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干區治水辦供圖
浙江在線2月28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劉健 江帆 通訊員 方宵鴛)“治反復,反復治”是治水中遇到的共性難題。去年,我省沿海部分地區少數斷面出現劣水反彈。中央環保督察組在浙期間,不少群眾也曾反映:家門口治理好的河道為何又反復了?
為了破解“反復治、治反復”的難題,江干區探索出了獨具特色的治水新模式,全國首個美麗河道地方標準也成功從這里“走出去”。
“氨氮0.876mg/l,總磷0.06mg/l,高錳酸鹽2.48mg/l,溶解氧11.42mg/l,透明度65cm,水質達到III類”這是江干區丁橋新城二號港水質的最新數據。這串數據讓“總管”沈哲喜笑顏開,一年前,他剛接手這條河時,丁橋新城二號港還是一條劣V類河。
沈哲,是一家從事城市環境整體修復企業的管理人員,去年7月以來,他就常駐江干丁蘭街道,每天帶著50多名保潔、綠化和工程人員,常態化養護轄區內丁橋新城二號港、五會港等11條河流。河道“總管”頭銜與他而言名副其實,凡是與這些河相關的大事小事,他都一手承包。“岸下有淤泥清理、垃圾撿拾、浮草培育等,岸上有綠植種植、涼亭建造、綠道建設等,我每天還要去巡河找問題。”沈哲說。
這是江干在丁蘭試點的一體化治水新模式,按照“系統治理、流域治理”的原則,江干總投資5977萬元,將設計、施工和養護全部打包給一個單位負責,計劃用三年時間打造一個治水示范區,實現全域水質達到四類及以上。“一體化治水模式解決了以往河道管理主體混亂的問題,既能快速解決河道突發狀況,又能提高河道整治標準。”江干區丁蘭街道城管科科長陳軼聃說。
江干區治水辦供圖
有人管,還有人督。在陳軼聃的微信上,有一個非常火熱的“河道即查即改”群,沈哲的治水團隊都在群內,每天的巡河動態也會在群里通報。“前幾天巡河發現有雨水管流出污水,沈哲團隊當場就采取了應急措施,前前后后只用了半個小時不到。”陳軼聃告訴記者,換成在以前,河長發現情況后再電話聯系城管局,然后等工作人員到場處理,至少要一天時間才能解決。
來到丁橋新城二號港,兩岸垂柳依依,綠道蜿蜒有致,行人三三兩兩在涼亭里休憩。一臺多相微濾設備正在為河水做“透析”,過濾后的污泥被用作生態肥料;水中的多個曝氣裝置正在向空中噴灑水滴,為河水增加氧氣;工作人員正在投放輪葉黑藻、伊樂藻等沉水植物,建造吸附氮磷的“水下森林”;水上浮島三臺生物放大器正在不停運轉,加快水草微生物的新陳代謝,增強河水自凈能力。水岸同治的一體化新模式給轄區內11條河流都帶來了巨大變化:不僅河道水質有了大幅改善,河岸邊云墻點石、竹籬花架、水榭棧道等建筑小品富有文化氣息,可供居民沿河慢跑、散步休憩。
今年初,由杭州市城管委河道監管中心、江干區城管局共同承擔實施的“美麗河道——丁蘭綜合治水示范標準化試點”項目順利通過驗收,正式成為杭州市首個美麗河道標準示范點,并在此基礎上制定出了全國首個《美麗河道評價標準》。今后,全市不同的河道,都將根據此次標準,一一進行深化、提升。“‘美麗河道’不僅指的是水質達標,更是一個綜合性的治理概念。量化后可分為水體評價指標、設施評價指標、生態評價指標、景觀評價指標、環境評價指標、管理評價指標、社會評價指標等7個指標,當滿足標準要求后才可被評為美麗河道。”杭州市治水辦相關負責人介紹,“美麗河道”是杭州推進“五水共治”標準體系建設、改善城市水環境的新舉措,希望能帶動全市城市河道水環境的提升,成為“美麗杭州”建設的點睛之筆。
江干區治水辦供圖
“今年,江干還將污水治理與涉及7000多戶的城中村改造‘三大戰役’相結合,同步鋪設大口徑排污管道,為一體化治水新模式的推廣奠定了基礎。”江干區治水辦專職副主任陳宏說,最終目的是構建水質穩定的河道水生態系統,將河道打造成一條景觀河和人文河。
不久前,河道“總管”沈哲又做了一系列新動作:在丁橋新城二號港等河道邊設置了27個垂釣點,方便居民垂釣休閑;在勤豐港等河道設置了親水平臺,供居民戲水玩耍;在大農港邊設置城管驛站。供居民休憩。一個水更清、景更美的江干正徐徐而來。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