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全省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的決勝之年,浦江縣自開展垃圾分類工作以來,始終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省、市垃圾分類工作部署,對表對標全省生活垃圾治理“一三五、三步走”總體目標,深入開展源頭減量、回收利用、處置能力提升、制度創新、文明風尚五大專項行動,助力我縣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持續向深向好推進。
強化示范引領,全方位先行先試
一是“黨建+”品牌引領分類示范。自2014年開展農村垃圾分類工作試點以來,我縣率先發揮“黨建+”的優勢,將垃圾分類與基層治理緊密結合,黨員干部率先垂范、亮明身份、帶頭分類,引領和帶動全社會參與垃圾分類。我縣還將垃圾分類納入“好家風”指數評比等各類物業管理規約和村規民約,讓垃圾分類成為每個人的生活習慣和行為自覺。現全縣15個鄉鎮(街道)227個行政村、17個社區實現垃圾分類全覆蓋,形成了垃圾分類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二是高標準小微示范園創建補齊短板。針對工業企業垃圾分類的短板,我縣制定實施《浦江縣推進工業企業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實施方案》《浦江縣高標準生活垃圾分類小微示范園區創建實施方案》,并以開發區和鄭宅的小微園區為試點,通過專項資金補助、召開培訓會、上門指導、“一企兩員”綜合監管等措施,壓實企業垃圾分類主體責任。現已建成設施齊全、分類準確、管理完善的高標準小微示范園5個,為下一步全縣工業企業生活垃圾分類全面推廣提供了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模板。三是“一場兩員”深化各類場景管理。針對學校、醫院、賓館、酒店、農貿市場等14類重點場景,我縣出臺《浦江縣各類場景生活垃圾分類“一場兩員”長效管理實施方案》,明確每個場景分別由一名場景監督員和一名執法督導員結對組成垃圾分類工作小組,按照每類場景不同的垃圾分類標準,分671個工作小組開展定崗定人定時督導,進一步規范了各類重要場景的垃圾分類設施設置、標識內容和分類工作,以點帶面不斷發揮示范效應。
強化執法檢查,全過程監督管理
一是創新“三隨機 一公開”機制改善城鄉面貌。為改變部分鄉鎮(街道)月末臨時突擊的習慣,我縣創新“三隨機 一公開”檢查模式,建立由縣人大、縣政協、縣分類辦、縣創建辦、縣婦聯、團縣委等單位組成的檢查人員名錄庫,隨機抽取檢查人員不定時開展檢查,并現場抽取檢查點位,通過檢查對象、人員和時間三隨機的模式,進行現場打分排名、媒體曝光通報、問題圖斑銷號式整改,全面提升我縣城鄉環境面貌。今年以來,累計檢查行政村187個、社區119個,發現并交辦問題3060個并全部完成整改。二是開展專項執法行動護航垃圾分類。我縣以“執法進村(社區)”工作為抓手,建立健全“民情民訪+執法聯動”、“執法隊員+網格員+村干部”、“環衛橙”“志愿紅”“執法藍”三色聯動機制等,推動執法力量下沉到一線,做到“教育+處罰”雙管齊下,對未分類投放、不按規定運輸、不履行管理職責等行為嚴查嚴處。開展“垃圾不落地”、“垃圾分類專項整治月”等專項整治行動,嚴厲查處垃圾隨意傾倒、堆放、不分類等影響環境衛生的不文明行為,今年以來累計查處垃圾分類案件5631起。《浙江省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首日,我縣分別開出全省首張單位未履行垃圾分類管理責任罰單和全市首張商家未分類投放生活垃圾、餐飲單位主動提供一次性用品的罰單,獲浙江衛視1818黃金眼頻道全省首站報道。三是智慧賦能實現數字監管。不斷完善垃圾分類綜合管理平臺功能,構建街道社區實時管、執法中隊可追溯、指揮中心總調度的投放點管理體系。通過每個點位視頻監控的實時查看、回放等功能,對垃圾不分類、亂扔亂倒垃圾案件取證,全年交辦違法線索1743條,曝光違規投放行為89期,有效破解垃圾分類管理難題。在垃圾分類綜合管理平臺接入監控攝像頭346個,安裝智能地磅16臺,接入環衛作業車輛109輛,實現垃圾分類數字化、智能化管控。
強化宣傳引導,全覆蓋營造氛圍
一是統籌基層力量,全面發動。積極借助文明創建、黨日活動、社區共建、“4+2”聯心服務團、垃圾分類進校園等載體,發揮黨員先鋒示范、婦女推廣帶動、志愿隊伍協同參與等基層組織作用,走進村(社區)、機關、學校、企業、商鋪、家庭等地,微網格化宣傳垃圾分類有關知識;積極開展縣紅領巾樓道長“垃圾分類”主題崗前培訓及文明實踐活動,參加隊員達4600余人,垃圾分類內容納入少先隊員文明爭章范圍。二是依托文體活動,全面普及。利用網絡視頻、浦江亂彈、說快板、編排小品等形式,開展垃圾分類主題宣傳活動,持續推出方言版垃圾分類連續劇宣傳視頻,組織開展垃圾分類達人賽、聯合團縣委組織學生參觀環衛教育基地等,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普及分類知識。2022年,共計組織開展各類文體活動37次。三是開展知識宣貫,全面落實。通過發放宣傳冊、案例警示、垃圾分類技巧分享等方式引導群眾參與,組織召開物業企業培訓會、環衛執法聯席會、垃圾分類專項行動動員會、新垃圾分類條例宣貫會和村組干部、農村保潔員專題培訓班等形式,分層級多維度開展專業知識培訓,推動分類知識人人知曉。2022年,我縣已在學習強國、省市縣級平臺刊發宣傳報道371篇,組織開展各類培訓45次。
強化體系建設,全閉環分類處置
一是加強投放設施建設,確保應分盡分。我縣科學制定各類設施的獎補標準,切實加強建設資金保障,2022年,已投入1100余萬元,“兩定四分”點每個最高補助3萬元,省級高標準垃圾分類示范小區每個補助10萬元,農村資源化站點按三至五星級分別補助6萬元、8萬元和10萬元,農村垃圾收集點每個最高補助6萬元。我縣已累計建成“兩定四分”投放點500余個,省級高標準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小區(村)34個,星級資源化站點11個,農村垃圾收集點89個,全面完善垃圾投放設施布局。在城鎮實現“撤桶并點,兩定四分”的基礎上,全市率先在農村逐步推進“兩定四分”投放模式,解決了現有“兩次四分”模式中普遍存在垃圾桶陳舊、臟污等現象,進一步提升了垃圾分類源頭管控水平和農村人居環境。二是加強垃圾分類收集,確保應收盡收。開展農村上門收集、城鎮定時定點收集,單位“以桶換桶”收運,實行桶車標志和顏色對應收集垃圾,破解垃圾“混裝、混運”難題。2022年1-12月,我縣生活垃圾總量增長率為-10.00%,資源化利用率84.80%,回收利用率35.19%,易腐垃圾(有效)處理率51.36%,有害垃圾分出率十萬分之9.42,分類處理率85.14%,各項指標均位居全市前列。三是加強運處管理,確保應轉盡轉、應處盡處。我縣建立完善的分類運輸體系,所有車輛嚴格按照“五定”管理(定車、定人、定時、定點、定路線)和“分類收集、專車專運”要求,易腐垃圾運至所屬鄉鎮(街道)生態處理中心;有害垃圾專車收運;可回收物市場轉運;其他垃圾城鄉一體化清運。全縣27座垃圾中轉站,16座生態處理中心,1座垃圾焚燒發電廠和再生資源分揀中心均實現分類收運處置,環環相扣、無縫對接。
強化謀劃部署,全領域穩步推進
一是持續深化五大專項行動。按照源頭減量、回收利用、處置能力提升、制度創新、文明風尚五大要求,深入探索創新舉措,擬實施《浦江縣大件、裝修、園林垃圾及其他廢棄物閉環處置辦法》,以更高目標、更強舉措暢通各類垃圾投放、收集、清運、處置渠道,讓每一類垃圾均有去向。二是加快建設再生資源分揀中心。我縣經過前期調研和摸排,擬在有條件的鄉鎮(街道)新建2座以上標準化分揀中心,目前已完成編制《浦江縣垃圾轉運站和再生資源綜合分揀中心建設工程可研報告》《浦江縣垃圾轉運站和再生資源綜合分揀中心建設工程專項債卷實施方案》,提升各類生活垃圾的資源化利用。三是深入落實長效鞏固機制。不斷優化“三隨機 一公開”檢查評比機制,“一場兩員”長效指導機制,“垃圾不落地”專項執法機制,“環衛橙”“志愿紅”“執法藍”三色聯動機制,將垃圾分類工作始終作為一項中心工作,合力推進,久久為功。四是全面推進“兩定四分”分類模式。在城鎮已經全部實現“撤桶并點、兩定四分”的基礎上,逐步將兩定四分垃圾分類模式向農村推進,解決農戶垃圾桶擺放不整齊、臟桶、破桶等現象,全面提升城鄉環境面貌,提高垃圾分類準確率。五是對標完成省、市各項創建任務。對表對標省、市高標準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小區、示范片區、示范村、示范單位創建,中轉站提升改造,14類重點場景垃圾分類全覆蓋,填埋場綜合治理,塑料污染和一次性用品治理等,高質量、嚴標準推進各項創建和治理任務,助力垃圾分類工作再上新臺階,為建設美麗金華貢獻浦江力量。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