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11月7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楊一凡)諸暨楓源村,早些年沾了當地自然優勢的光——村里的高嶺土礦。
高嶺土用途十分廣泛,可以用于制造陶瓷和耐火材料等。63歲的村主任駱根土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村里靠山吃山,當時每家每戶都去開礦,家里都有錢了,樓房也都造起來了。”但是村里的環境隨后變了:生態惡化了,道路泥濘不堪,連衣服都不敢晾。村里人開始思考:雖然錢有了,可以后怎么辦?同樣的思考,在楓橋經驗誕生的“浙”里,漸漸有了不同的答案。這些綠水青山背后,延續著的是一脈相承的農村智慧。
楓源村走群眾路線
從靠山吃山到保山護山
2005年以后,楓源村的環境污染十分嚴重,已經影響村民生活。楓源村壯士斷腕,決定對高嶺土礦業局部壓縮,逐步停止開采。2008年,楓源村所有礦山全部關停,每年對關停礦山進行復綠。
2016年,楓源村進行土地流轉,把復綠的礦山轉租出去。曾經的礦山又回歸青山,而青山又成了村民們的聚寶盆,吸引了不少投資。駱根土說:“以前的靠山吃山是破壞生態,現在雖然也是靠山吃山,但卻是在保護生態。”
村民生活蒸蒸日上,高大整齊的新樓房拔地而起,今年壯觀的村文化禮堂也落成了。村里的自治也如火如荼地搞起來了,楓源村成了傳承楓橋經驗遠近聞名的明星村。記者在楓源村走訪時,一輛大客車駛入村子,不少人從車中下來,專程趕到楓源村來“取經”。
“堅持楓橋經驗,就是堅持走群眾路線。”駱根土說。
“三綠”模式
讓仙居農民過上好日子
近年來,仙居縣以浙江省首個縣域綠色化發展改革試點縣為契機,堅持把“兩山”理論作為發展的內生動力,對以綠色公約、綠色貨幣、綠色調解為主要內容的美麗鄉村治理“三綠”模式作了探索。
綠色公約被稱為“綠十條”,約束規范村民的生產生活行為,包括:生態環境要保護,垃圾處置要分類等;綠色貨幣是指通過綠色貨幣獎勵外來游客的綠色行為,游客領取《綠幣兌換清單》,離店時商家在清單標注并簽字蓋章,憑清單到指定地點向工作人員兌換綠幣,綠幣可在商家抵價使用;綠色調解是指通過“五步五法”,在潛移默化、春風化雨中解決群眾矛盾。如今,三綠模式成為新時代“楓橋經驗”在仙居基層的一個縮影。
隨著三綠模式在仙居縣的探索,下葉村憑著靠近景區的優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應光耀的家,在臺州市仙居縣淡竹鄉下葉村,是前往5A級景區神仙居的必經之路。但在以前,村里不少人要背井離鄉,到外地去打工討生活。應光耀就是其中之一,他以前在江蘇做燒餅,早上2點多要起來,有時候晚上11點多才睡覺。一年下來也賺不了多少錢。
村里整改環境,進行村容村貌的整改工作。一開始直性子的應光耀很不理解,光搞環境衛生又能怎么樣?能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嗎?隨著“三綠”模式在仙居縣的推廣,包括應光耀在內的不少村民,生活迎來了轉折點。應光耀前年開了家民宿,“今年生意特別好,收入估計能有30萬。”
現在的他,主動要求負責維護村容村貌,還積極參與村里的民事糾紛調解,成了村民們信得過的和事佬。
應光耀說:“村子越搞越好,知名度搞起來了。村里不少人民宿都開起來了,外邊的游客也愿意住在我們村里。”
今年43歲的楊秀蘭是外村人。去年,她們五個好閨蜜一起集資,在下葉村開了家民宿。如今,在旺季,她開的民宿15個房間根本不夠住,就算在淡季周末也基本上是住滿的,一年多下來能實現75%的入住率。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