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女乱亚洲色图,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成人,国产精品观看一区二区!,丰满人妻老熟妇伦人精品小川桃果

您當前的位置 :浙江在線 > 環保頻道 > 環保原創 正文

云和老梨樹“復活”,鄉村未來新希望—

百年梨樹吐芳華

發布時間:2018-08-20 09:53:56 來源:浙江在線 記者 施佳琦 縣委報道組 葉小平 陳雅雯

  浙江在線8月20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施佳琦 縣委報道組 葉小平 陳雅雯)30,29,28……這幾天,云和縣元和街道包山村村民趙志和每天都在“倒計時”。他等待著一個“奇跡”——在他的4株老梨樹上,每株都已掛上了大大小小數十個套袋的果子,“再有一個月左右,這些果子就能摘了,這可是100多年前的正宗云和雪梨。”透過套袋的縫隙,趙志和滿懷期待地張望著果子的長勢,時隔十余年,他終于將再次迎接“老梨”成熟。

  云和雪梨素有“中華名果”的美譽,發源地就在包山村。包山村坐落在古驛道上,距離縣城20多公里、海拔700多米,自古就有村民挑擔經水路下溫州賣雪梨的傳統。最多的時候,村里有數千株雪梨樹,年產雪梨近30萬斤。但因為地處偏遠,村民紛紛外出務工,老梨樹逐漸缺乏管理,飽受病蟲害侵擾,雪梨品質和產量嚴重下降。

  “看那棵枝葉干枯的,就是已經死掉的老梨樹。”縣農業局技術人員周新偉告訴記者,近年來,包山村的老梨樹以每年三四十株的速度在死去,而包山村現存的400多株老樹中,尚有十余個經過多年培育留存下來的優良品種,這讓他們意識到,搶救老梨樹迫在眉睫。

  保護老梨樹也是趙志和與村莊共同的心愿。僅剩70余位老人常住的村子里,不少老房子已經廢棄、坍塌。近幾年隨著云和雪梨品牌打響,也有不少人向村里打聽雪梨,“有銷路也賣不出來貨啊。”面對已經十幾年沒量產的老樹,趙志和們只能干著急。

  不過趙志和們也沒有想到,為了進一步打響云和雪梨區域品牌,實現產業振興,“雪梨振興”被寫入今年的縣政府工作報告。縣里不僅計劃建設高標準雪梨基地1萬畝,還將對包山、沈莊等地老梨園進行原生境保護,實施拯救老梨樹項目500畝。包山村被列為云和雪梨特色村和梨旅融合示范點,將有望實現三產融合發展。

  今年初,縣農業局就對包山村啟動了百年古梨樹保護工作。村里古樹經過鑒定后,編號登記造冊、懸掛保護銘牌,并安排雪梨種植技術人員常駐包山村對梨農進行技術指導。清理環境、挖溝、砍老根、修枝葉、施有機肥,以往疏于管理的老樹得到了精細照料。

  最讓趙志和驚奇的是,老梨樹上多了個新鮮玩意——二維碼“身份證”,手機掃描每一株的二維碼后,編號、樹齡、經緯度、管護人和農業局責任人等信息一目了然,老梨樹的全生命周期得到跟蹤管理。

  為了幫助梨農長效治理病蟲害,有著30多年經驗的雪梨種植專家吳愛蓮還在包山村租下了一套農房,一住就是一個多月。冬去春來,梨花落盡,沉睡的老梨樹重新煥發出生機,包括趙志和的梨樹在內的28株老樹在全村的期望中,再次結出了令人欣喜的果實。“按這長勢,一個一斤多的雪梨能賣到二三十元呢!”趙志和興奮地說。雖然沒有達到巔峰期的產量,但是“復活”的老樹讓村民看到了希望。

  如今,包山村已完成首批鑒定百年以上古梨樹129株,縣農業局的計劃用3年的時間維護這些老梨樹,并利用監控設備等逐步提高古梨樹保護管理水平。在相鄰的沈莊村,占地60畝的種質資源圃正在規劃之中,包山老梨的珍貴樹種也將得到進一步培育。

  “老梨樹是包山的根,開花結果不斷繁衍,包山才會有未來。”沿著今年剛修好的游步道下山,包山村村委會主任張海軍暢想來年梨花盛開的畫面,“到時候來的就不只是游客,照料梨樹、打通銷路、打理民宿農家樂都需要人手呢!”

  張海軍相信,這次,祖輩和老樹的故事,將在花開花落中流傳下去;他們這輩和老樹的故事,將在碩果累累中再迎芳華。

  > 記者手記

  看那一樹梨花開

  在包山,一路都在聽聞春天梨花開放時節的盛況,直到回杭收到包山傳送來的攝影作品,才真正被驚艷到:霧氣氤氳中,荷柴的老嫗就站在我們去看的老梨樹前,身后是滿樹梨花和古樸老屋。

  老梨樹對于包山人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它們是村莊變遷中集體記憶的載體,也是如今每年春天最大的精神寄托。梨花開,就有人來,淳樸的包山人會捧出最新鮮的蔬果招待客人。但梨花開盡,村子就歸于沉寂,人走得越多,果樹也就一年比一年凋敝。人與樹的命運,在包山曾經一脈相連,而今要喚醒沉睡的老梨樹和村莊,關鍵同樣在于人。

  趙志和們對梨樹自然也是有感情的,只是在傳統的管理方式下,老樹多病減產,面對市場沖擊更是難以為繼。盡管品質好,雪梨又遠在深山無人知,相比山外,這一代的包山人能從土地上收獲得太少。包山的產業振興,在新時代下不僅需要趙志和們,更需要專業的指導、年輕的血液和通道打通后,循著雪梨而來的山外人。

  和包山人相約,來年梨花開放時再回村里看,那時的梨樹下,定有更多燦爛的笑顏。


標簽:梨樹;雪梨;梨花;元和街道;云和縣責任編輯:孫璐
相關新聞
生態環境污染投訴請掃二維碼 生態環境污染投訴請掃二維碼
版權和免責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