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12月27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陸海旻)冬至時節,記者走進德清小山漾,只見700余畝珍珠養殖基地碧波蕩漾,四周點綴著珍珠博物館、珍珠研究院、文化長廊……今年5月以來,這個集文化體驗、工業觀光、互動娛樂于一體的“珍珠小鎮”,每天都吸引著眾多游客前來觀光體驗。
德清的珍珠產業因水而生,但也走過彎路。上世紀80年代以來,德清珍珠養殖迅速產業化,與此同時,傳統的養殖模式也造成了嚴重的水體污染。“河蚌本來就是水體的‘清道夫’,它能夠吸收水中多余的養分,有凈化水體的作用。但若只追求經濟效益,過量投肥、超密度養殖,就會導致大量營養物質未被吸收就沉入水底,造成水體富營養化。”德清“珍珠大王”、歐詩漫集團負責人沈志榮說,這幾年,歐詩漫集團一直在德清推廣生態立體化珍珠養殖模式:河堤上種植植物、水面上養殖珍珠蚌、水中層養魚、水下層養螺螄。
新模式下,河蚌與其他物種形成了和諧的生態系統,以魚帶蚌、以蚌補魚、魚珠雙豐,不僅收獲了良好的經濟效益,還形成了種桑、種稻(麥)、畜牧和養魚相輔相成,桑地、稻田和池塘相連相倚的“糧桑魚畜”系統和生態農業景觀。
抓住綠色發展機遇,德清的珍珠產業更有活力了。在離“珍珠小鎮”幾公里的郭肇村內,村民徐建華的珍珠養殖基地熱鬧非凡。立體化生態養殖模式保護了村莊環境,郭肇村順勢打造了一條農耕文化景觀線,串聯了附近景點,將蔬菜種植、珍珠養殖等與鄉村旅游結合,帶動了村集體和村民增收。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