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開啟了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新征程。安吉縣順應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從去年底開始,在實行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基礎上,在鄉間試行“垃圾不落地”,政府、村莊、企業、個人一起努力,共同解決鄉村環境問題,不僅使鄉村治理更有效、環境質量再提升,現代文明理念和綠色生活方式也在鄉間踐行。
浙江在線12月19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許雅文 通訊員 孔朝陽 岳路)冬日清晨,寒意襲人,喚醒安吉董嶺村的,是一段回蕩在鄉間的音樂。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這樣的樂曲聲,源自一輛藍色小型翻斗車,車身上寫著“垃圾也有家,隨手帶走它”。當音樂聲漸漸近了,村民們便走出家門,將已經分類的生活垃圾投放到車上。
浙江的美麗鄉村建設至今已走過十幾個年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改善。而在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方面,許多村莊甚至已超越城市,引領著鄉村人居環境的巨大變革。如何守好這片“綠色”?在山清水秀的浙江,這是鄉村之問,更是人心之問。
2016年夏天,安吉在鄉間試行“垃圾不落地”,由此開啟了一場綠色生活方式的變革。至今,88個村莊已經通過驗收,試點村內的垃圾池消失了,代之以定點投放、定時收集,讓垃圾不暴露、轉運不落地、沿途不滲漏、村容更整潔。
垃圾分類看似小事,卻是關系民生的大事,不僅需要政府投入,更需要每一個人轉變觀念,有意愿、有心勁、有智慧,讓家園變得更美好,鄉村詩意棲居才會更可期。
近日,我們前往鄉村蝶變前沿的安吉,觸摸這一場復興鄉土文明的試驗。
定點投放、定時收集——
新機制,鄉村美得持久
天剛蒙蒙亮,胡國慶就開著清運車上路了。
作為村里的垃圾清運工,上午7時30分之前,他和同事要將天荒坪鎮余村主干道上的48個垃圾箱運走,清洗干凈后,再于下午4時30分,將垃圾桶放回原處。
“廚余垃圾放入村里的堆肥房,其他垃圾運到鎮里的中轉站。”胡國慶介紹,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定時定點收集,過了規定時間,垃圾桶就要被收走,“白天來余村,是看不到垃圾桶的”。
余村是安吉“垃圾不落地”最先開展試點的地方。試點工作的開展,與一個人分不開,那就是安吉縣農辦美麗鄉村長效管理辦主任喻凱。
“常在鄉村行走,我發現一個新現象:人們對待垃圾桶的態度變了。過去鄉村沒有環衛設施,垃圾都是亂堆亂放,村民羨慕城里有垃圾桶和垃圾池;但隨著美麗鄉村建設、美麗庭院打造的開展,鄉村處處潔凈美,垃圾桶變得‘不受待見’,夏天滋生蚊蟲,散發異味,誰也不愿意垃圾桶擺在自家門口。”喻凱說,為此他覺得應該做點什么。
要是垃圾“不落地”、及時清運就好了,垃圾桶等設備就用不著了——于是,喻凱開始留心查詢和搜集“垃圾不落地”的信息,并認真記錄和梳理。一組數字給了他信心:2016年底,安吉全縣垃圾分類實施村總計達133個,占全部行政村的71%;全覆蓋鄉鎮達到11個,占全部鄉鎮的73%。
此時不試,更待何時?2016年底,安吉選擇開展垃圾分類時間較早、收集和處理較為成熟的上墅鄉和天荒坪鎮余村,拉開了“垃圾不落地”的序幕。
這是一次全新的嘗試,試點村取消了垃圾集中堆放點和垃圾池,實行“定點投放、定時收集”,在收集過程中“垃圾不暴露、轉運不落地、沿途不滲漏、村容更整潔”,確保垃圾“日產日清”,目前已形成兩種模式:一是余村模式,保留垃圾桶,采取定時定點投放,垃圾桶過時不候;二是上墅模式,取消垃圾桶和垃圾池,保潔員定時上門收集。
今年5月,上墅鄉劉家塘村的200多個垃圾桶消失了,村民們延續多年的生活習慣受到沖擊。
“為什么要把垃圾桶收掉?”“難道讓我們再亂扔垃圾?”……面對質疑,村委委員馬曄和其他村干部輪番上門,把村里的想法和辦法說給村民聽。漸漸地,流動的垃圾車與村民之間有了默契。
“習慣后,覺得這種垃圾投放辦法也挺好。”余村一位80歲的周姓老人說,吃完早飯出去遛彎,順手把垃圾帶出去。他家門口是垃圾投放點之一,這段時間以來,家門口的蒼蠅變少了,再也聞不到臭味,他覺得這個改變非常值得。
美麗鄉村,如何美得持久?“長效管理的內生動力,來自于生活在其間的人們。”喻凱說,“垃圾不落地”的推廣過程,不僅讓他深受觸動,也讓鄉村環境提升了一個檔次,“但意義絕不僅僅在此,這是一次弘揚鄉風文明的探索。”
三級聯動,長效管理——
垃圾桶,有關鄉村治理
“今天去高家堂村講課了,明天上午應該有空。”電話那頭的陳剛很忙。身為報福鎮美麗鄉村長效管理辦主任,陳剛很少坐在辦公室,“不是在村里巡查,就是外出講解垃圾分類和垃圾不落地。”陳剛這樣總結這一年。
過去的鄉村,在垃圾治理的投入上欠賬較多。即便是當前,鄉村的生態環境治理也面臨著資金不足、機制欠缺等挑戰。
每逢周一、周三和周五,陳剛和同事王文龍要去各個村巡查,重點受理各村長效管理員及群眾的舉報監督。在安吉,美麗鄉村長效管理已實現縣、鄉鎮(街道)、村三級聯動,長效管理的觸角深入鄉村各處。
“既有反向倒逼,更有正向激勵,這更能調動村民的積極性。”喻凱介紹,安吉已將“垃圾不落地”的要求納入美麗鄉村長效管理考核辦法,獲得“優秀”的村莊,按全村總人數計算每人每年獎勵80元;定期舉行垃圾分類積分大賽,用物質獎勵和表彰,增加村民參與積極性;垃圾分類和投放的情況,也列入“美麗家庭”評比內容。
此外,自2010年起就被引進安吉鄉村的物業公司,也使得農村的生活垃圾分類有了多樣化、專業化、標準化的服務。目前,安吉縣有70%的建制村引進專業物業公司。“物業公司配備了農村垃圾分類指導員,提高了村民垃圾分類的精準度,垃圾收集車讓‘垃圾不落地’這種先進的理念成為現實。”上墅鄉羅村村黨支部書記鮑余林說。
真正的改變,則在于村民的內心。
近來發生的一件小事,讓安吉山鄉掀起了漣漪。今年5月,孝豐鎮城東社區徐家嶺自然村取消了早晚兩次的物業保潔,而這已經是城東社區第三個取消物業保潔的自然村。大家悄悄議論:村莊環境會不會因此“開倒車”?
“這反而有利于自然村的村莊經營、長效管理進入良性循環。”城東社區主任唐秋根顯得信心十足。據他介紹,如今村里環境美了、游客來了,村民們維護村莊環境的意愿油然而生,把環境治理當作了“自家事”:自覺將垃圾分類出戶,路面垃圾也能及時清理。而節約下來的物業保潔等開支劃歸到所屬自然村,用于其他公共事業的支出。
12月8日,根據《農村生活垃圾不落地收集管理標準》,在查看資料臺賬、現場實地踏看和隨機走訪后,安吉第二批“垃圾不落地”的村莊通過驗收,截至目前,共有88個村莊實現了“垃圾不落地”。
文明新風,重塑鄉土——
更美的,是內心的改變
安吉余村,一年365天,前來參觀的人群絡繹不絕,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用好奇而又挑剔的目光審視著這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發源地。更遠的董嶺、石嶺、深溪等村,也因為優質的自然條件和潔凈的村莊環境,備受游客青睞。
放眼省內外,發展生態農業的地方很多,各類民宿也在蓬勃發展,但安吉卻有獨特的魅力。有專家認為,這與村民們不斷提升的審美情趣與文明鄉風息息相關。
浙北大峽谷景區門口,鄭迎春和隔壁徐妙榮的農家樂生意興隆。然而,由于地處石嶺村和深溪村交界處,按照農村生活污水納管屬地村包干的原則,他們的農家樂無法統一進行截污納管。今年夏天,隨著前來就餐的客人越來越多,鄭迎春感到非常煩惱:“污水只能排在外面,看看別人家都干干凈凈,自己面子掛不住。”
為此,二人主動找到報福鎮領導,準備自家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并希望鎮里給予補助。報福鎮黨委委員張衛成被他們的誠心打動,爽快地答應了。隨后,鄭迎春投入6萬元,又把家里新鋪好的大理石割開,和徐妙榮一起建起日處理40噸污水的設施。
從報福鎮政府一路向南,前往石嶺村和浙北大峽谷的公路兩旁,農家樂和民宿遍布,這條公路既是沿線村民的致富線,也是一條鄉風文明線。
整修一新的阿春農家樂,用仿古石頭打造民宿,與周邊山體景觀相輔相融;新打造的民宿水云軒,選擇白墻黛瓦的中式閣樓造型,配以中式庭院和燈籠,一派江南清新風格……當村民們把自身對于優良生態產品的需求,投射到鄉村的每一個角落時,他們便自覺將環境美化、重塑鄉村文明作為己任,走出了一條因地制宜的鄉村振興之路。
“評比美麗庭院”“常回家看看”“積極參與古村落保護”.……在安吉鄉村,我們一路聽到各村的村規民約,與時俱進地充實著新的內容,字字句句,不僅直指農村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也體現出當下充盈于鄉間的新風尚。
車窗外的安吉山鄉,楓葉火紅,銀杏金黃,美得讓人流連;但是人們精神面貌和內心世界的改變,更讓山鄉之美沁人心脾。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