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10月4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徐怡婷)17家在產礦山企業中,今年已有14家開展“邊開采邊治理”,共完成噴播復綠治理面積30萬平方米。這是長興縣實行礦山自然生態環境治理備用金“邊開采邊治理邊返還”的“三邊”政策帶來的效應。
自2000年礦山自然生態環境治理備用金制度實行以來,長興縣按收取標準不低于治理的原則,多次調整備用金收取標準,累計收取治理備用金2.9億元,提高了企業的自主治理意識。
長興縣國土資源局地礦科副科長江海表示,自2012年起,對于未繳納或未按礦山自然生態環境治理責任書繳納治理備用金的礦山企業,不予通過其礦產開發利用年檢;對不履行礦山自然生態環境治理責任書約定事項的礦山企業實施重點監管,并列入誠信“黑名單”。
2017年,長興縣大煤山石灰石礦率先引入PPP模式,投資約900萬元,對開采區+125米標高以上已形成的12.16萬平方米終了邊坡實施生態修復。該項目今年4月完成治理,通過驗收后按治理面積占礦區范圍面積的比例退換治理備用金,累計提前退還的治理備用金不得超過已繳納數額的70%。該礦山已返還治理備用金800萬元。“邊開采邊治理邊返還”的“三邊”政策激發了企業自主治理的積極性,今年,已有13家礦山啟動了終了邊坡的自主治理,預計8家可在年底完工。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