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涉及千家萬戶,是民生關鍵小事和社會發展大事。近年來,浙江省寧海縣以全省“千萬工程”為契機,實踐完善了農村生活垃圾“二分到四分”治理模式,因地制宜探索以智能化手段提升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水平,形成了“智分類、云回收、源處理、循環用”新模式。目前,寧海縣363個行政村全部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全縣30%村開展生活垃圾智能分類處理,生活垃圾綜合減量率由15%提升至58%,轉運總量下降49%,實現了人居環境和生活品質雙提升。
構建規范系統的智分類標準,使農村生活垃圾“按圖收集、按序流轉”
寧海縣位于浙江省寧波市境南部沿海,全縣土地面積1843平方公里,2019年末戶籍總人口63.4萬,轄4個街道、11個鎮、3個鄉,30個社區、363個行政村。從2014年在下畈村等地率先試點以來,寧海縣垃圾分類推廣不斷提速,并于2017年實現全縣垃圾分類全覆蓋。
農村生活垃圾智能分類處理是“標準化”理念的具體應用,也是“互聯網+”思維的實踐載體。通過出臺全國首個農村生活垃圾智能分類地方標準,寧海對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標準化定性和信息化定量,有效破解了傳統農村生活垃圾治理中常見的標準不統一、執行易走樣問題。
一是健全術語標識。寧海在推廣垃圾分類工作中,致力于使行業術語精簡實用,既對照上級要求,又對應群眾需求,推動分類概念、運行程序、管理規范等8大類50條標識定義通俗化、簡便化,確保群眾一聽即懂、一學即會,降低標準普及門檻。
二是厘清流程節點。結合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實際,梳理環衛系統、農口系統和處理企業各自職能,明確分類、回收、處理、利用4層面工作內容、單位職責,實現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流程重組再造,方便各職能主體照章辦事、聯動協作。
三是明確評價細則。為加強標準落地,對賬式設定農村生活垃圾智能分類處理評價目錄,依托縣對鄉鎮(街道)和鄉鎮(街道)對村二級評價體系開展定量化標準落實評價,評價結果掛鉤績效認定和工作糾偏。
構建便捷高效的智操作平臺,讓農村生活垃圾“即刻清運、即時監督”
寧海縣將開展垃圾智分類村實現統一監管,組建垃圾分類監管“云平臺”,實現垃圾分類信息化、設備智能化、分類效果可視化、保潔管理精細化的“大數據”模式。據統計,生活垃圾智能分類處理村平均壓縮環衛成本近6成。
一是以“云端”督察保證分類成效。在前端分類環節,為村民發放智能化芯片垃圾桶或二維碼,由群眾開展即時戶內分類,隨后由村保潔人員定時駕駛智能上門收集車,對智能垃圾桶開展當場識別、稱重、評分、拍照留檔,收集過程全程上傳云端平臺,方便查閱監督。
二是以“云端”監控實現全程跟蹤。對智能上門收集車安裝GPS定位,由云端平臺實時監控車輛清運路徑及后續運行流程,對出現清運遺漏和流程偏差的,由云端平臺向保潔人員及時發送信息提醒,確保垃圾清運流轉順暢。
三是以“云端”分析強化分級管控。建立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大數據服務中心,根據各分類處理區域運行實際,定期生成周反饋、月總結、年報告,為各相關職能部門后續決策提供第一手參考資料,破解了傳統生活垃圾分類治理中常見的數據不實、資料不清的問題。目前,已開展運行分析78次、問題整改186個。
構建循環多元的智處理體系,促使農村生活垃圾“就地減量、就近轉化”
寧海縣通過投用智能化處理設施和配套軟件,對農村生活垃圾開展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有效破解了傳統農村生活垃圾治理中因“前端分類、中端混運”而導致的群眾意愿低、運行難持續問題,大大提高了農村生活垃圾分類運行效果。
一是優化循環減量體系。依托智分類數據管理云端平臺,建立集農村生活垃圾回收信息交換、價格發布、網上交易等功能于一體的再生資源回收信息服務體系,推動資源回收全域數字化。目前,已累計完成網上訂單4600余單,廢紙、有色金屬等農村主要廢品回收率由72%提高到85%。
二是升級資源利用體系。硬件方面,寧海采用一村一建或多村聯建方式,打造廚余垃圾處理中心開展有機肥生產;軟件方面,數字化“物聯”廚余垃圾處理中心,由智分類數據管理云端平臺開展生產監督,產出數據及時對接農戶、農業生產基地,使有機肥能第一時間根據實際需求送達田間地頭。目前,寧海縣共建立鄉鎮(街道)一級廚余垃圾處理中心57處、設備76臺。
三是完善無害處理體系。由智分類數據管理云端平臺對有害垃圾收運開展信息化管理,動態監督有害垃圾收容器、清運車運行軌跡,方便環衛部門第一時間掌握具體清運情況,規避二次污染。同時,通過透明化的云端平臺運行體系,使每一筆處理業務可追蹤、可溯源,最大限度規避了因信息不對稱而造成的業務主體行為失范問題。2018年以來當地共糾正有害垃圾錯投亂放422起。
構建對賬閉環的智管理機制,推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常抓不懈、常態長效”
寧海縣積極發揮村民主觀能動性,通過建立積分反饋和項目獎勵機制,激發村民參與到垃圾分類工作中,使按規分類的群眾可持續享有紅利反哺,提升了群眾參與積極性和工作推進的延續性,消除了農村環境治理“政府貼錢賺吆喝、檢查過后易回潮”現象。同時,建立健全垃圾分類和環境衛生一體化的長效保潔機制,縱深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
一是激發村民參與動力。通過村保潔員定時上門收運并開展分類評分,評分結果當場生成可用于消費兌換的網絡綠色積分,優勞者優得,激勵群眾主動提升垃圾分類質量。今年僅大佳何鎮就產生積分486萬分,按100∶1比例折合人民幣4.86萬元,可用于洗衣粉、香皂等生活用品兌換。發揮網格制度,通過網站長加大對農戶垃圾分類的指導和督促,進一步提升村民參與率和垃圾分類準確率。
二是提升村級干事熱情。出臺《垃圾分類減量化試點工作實施意見》,要求各鄉鎮(街道)統籌廚余垃圾處理中心布點,扎實推進垃圾分類處理設施建設,每村最高補助15萬元,截至目前,寧海縣已經累計投入項目資金5641余萬元。同時,對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先進村優先安排涉農項目,提升村級干部工作熱情。
三是健全鄉鎮考核制度。為確保農村垃圾分類工作長效運行,寧海縣財政每年安排2480萬元環境衛生長效保潔經費,按村民人口數計算平均每人可補助保潔經費50元,并委托第三方單位進行檢查,檢查結果作為年度考核依據,考核優秀全額補助,良好補助80%,合格補助60%。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