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女乱亚洲色图,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成人,国产精品观看一区二区!,丰满人妻老熟妇伦人精品小川桃果

您當前的位置 :浙江在線 >  環保頻道  正文

海曙桶長在源頭為垃圾正確分類保駕護航

發布時間: 2023-03-16 09:54:03 來源:

  走進海曙區月湖街道紫薇小區,南門口一個緊靠樓房側面墻壁而建的一人多高的標準化垃圾房映入眼簾。正是上班高峰時段,居民拎著垃圾袋魚貫而出,順路分別投入廚余垃圾、其他垃圾等不同投放口。垃圾房邊,49歲的徐芷梅戴著口罩、身穿醒目的綠色熒光馬甲,正對著居民源源不斷投來的廚余垃圾,麻利地破袋、分揀、入桶。在小區垃圾桶邊為垃圾分類把關,是徐芷梅每天的工作,她的崗位有一個非常“新鮮”的名字——桶長。2018年8月1日,海曙區制定《關于垃圾分類桶邊督導工作實施辦法的通知》,在全市率先實施垃圾分類“桶長制”。如今在海曙區,像徐芷梅這樣的桶長有604名。

  桶邊督導:有“利器”,更需“火眼金睛” 

  早上7點半在垃圾桶邊的徐芷梅已經忙碌了一個小時。每天上午6點半至9點,下午5點半至8點,是她的上崗時間。她1999年從老家江蘇連云港來到寧波,如今安家紫薇小區,成為一名新寧波人。此前,徐芷梅干過保潔員、餐飲店服務員。2019年10月,一直熱心社區垃圾分類事物的徐芷梅正式上崗,成為有916戶居民的紫薇小區的兩名桶長之一。“每天5點多起床,簡單吃了早飯后,就來垃圾房開門。小區南門離地鐵一號線鼓樓站很近,居民進出流量大,投放時間集中,我需要手眼并用,一刻不能放松。”徐芷梅說。在現場,標準化垃圾房干凈整潔,頂端是LED屏幕,主體是六個投放窗口,分別是:兩個綠色的廚余垃圾投放口、兩個黑色的其他垃圾投放口、一個藍色可回收物與紅色有害垃圾對半組成的投放口、一個工具間。此外,垃圾房上還懸掛有垃圾分類意見箱、顯示收運時間、督導員和收運責任人信息等的垃圾分類信息公示牌。

  最醒目的是,每個投放口的外墻上圖文并茂地標示著各類垃圾的具體內容,比如廚余垃圾投放口外標示著“骨骼內臟、菜梗菜葉、果皮、果殼、殘枝落葉、剩菜剩飯”,可回收物投放口外邊標示了“玻璃、牛奶盒、金屬、塑料、紙張、可樂罐”。

  “垃圾房上的標示一目了然,為居民正確分類提供了指導,也為我的工作帶來了便利。”徐芷梅站認真地介紹,“廚余垃圾里容易混入其他垃圾,確保廚余垃圾100%分類正確是我每天的工作重點。”廚余垃圾桶上駕著一個邊緣裝有鋸齒的不銹鋼分揀臺,徐芷梅輕松地將廚余垃圾袋沿鋸齒劃開,垃圾和袋子迅速分家,垃圾 “躺”在分揀臺上一覽無余,袋子則被丟入旁邊的其他垃圾桶內。徐芷梅一邊翻開垃圾,一邊目不轉晴地盯看幾秒鐘,挑出垃圾中偶爾混雜的牙簽、餐巾紙、大塊肉骨頭或貝殼等,確認沒有混雜其他垃圾后,輕輕一推旁邊的推桿,廚余垃圾便順勢滑入底下的廚余垃圾桶內。“有了這個破袋‘利器’,加上自己熟能生巧練就的‘火眼金睛’,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徐芷梅說,更重要的是,廚余垃圾“提純”后,從源頭降低了其中的塑料成分比例,提高了終端處理效率。9點,上午兩個半小時的定時投放時間截止。看到還有居民拎著垃圾袋匆匆跑來,徐芷梅延長了一刻鐘,才蓋上垃圾桶蓋,關閉投放口。

  源頭把控:要一絲不茍,也要不斷學習

  上午桶邊督導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打掃垃圾房。徐芷梅打開垃圾房門,貼著白凈瓷磚的墻壁上,裝有帶噴淋孔的水管。徐芷梅介紹,社區在實施垃圾房升級改造工程時想得周到,不僅安裝了噴淋設備,還接通了雨污分流的下水管道,讓她每天清洗垃圾桶時非常方便,“定點定時投放后,小區沒了隨時敞開的垃圾桶,環境提升了很多。垃圾房就是我的工作間,我要像對待家一樣維護它的清潔,使之與小區美觀環境相得益彰。” 在徐芷梅看來,垃圾分類源頭正確與否,決定著垃圾分類的成敗,而桶長是在源頭為垃圾正確分類保駕護航的關鍵一環。她坦言,最初她也是一名垃圾分類的“門外漢”。這些年,她加盟志愿者隊伍,自學垃圾分類知識,參與各項培訓,“2020年6月,我參加了由寧波市垃圾分類學院專家授課的集中培訓,經過實地操作和專業化考核合格后,拿到了垃圾分類督導證,持證上崗。”雖然成為垃圾分類“專業人士”,但是徐芷梅表示,垃圾分類知識在不斷更新,比如以前化妝品、廢舊干電池被歸類為有害垃圾,如今被確定為其他垃圾,“我也需要在實踐中學習,活學活用,真正提高桶邊督導的專業能力。”

  為讓桶便督導工作落實到位,提升源頭分類質量,海曙區設立了街道、社區、小區三級督導員,定期為桶長開展垃圾分類相關業務知識培訓,并每日對桶長工作進行考核,不定期開展評優評先工作,還聘請了第三方機構對桶長日常桶邊督導工作進行監督與考核。

  “是否準時到崗、穿戴了標識督導員身份的衣物?能否引導居民正確分類?是否對未進行正確分類、沒使用專用廚余垃圾袋的居民進行勸導?是否對分類質量不高的居民進行指導幫助?這些都是第三方機構考核評分的內容。”徐芷梅回憶,有一次在桶便督導時,10米開外的樓道口有位正在使用手機的老人向她求助,希望她能指導操作,她沒多想就跑過去幫忙,不到一分鐘回到崗位。而這一切被攝像頭記錄在案,當月她因為離崗被扣分并罰款30元。對此,徐芷梅表示心服口服。“不能因為自己的疏忽,影響分類質量。”徐芷梅說,雖然一年四季露天工作,尤其是酷暑寒冬,難免臟累;雖然也曾遭遇不理解,但是只要想到垃圾分類利國利民,在工作中會更細心、耐心一些,也會更積極參加各類培訓,主動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溝通能力和履職水平。”

  宣傳引導:在潛移默化中蛻變,更需眾志成城參與

  在上午的垃圾投放時間段內,居民投放鮮有混雜,正確率頗高。徐芷梅將之歸功于社區5年來深入人心的宣傳引導和穩步有序的推進工作。徐芷梅介紹,早在2015年10月,紫薇小區就開啟了垃圾分類宣傳引導工作,居民開始接觸垃圾分類相關知識;2017年6月,紫薇小區率先在海曙區實施垃圾房標準化改造,陳舊垃圾房“華麗轉身”;2018年6月,將小區原來9處垃圾投放點并作兩處,實施“撤桶并點、定時投放、定時收運”模式,同時實行“桶長制”,引入志愿者進行桶邊督導;2019年9月底,考慮到志愿者具有流動性,而且大多年齡較大,啟用專職“桶長”,徐芷梅在當年10月上崗。

  作為桶長,入戶宣傳也是徐芷梅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10點,她帶著垃圾分類宣傳冊來到紫薇巷11號樓道76歲的居民秦如珍家。一進廚房,就看見墻壁上張貼著一張已經泛黃的“生活垃圾分類目錄明細表”,綠、黑兩色的兩只垃圾桶內,廚余垃圾、其他垃圾分開投放,正確無誤。“這些年來的變化太明顯了!”徐芷梅感慨,最初很多居民連垃圾分幾類都不清楚,如今男女老少人人稱得上是“專家”,“社區除了經常分發各種宣傳小冊子,組織各類互動游戲、小競賽等,志愿者還在桶邊面對面、手把手指導,尤其是組織居民參觀位于洞橋的垃圾處理廠,居民看見其他垃圾焚燒后還能發電,親身感受到垃圾分類變廢為寶,更由衷地自覺參與垃圾分類。”

  徐芷梅表示,桶長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真正讓垃圾分類成為生活習慣,離不開機關干部、在職黨員和熱心志愿者的積極引導和全民參與,“社區40多名志愿者組成的‘聚20’團隊就是垃圾分類工作的有力推動者,他們不僅平時積極宣傳引導,而且在每月20日的公益服務日上,還安排專人搜集燈管、油漆桶等有害垃圾,集中在每月21日的全市有害垃圾收集日上交給相關環衛部門,他們和桶長一道,成為在源頭提升垃圾分類質量的生力軍。”

標簽: 垃圾分類;垃圾房;督導;居民;海曙區;志愿者 責任編輯: 龐世豪
版權和免責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