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合會”)2019年年會于6月3日在浙江杭州開幕,本報特對全體會議重要發言予以摘登,以饗讀者。
國合會代理外方執行副主席赫爾格森
應對氣候變化應更有雄心
非常高興來到綠色又美麗的城市——杭州,參加今年國合會的年會,并且共同慶祝世界環境日。
國合會外方執行副主席麥肯娜是環境和氣候行動領域一位真正的領導者,也是加拿大在行動方面的一位杰出代表。她在論壇的工作超過25年,過去的工作非常杰出,但未來25年將會是更加重要的25年。可以看到,氣候變化、全球變暖正在我們身邊發生,不但破壞了自然環境,也正影響著社區和人們的生活,在世界各地造成了負面影響,海洋生態、環境生態也受到了影響。許多科學研究證據也表明,氣候變化正在發生,因此,我們應當思考未來要采取怎樣的應對措施。目前的事實現狀和科學研究證據告訴我們,應對氣候變化應更有雄心。
面對正在發生的氣候變化及其影響,中國從上到下都已經在采取行動,目標更加宏偉,行動更加有力。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已經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明年還要做出新的貢獻——在明年于昆明舉行的大會上發出新的綠色倡議。
在各領域,中國都是舉足輕重的參與者。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中國至少有4個方面的重要優勢:
首先,中國提出了高屋建瓴的生態文明思想。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目標就是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這也是本次會議的主題之一。
其次,中國擁有科技和金融領域的優勢,可以很好地服務于綠色發展。科技和金融在今后的綠色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會越來越重要。
第三,中國的體量非常大。中國境內的活動不只是在國內產生影響,也會對整個世界產生影響。
第四,“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一帶一路”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一個基礎建設項目,能夠產生深遠的影響,有著巨大的潛力,可以掀起一股綠色風潮。但是目前這個潛力還沒有完全被激發出來。其實我們所需要的一系列綠色解決方案現在已經存在了。中國有清潔能源、清潔技術、清潔交通等解決方案。這些方案不僅更加綠色,往往也更加便宜、更加安全,優于過去基于化石燃料的一些解決方案。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對這些方案進行推廣,使之規模化。在這一方面,政府的政策至關重要,比如推動能源行業的改革、樹立更高的可再生資源目標、更好地取締化石燃料、激勵綠色消費等。
綠色金融是政策層面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很高興能看到在本次會議的準備階段和成果當中大家都很關注這個問題,都認同中國作為G20主持國在綠色金融方面提出的很多很好的想法,如綠色采購等。
不久前,第二屆“一帶一路”論壇高峰會議在北京舉行,很高興能聽到習近平主席支持綠色金融發展的一系列原則。這些原則是自愿性的,但是綠色金融如果能夠真正得到國有銀行、國有企業以及民營企業的支持,那么帶來的潛力將是無窮的,將很好地促進綠色解決方案的規模化。這一點在全球也是一樣的,這也是本次國合會要討論的重點議題之一。
國合會副主席索爾海姆
中國方案推動世界環保進程
700年前,一個叫馬可波羅的歐洲青年從意大利來到杭州——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回到意大利后,馬可波羅形容杭州是“世界上最美麗華貴之天城”,而人們卻不相信他,認為杭州不可能如此富足豐饒。但他描述的是事實。13世紀的中國勝于歐洲百倍,如今二十一世紀也許也是如此。
中國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為世界做出了巨大貢獻。例如,中國的人口平均壽命大幅延長,每天都有數以萬計的人口實現穩定脫貧。
眾所周知,中國引領著世界環保進程,許多國家吸取中國經驗,拓寬本國視野。目前,中國已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寥寥幾字的措辭改變,卻意味深長。
中國是新技術的倡導者。世界上98%的電動公共汽車穿梭在中國的大街小巷,70%的高鐵奔馳在神州大地。在過去15年里,中國有35個城市開通地鐵。中國占據了全球太陽能電池板的半壁江山,在風能利用上也獨領風騷。中國的科技發展成績斐然,可供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學習。
同時,中國改善環境的最佳實踐也值得借鑒。
中國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顯著。西湖河流以及濕地保護有力,參與國合會的來賓有目共睹。中國在過去5年里所做的河流清理工作,歐洲國家需要30年才能完成。
中國是生態恢復的領跑者。深圳濕地保護工作如火如荼,內蒙古自治區庫布奇沙漠治理穩步推進。中國還建立了生態保護紅線制度體系。中國應該抓住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將在昆明舉行的契機,講好中國故事,幫助其他國家以此為基礎進行探索。
中國在綠色城鎮化方面也不乏在世界范圍內首屈一指的例子。杭州風光旖旎,雄安新區將建成世界級的綠色城市,深圳是全球唯一一個實現出租車和公共汽車全電動的大城市。
中國的技術和實踐可以助益國際社會。今年4月,“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以下簡稱“聯盟”)在北京正式成立。借助這個廣闊平臺,中國方案可以走向世界,德國、法國、印度等在環境保護方面取得長足進步的國家也能分享經驗。
同時,我們可以通過聯盟的平臺和契機制定指南方針,尋求對環境最友好的發展方式。許多領域都可供我們探索,綠色金融就是一個重要方面。
當前,中國綠色發展的速度已經超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將中國綠色發展的最佳實踐帶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聯盟大有可為。作為聯盟的主任委員,我誠摯邀請與會嘉賓積極加入。
聯盟不僅有利于環境和發展,對建立新的多邊主義合作形式也有重要意義。多邊主義需要聚焦,而聯盟就是一個焦點,幫助我們達成合作、取得進展。我們需要對話和和平,聯盟也是一個對話的大好平臺。
我們也需要增加貿易往來。貿易不僅有助于脫貧和延長平均壽命,而且對生態環境保護大有裨益。例如,風能和太陽能的推廣就是因全球供應鏈的存在才得以實現的。如果沒有貿易,思維禁錮和高昂成本將接踵而至。所以說,貿易是經濟發展的工具,更是環境保護的重要載體。
習近平主席指出,“一帶一路”建設要本著開放、綠色、廉潔理念,追求高標準、惠民生、可持續目標。當然,在落實的過程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困難,但起碼我們有了正確的方向,戮力同心,美好的愿景一定會實現。
最后,希望我們共同努力,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推動全球生態文明早日實現。
國合會副主席解振華
推動建立合作共贏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
這是我第二次來杭州參加國合會年會,第一次是在1993年。26年間,中國在全球環境治理和可持續發展舞臺上的作用已經發生了很大轉變,從最初的參加者到今天的深度參與者,乃至我們在努力爭取成為的全球氣候治理引領者,國合會在此過程中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未來還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6月5日,我們將在杭州舉辦世界環境日主場活動,聚焦空氣污染防治。這既是關系到每一個人健康生活的重要環境問題,也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關鍵議題。我們要積極推動氣候變化應對與空氣質量改善工作,加強經濟社會發展、民生改善和維護國家安全的協同管理,倡導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國際合作。
氣候變化是當前最嚴峻的全球性挑戰之一,沒有一個國家、一個城市、一個人能夠置身世外、獨善其身。多邊主義合作共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是全球人類唯一的選擇。從根本上來說,就是要轉變傳統發展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將氣候變化的挑戰轉化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機遇,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巴黎協定》及其實施細則的達成彰顯了全球綠色發展、低碳轉型的大趨勢不可逆轉。《巴黎協定》奠定了將全球升溫控制在2℃以內的長期目標,并注意到實現1.5℃的重要性,同時提出了全球碳排放盡早達峰并于本世紀下半葉實現凈零排放的目標。2018年世界聯合大會通過了《巴黎協定》實施細則,維護了多邊主義和多邊進程的有效性,提升了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信心。聯合國將于今年9月召開氣候峰會,推動各國領導人凝聚政治意愿,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力,為全球氣候治理注入新的政治推動力。
中國一直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確定了2030年左右碳排放達峰并爭取盡早達峰的自主貢獻目標。這既是我們對國際社會做出的莊嚴承諾,也是在國內發揮目標引領、倒逼綠色低碳轉型的戰略舉措。中國采取了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節約資源并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發展非化石能源、修復自然生態環境、養護森林、增加碳匯、發展碳排放交易市場等多項舉措,努力實現自主貢獻目標。
當前國際氣候治理任重道遠。一方面,《巴黎協定》的后續談判和履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進一步完善實施細則和談判未決問題仍需各方做大量工作;另一方面,當前各國自主貢獻力度和實現全球升溫不超過2℃甚至1.5℃的目標需要相比仍存在較大缺口。我們希望各國同舟共濟,共同努力,切實兌現2020年前的承諾并行動起來,進一步加大2020年后行動和支持的力度。
將于今年9月召開的聯合國氣候峰會以及今明兩年的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締約方大會,包括各國即將提供的國家自主貢獻更新和長期戰略、全球解決方案等,都關乎全球氣候治理、生物多樣性發展的未來走向,需要我們抓緊機遇,采取行動。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積極行動,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要,也是負責任大國的應有擔當。無論形勢如何變化,中國致力于推動氣候變化應對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多邊進程、推動全球合作的決心和努力都不會改變。我們將深化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深化與其他各國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合作,確保百分之百兌現自主貢獻的目標承諾。中國還將在明年組織召開一次成功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締約國大會,為建立一個合作共贏的治理體系,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更大的貢獻。
國合會外方首席顧問魏仲加
學習中國經驗 推動世界綠色發展進程
近年來,中國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開展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我們可以看到,如今中國生態環境保護頂層設計加強,空氣污染程度降低,水環境質量改善,森林面積得到保護和增加。
中國在綠色創新方面也正引領潮流,例如利用大數據實現綠色建設彎道超車,跳躍出原來循規蹈矩的模式,讓人們看到了中國智慧。中國在生態環境補償和生態紅線劃定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還將要在2020年建成世界上最大的一個碳市場,這些都是中國的創舉,每個舉措都值得我們關注,對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也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中國對綠色發展的承諾世界有目共睹,今年的國合會年會也是一個很好的機遇,讓我們共同探討中國和世界如何在發展的同時,做出真正的改變,例如改變能源體系,更好應對氣候變化和空氣污染,并且遏制物種滅絕、棲息地破壞等現象。
與此同時,中國也開始注重向高質量綠色發展轉型,推動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質量共同提升。
早在上世紀60年代,提出GDP理論的經濟學家就曾發出警告,說GDP可能會引起人們對發展質量和速度、體量關系的誤解,并呼吁改革。而如今,這一改革也變得更加迫切,因為環境的外部性正在傷害經濟發展的可預測性。很多專題組的同事也提出了我們需要完善GDP體系,用其他的一些指標來輔助,以更好地去關注我們的自然資本和人類福祉,而中國逐漸成為這一改革的領軍者,正在努力走出GDP的誤區。
2020年秋天,中國將主辦聯合國生物多樣性第15次締約國大會。我們知道有很多目標的實現還在推進中,我們很多同事也都在為打造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常態而努力。中國將要主辦生物多樣性第15次締約國大會就是一個很好的共享經驗的良機,相信將會碰撞出更多思想的火花。
目前,幾乎每天我們都看到有新的氣候友好型的技術或政策在不斷地落地,譬如電動汽車、綠色金融等。然而,我們也要認識到,困難依舊在眼前。國際能源組織最近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2018年的溫室氣體排放再次上升。正因此,為了改變現狀,我們就必須借鑒各種創新舉措,并將推動其落地,進而逐步規模化。而在我看來,如果說有一個國家可以做到這件事,我認為就是中國。中國不僅重視國內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還堅持通過多邊倡議,例如綠色“一帶一路”的倡議等向全球推廣成功經驗。
下面就我們今年的報告重點關注的幾個問題,向大家做一個介紹。
首先是性別問題。這個問題一直是我們工作當中的一個重點問題,未來我們也將采取更多的措施更好地推動性別平等。這不僅是一項正確的選擇,更是一項明智的選擇。經濟數據告訴我們,一個體制中,如果有更多的女性領導者,將可以更好地運作,也更加具有市場競爭力。
其次是治理和政策的統一性和一致性。這一模式的合理運用,可以更好推動綠色發展。綠色發展不僅需要政策設計方面協調,執行方面也要落到實處。在這方面已經有很多很好的例子,包括德國、芬蘭等,他們也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海洋環境治理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最后是借用經濟和金融工具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例如,綠色采購的規模化就給人們提供了購買綠色服務和綠色產品的機會。我也希望我們的循環經濟可以走出一條更加低碳的道路,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同時創造勞動力市場的公平性。
我認為國合會的工作內涵已經和當初成立之時不一樣了,因為世界和中國都在不停地改變,如今世界更加需要和希望學習中國在生態環保領域具有領導力的經驗和案例。我覺得我們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良機,可以更好地推進我們的工作。我非常期待和各位通力合作,尋找一個更好的雙向交流渠道,更好地讓國際伙伴加入進來,攜手努力進行實時的信息共享。
國合會中方首席顧問劉世錦
以綠色新共識推動中國“十四五”高質量發展
“十四五”是中國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期,也是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護生物多樣性,在推動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議程目標等全球環境治理領域發揮更大作用的關鍵期。因此,“十四五”規劃應就綠色發展形成以下三點共識。
一是綠色發展是全方位的發展,綠色發展包括但不限于傳統意義上的環境保護或污染治理,還包括綠色消費、綠色生產、綠色流通、綠色創新、綠色金融在內的日趨完善的綠色經濟體系的發展。
二是綠色發展不是迫于壓力的權宜之計,相反綠色發展重新定義了投入與產出、成本與收益的關系,將人類經濟活動與自然之間的沖突轉化為相互融合促進的關系,以更低成本、更優資源配置提供給人更好的產品與服務。
三是綠色發展是新的消費動力、增長動能和創新動能。不能把綠色發展和經濟增長相對立,看成是對經濟增長的拖累。實際上,綠色發展已成為完整的生產體系,綠色發展不僅是在做減法,更多的是做加法和乘法。
在達成這三項共識的基礎上,我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把握綠色消費的歷史機遇,推動綠色轉型。將綠色消費作為生態文明建設重要任務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完善創新綠色消費政策體系。一要明確推進綠色消費的重點領域;二要增加綠色產品和服務的供給;三要加大推動循環經濟發展力度;四要倡議發起全國性綠色消費新生活運動;五要建立共治共享的綠色消費社會治理體系和機制;六要完善和強化推動綠色消費的市場和經濟激勵政策;七要加強綠色消費的基礎設施和能力建設。
二是適應數字時代新變化,探索城鎮化和區域發展新模式。目前發達國家已有的城鎮化理念、模式多為傳統工業時代的產物,在經濟、社會和環境上難以持續。而中國強調綠色發展,重點在于城鎮區域。當然,還要重新認識城鄉關系。鄉村振興戰略具有深刻含義,可以利用遠程鏈接提供綠色供給的方式,使鄉村成為高質量綠色產品和服務的新地。
三是制定長江經濟帶中長期生態環境保護戰略,推動生態補償融入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長江經濟帶應作為“十四五”規劃重點,建成流域綠色發展的樣板標桿。一要加快制訂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戰略;二要建立長江經濟帶自然資本核算體系;三要加快建立“一縱多橫”的全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四要以法治強化長江經濟帶的生態保護硬約束;五要實施“陸海一盤棋”和“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策略;六要建立跨部門、跨區域、多主體參與的數字長江平臺。
四是深化協同管理,應對氣候變化。一要全面深化經濟發展、能源改革、環境質量改善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協同管理;二要將應對氣候變化的相關約束性指標納入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工作體系;三要設立碳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和制度,取代現有的能源消費總量控制指標;四要進一步控制煤炭使用,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五要加強碳市場的管理制度、基礎設施和能力建設;六要加強適應氣候變化和基于自然解決方案的研究和能力建設。
五是積極推廣重大環境領域創新技術和制度設計,包括加強重大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推廣城鎮化基礎設施和能源系統領域的創新技術,設立美麗中國先行示范區和構建美麗中國進程評估體系,支持生物多樣性保護技術創新。
六是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戰略地位,樹立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典范。首先要加強國家頂層設計,包括野生資源保護、生態補償機制、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同時加強制度設計,推動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立法,定期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評估,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實施生態保護和修復,完善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建立最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
七是推進海洋可持續發展,強化中國對全球海洋治理的貢獻。從國內來講,“十四五”規劃期間,在所有涉及陸海的發展規劃中,要充分認識到近海生態環境的脆弱性,對近海生態環境綜合管理做出強制性規定。同時要更加重視“非市場化”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與意義,把發展重點轉向持續、穩定和長期的增長預期,著力增強發展后勁。從全球來看,我們認為在深海大洋開發與保護方面,中國應參與制定和審核國際資源可持續發展與保護規范,展示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同時通過保護近海環境質量與生態功能,提升中國在可持續發展海洋經濟方面對“一帶一路”國家的影響。
八是推動“一帶一路”綠色發展,打造全球生態文明的重要載體。應積極參與全球環境與氣候治理,建立綠色“一帶一路”戰略對接機制,構建“一帶一路”源頭預防機制,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綠色生產和消費,強化人員交流和能力建設。
以上發言由本報記者郭薇、霍桃、呂望舒,見習記者李玲玉、程維嘉整理,內容有刪減,未經本人審閱,標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