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9月18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吳佳妮 胡蕓)8月14日,杭州江干區健風大廈的物業管理方收到了一張特殊的“拒運垃圾”罰單,由于多次警告后垃圾分類未整改到位,從當日起,大廈的生活垃圾被拒絕收運4天。
生活垃圾強制分類,要動真格了。今年7月以來,杭州市開展了為期兩個月的生活垃圾分類集中整治,開出的2000余張整改通知書、近千張行政處罰單,再次凸顯了推進垃圾分類的決心。
這些罰單改變了什么?有沒有使垃圾分類從源頭得以改善?近日,記者實地進行了探訪。
兩個月開出千張罰單
9月10日上午,記者來到位于秋濤路的健風大廈,之前因“拒運”罰單堆積的垃圾已經清運完畢,垃圾分類的標識標牌已經上墻,6個黃色垃圾桶擺放整齊,剩余紅、綠、藍3個垃圾桶也已經配置。
正在回訪巡查的江干區城管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整改效果基本達到要求。”健風大廈內多為商鋪,垃圾以布料、塑料包裝等為主,黃色垃圾桶配置較多。雖然垃圾桶的配置、標識、標牌均到位,但記者發現,垃圾桶內部分垃圾混投,在放置其他垃圾的黃色桶中,還混雜著瓜子殼、水果皮。
類似現象在丁蘭街道久睦苑同樣存在。9月初,因小區內垃圾桶桶身破損未清洗、垃圾混投,久睦苑被停運生活垃圾兩天。在恢復清運后,小區內相關設施設備有所增設和更新,但記者隨機詢問了十余位居民,多數人對“小區垃圾被拒運”一事搖頭不知。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雖有“拒運垃圾”的管理手段,也有落到實處、金額具體的行政處罰,但這些措施常常被消化在物業層面,并未真正觸及垃圾制造者的利益。在被處罰的垃圾停運期間,健風大廈將垃圾堆放在停車場一角,用毛氈布覆蓋,大廈內垃圾照常收集,由保潔員二次分揀。業主們并未被告知要加強垃圾分類整改,商鋪運轉照常。同樣被處罰的下城區杭州綠港花卉世界,被停運的生活垃圾集中堆放,由管理方工作人員完成分揀處理。“又臭又惡心!”工作人員張芳說,20多人忙了一星期,才把垃圾分揀完成。
杭州市凱旋街道的智慧垃圾分類收集箱。(資料圖片 姚群 石怡鋒 丁寧 攝)
物業管理方已行動起來。健風大廈將對垃圾桶配置等進行整頓,向業主持續宣傳垃圾分類的相關知識。杭州綠港花卉世界的張芳則和同事一起,將所管的商鋪都走了一遍:“每家每戶都叮囑過了。”
為什么不讓業主參與?幾乎所有受訪的物業管理方都表示:對業主以服務為本,無法有強制性要求,只能勸導為主。如果有處罰單,基本由物業公司自身承擔。
“垃圾拒運是一種新的管理手段。”江干區城管局綜合督查科副科長朱華俊說,這意味著在垃圾分類工作上,政府部門的角色由“宣傳者”進一步強化成為“管理者”。
除了垃圾“拒運”的管理手段,從今年3月至7月,江干區城管局根據《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在垃圾分類方面共處罰金額達15萬元。
朱華俊坦言,目前對垃圾分類的監督管控,主要仍是針對企業和單位,對普通居民還未涉及。江干區丁蘭街道城管科黃茜嵐認為,先保證設施設備到位,然后再通過行政手段,發動物業配合入戶宣傳,最終形成合力,才能真正促成垃圾分類工作的更進一步。
何時能對垃圾的源頭制造者動真格?目前,杭州市相關部門并未給出答案。“我們一直在做。”朱華俊說,“垃圾分類無法一蹴而就,很多方法和措施不能立竿見影,但是我相信只要持續做下去,潛移默化中,總會有進步。”
城市垃圾分類亟待破題
2010年,杭州全面推行垃圾分類,至今,已經過去了8個年頭。
8年來,杭州扎實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運、分類利用和分類處置,促進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為推進垃圾分類作出了諸多努力。截至今年6月底,杭州市區已開展垃圾分類生活小區2672個,機關、企(事)業單位2032家,日均處理生活垃圾約1.14萬噸。在2015年之前,全市生活垃圾每年增量達到10%以上,而在2018年1至5月,杭州垃圾增長率僅為0.46%。
盡管垃圾分類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杭州市民的垃圾分類意識也在不斷增強,但在杭州市區2600多個小區中,真正實現靠居民自覺分類的小區只有百余個,整體進展仍難盡如人意。“其余多數小區只能保證分類設施到位,宣傳和管理大多還沒有跟上。”杭州市容環境衛生監督中心分類指導科科長曹勐琦說。
《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在2015年頒布實行,此前垃圾分類管理沒有法律依據,也沒有行政執法強制手段,對垃圾分類的整體推進,特別是企業單位的分類,實際開展的時間并不長。早期的垃圾分類工作,更多的是寄希望于居民個體的“自覺、自發”。“這是垃圾分類總體進展緩慢的最主要原因。”曹勐琦認為。
另一方面原因則是人力和資金投入的不足。目前,基層普遍存在垃圾分類專管員配置、責任落實不到位、城管隊伍執法力量有限等情況。
垃圾分類是個系統復雜的過程,涉及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等多個方面,同時還涉及廢品回收再利用系統與環衛系統。在采訪中,多位受訪的基層工作者和專家表示,垃圾分類的管理工作不能僅靠“罰單”手段一罰了之,多部門應建立機制進行充分的協調與聯動,并制定配套相關的獎懲措施,從而形成“政府推動,全民參與”的治理格局。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