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2月27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鄧國芳 通訊員 李佳)春節回老家安吉,我聽天荒坪鎮上的親戚說,余村好像又變了,現在叫“中國余村”。大年初三重訪余村,看到這里也和城區一樣,不聞鞭炮聲聲,但見文明新風,心中感慨頗多。
春節期間,余村每天迎來千余游客。(鄧國芳 攝)
辭舊迎新之時,用各類民俗活動取代煙花爆竹,同樣歡聲笑語,年味十足;每家每戶能拿到村里多少分紅,還和自己的行為文明與否相關……毋庸置疑,余村的故事里,寫著數千年來中國農民的夙愿和追求,也鐫刻著新時代中國鄉村的變革與進步。
這件大事,非辦不可
上午7時許,一覺醒來,余村村委會主任俞小平長舒一口氣:“心里的這塊石頭落了地!這個春節,余村人又干成了一件大事,我也睡了個安穩覺!”
這塊“石頭”是什么?我問。俞小平卻賣起了關子,先說了去年余村辦成的兩樁大事——第一,全國文明村評下來了。村支書潘文革去北京領獎,還上臺發言,受到了習總書記接見。第二,通過國家4A級景區景觀價值評估,余村馬上要從3A級景區升級為4A級景區了。
面對這樣的余村,村民該怎么辦?“我們都曉得,過年是個大考驗!”俞小平說,最突出的一個問題,就是放爆竹。
對農民而言,放爆竹,可以表達各種情感。喜事來了,放爆竹,熱鬧;遇到喪事,放爆竹,肅穆;正月里,迎新春,放爆竹,喜慶……“這些年,余村人囤積起來的爆竹真不少,每戶至少價值千元以上。”俞小平說。
但時代終究變了。
“2017年10月,縣里下發通知,要求城區禁止銷售、燃放煙花爆竹,實行‘雙禁’。作為全國文明村和景區村,余村應該在鄉風文明建設上走在前列,給中國農村做個榜樣,不負習總書記的殷切期待。”俞小平說,去年底,村兩委決定,2018年1月1日起,余村也要實施“雙禁”。
然而,這個決定剛做出,就碰到了兩顆“釘子”。
村里有兩戶人家,一戶新房上梁,一戶喜嫁女兒。“你叫我怎么辦,5000多塊錢的炮仗,半年前就買好了!”一戶村民極其不樂意地說。另一戶也不買賬,說女兒出嫁這等大事,竟然不給放爆竹,沒這種道理。
怎么辦?一定要把這件大事辦下來!村干部一遍遍上門做工作,講解“雙禁”的意義。幾番下來,兩戶村民終于松了口。可是,“靜悄悄”地怎么辦喜事?多次商量后,村兩委立了個新規:喜事,用鼓;喪事,用鑼。“陳舊陋習是要去除,但也要切實考慮村民的需求。”俞小平說。
這天,那戶人家的女兒出嫁,村里派人專門送去大鼓,敲打起來,喜慶氛圍瞬時回來了。戶主見村里如此貼心,怨氣也少了很多。
2月5日,距過年還有10天,村里召開全體村民會議。與往年不同的是,會議表彰了12戶“雙禁”示范戶,還出臺了10條“一票否決項”、20條“考核評分項”的《余村村民行為準則》。獎勵的錢雖然不多,但禁放戶們都覺得很有面子。
這天,村民還得知,2018年每家每戶能拿多少股份分紅,還和自己的行為文明與否相關。
“按照準則,年終考核滿80分,才可拿到全額分紅,一旦出現‘一票否決項’,就沒有了。”俞小平說。我說“你們也搞KPI考核”!一番解釋后,他恍然大悟,開心地笑了。
不放鞭炮,年味哪來
如果說,紅白喜事是余村“雙禁”要打的第一仗,那么大年三十晚上的“燒新香”和迎新春放爆竹,就是要打的第二場硬仗。
按照安吉當地的習俗,大年三十晚上11時30分至初一清晨,親戚朋友、左鄰右舍要去墓地“燒新香”,點香燭,燒紙錢,放爆竹,祭奠剛逝去的親人。
“本村人禁放的意識有了。但外村來祭拜的人怎么辦?”俞小平說,他們都知道,這個年,村干部是過不好的。
除夕下午,村民發現,村兩委廣場上、墓地入口處,堆放著一束束鮮花,旁邊立著小牌子:“祭祀所用,免費領取!”
年夜飯過后,從20時起,村干部、村民代表8人,就守候在墓地入口處。“本村人都很自覺,取了鮮花來祭祀,但外村人都是帶爆竹來的,我們只好來一個勸一個。”俞小平說,雖然聽到不少怨言,但當他們把鮮花遞到人們手里時,大家也都接受了。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有個外村人說:“這畢竟是余村,不一樣。”
就這樣,從1月1日至今的48天,余村人成功“雙禁”。48歲的村民俞金寶說:“簡直難以想象!多少年來,大年三十這晚,爆竹整夜轟鳴,我們都是沒法睡覺的。”
可是,不放爆竹,哪來年味?俞金寶說:“錯了!我們從來沒過過這么熱鬧的春節!”
說著,他領著我去看到處張燈結彩的余村:“大年三十晚上,我們舞龍隊、腰鼓隊、鑼鼓隊走遍全村,村民跟著后面巡游,有的還出點小錢,請舞龍隊到家里耍耍,整整熱鬧了一晚上。”說完,他又問俞小平:“正月十五,元宵節那天,我們是不是可以再來一次?”
“其實,我們還有點小心思。”俞小平輕聲說道,3支隊伍,光工作人員,就有七八十戶村民,“至少這批人的家里,肯定不會放爆竹了。”
在他看來,這還關聯著一筆經濟賬:“我們算過,以前一個春節下來,余村人要放掉20多萬元爆竹,還要額外支付垃圾清理費。如今,村里買鮮花只花了3萬多元,置辦紅燈籠、中國節等大概花七八萬元,省了不少錢呢。”
余村夢想,接踵而至
春節期間,余村平均每天迎來千余游客。村里的田園綜合體,節后會繼續緊鑼密鼓地建設;尚未完成裝修的民宿,已有客人急著入住;經營生態葡萄采摘園的洪金寶,正在翻修自家的房屋,想要打造村里的樣板民宿……余村人的夢想,接踵而來。
在村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紀念石碑旁,我們偶遇云南省昆明市社科院副研究員黃劍輝。他說,看過不少地方的田園綜合體建設,但覺得最為驚艷的,還是浙江余村。他拉住俞小平連連發問。
面對見識廣博的黃劍輝,俞小平毫不膽怯。他說,余村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00年開始新農村建設,主要抓了村莊環境整治;第二個階段,2008年,安吉啟動美麗鄉村建設,余村主要抓產業轉型培育、環境升級改造,并持續至今;第三個階段,也就是從今年起,要按照中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重點抓好鄉風文明建設。
不同的人看余村,會看到不同的故事。黃劍輝追問,現在余村人的收入如何,產業怎么發展?俞小平將他請進了村電影院:“余村轉型的故事,就在這里。”
數據,或許更有說服力。2017年,余村村民人均年收入41378元,村集體經濟收入410萬元。“現在還是投入建設期,等各大項目上來,我們村的集體經濟就會騰飛了,村民收入也會更上一層樓!”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