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5月4日訊 (浙江在線記者 曾福泉 通訊員 柯溢能 吳雅蘭) 浙江大學科學家日前發明了一種制備薄膜的新方法,使納濾膜原本光滑的表面“長”出圖靈結構,從而將這一廣泛用于水處理的分離膜性能提高了3到4倍。
圖靈結構由英國著名科學家圖靈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最早用來描述生物界一些規則重復的特殊斑圖。浙大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學院張林教授團隊在納濾膜表面的這一成功嘗試,是圖靈結構半個多世紀來首次從理論巧思轉變為應用領域的實際構建。成果相關論文于5月4日在著名期刊《科學》上發表。
張林說,納濾膜是通過兩種反應物界面聚合制備得到,這一過程就是典型的“反應—擴散”體系。“如果能把納濾膜做成圖靈結構,就可以在膜表面提供更多讓水透過的位點,大大增強膜的透水性能。”納濾膜廣泛應用于工業水回用、飲用水安全保障、雨水資源化利用和苦咸水處理等領域。提升膜的性能和效率,就能顯著減少膜的消耗,降低過程成本。
在電子顯微鏡下,這些圖靈結構仿佛是一個個半圓形的帳篷或空心管密密麻麻地覆在膜的表面。這些鼓鼓囊囊的“帳篷”增加了水穿透膜的表面積。
這一技術產業化前景看好。張林說:“只需在現有工藝中多一道添加聚乙烯醇的環節,幾乎不用改變生產線,就能實現更高效的納濾膜的生產。”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