑黑的白人姑娘康妮失望地回美國了。
峰回路轉出現在7月19日,島上發現了20只大鳳頭燕鷗;7月21日,島上聚集了上千只大鳳頭燕鷗,其中還有4只中華鳳頭燕鷗。神話之鳥歸來了,它們“回家”了!
丁鵬和來自浙江野鳥會的黃秦共同擔負起守護燕鷗的重任,也不斷見證驚喜:3300只大鳳頭燕鷗集群棲息在此,陸續開始產卵。其中,有19只中華鳳頭燕鷗出現在繁殖島上,其中兩對被確認完成交配,產卵后開始孵化。
付出終有回報。截至9月底,有超過600對大鳳頭燕鷗和1對中華鳳頭燕鷗在島上成功繁殖,后者的幼鳥在10月上旬成功飛離島嶼,標志著我國人工引導鳥類選擇繁殖地的試驗取得成功。
燕鷗人工招引項目實施6年來,繁殖群逐漸穩定,種群數量明顯上升,為珍稀物種的拯救和保護帶來了希望。
有啥新發現——
存在雜交現象
遷徙路線待定
在人工招引神話之鳥的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鳥類對于同伴的逼真程度并不苛刻。
燕鷗人工招引項目實施地鐵墩島。 陳水華 攝
2014年,在開展燕鷗人工招引時,項目組開始安排監測人員駐島隨時維護聲音設備。“我們在島中央搭建了住宿帳篷,招引區搭建了小木屋,監測人員就待在小木屋里,這樣既不干擾燕鷗,又能近距離觀測。”陳水華告訴記者,統計繁殖海鳥數量、觀察記錄繁殖海鳥行為、維護島上設施設備,是監測人員的工作內容。
生活雖然艱苦,但收獲也非常大。中華鳳頭燕鷗的數量(綜合馬祖列島跟五峙山列島、韭山列島三地),從原來估測的少于50只,到超過100只,初步阻止了中華鳳頭燕鷗滑向滅絕的深淵。
現在,監測點的條件已經有了很大改善,憑借紅外觸發相機和高清網絡攝像技術,可以24小時觀察神話之鳥。
近年來,新的研究成果不斷涌現。最近的發現是,中華鳳頭燕鷗和大鳳頭燕鷗存在雜交現象,后代長得像兩者的過渡狀態。陳水華介紹,由于繁殖伴侶缺乏,雜交最有可能在珍稀物種和近緣物種上發生。隨著雜交的延續,中華鳳頭燕鷗嘴尖的黑色將會逐漸褪去,潔白的羽毛將被灰色淹沒。“所幸,根據我們的野外觀察,兩者雜交的比例不足百分之五。”
“從目前的研究看來,中華鳳頭燕鷗的主要威脅有蛇、人類、臺風和猛禽。”陳水華說,要避免中華鳳頭燕鷗走向滅絕,首要的還是恢復其種群數量。
今年,項目組準備采用衛星跟蹤技術對中華鳳頭燕鷗進行追蹤,搞清楚它們在哪里過冬,沿途都經過哪些地方。
還要做什么——
普及海鳥知識
提升環保意識
2016年,針對一年一度的繁殖季(5月至8月),項目組正式向社會招募監測人員,“最有詩意的崗位”吸引了眾多人前來報名。對于志愿者的選擇標準,陳水華說,除了要喜歡鳥類,還要耐得住寂寞,最好有觀鳥和攝影經驗。去年,項目組首次選用了兩名女性志愿者——一名醫生和一名博士。她們都克服了島上的艱苦條件,很好地完成了監測任務。
這幾年,神話之鳥的熱度一直未減。繼陳水華登上《一席》開講后,前不久這種海鳥的身影又出現在央視《動物來啦》節目中。在陳水華看來,這些科普非常重要,可以提升百姓的環保意識。“相比國外,我國從事海鳥研究的人數較少。浙江自然博物院是目前國內唯一從事海鳥研究的機構,而美國從事海鳥研究的科學家就有四五百人。”
前不久,陳水華去夏威夷參加海鳥研討會,感觸頗深。在夏威夷海邊的一個小村莊里,有9對信天翁筑巢繁殖,分散在8戶村民的庭院中。這些信天翁在村子里繁殖多年,村民對它們愛若珍寶,每一年,都自發開展監測記錄。信天翁在誰家的庭院里孵化,主人就有幼鳥的命名權,同時支付25美元的DNA血樣檢測費。“這樣的人鳥關系,真是太美妙了!”陳水華說。
為了讓這些碧天藍海中的精靈得到更好的愛護,研究人員和保護區工作人員開展了大量護鳥宣傳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比如,2004年,研究人員在象山沿海發現有人賣海鳥蛋,現在,撿拾海鳥蛋的情況已大大減少。“我國熱愛鳥類的人越來越多,喜歡觀鳥、拍鳥的人也越來越多,這讓我們感到開心也很欣慰。”陳水華告訴記者,項目將對神話之鳥再進行5至10年的關注,未來會轉向其他海鳥。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