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省公布了上半年“五水共治”、“河長制”重點任務及項目進展情況。這份治水年中成績單十分亮眼:1月至6月,全省221個省控斷面無劣V類,Ⅰ至Ⅲ類水質斷面占比達82.8%,同比上升1.8個百分點;列入國家“水十條”任務的斷面和飲用水水源水質基本達到年度考核目標,全省水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
今年上半年,全省各地克服降雨較少等客觀因素影響,著力建設“污水零直排區”,強化治水護水長效機制,進一步減少源頭污染,鞏固治水剿劣成果。一批具有詩畫江南韻味的美麗河湖風姿顯露。
污水零直排 水體更清澈
經過全面剿滅劣V類水等戰役,去年全省劣水基本得到消除。今年浙江攻堅治水不停步,各地差水比重明顯減少,I至III類好水占比明顯提升,水質實現由差到優的躍升。上半年,椒江巖頭閘、余杭保障橋、海曙廟橋頭、樂清七里港等23個省、市、縣控斷面水質從V類提升到了IV類。
這些斷面主要集中在人口稠密,企業眾多的發達地區。過去,它們是剿滅劣V類水的老大難,如今水質卻持續向好。這與全省開展的“污水零直排區”建設密不可分,這是鞏固提升治水成效,改善城鄉環境面貌,支撐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之舉。
“污水零直排直抵水污染治理的核心,主要是通過源頭控污,對污水納管、經統一收集、處理達標后排放到外環境。”省治水辦(河長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原本無處可去,匯入河道的各類污水,現在得到高標準處理后,反而能補充內河水網”。
在義烏,每天有14.5萬噸基本到達IV類水標準的污水處理廠尾水,進入內河水網,激活河道水系,提升城市顏值,年供水量相當于一座小型水庫。曾經最為臟亂的蘇溪鎮,經過“污水零直排區”建設,源頭污水得到納管收集。沿河幾乎難以找到一個有污水的排放口,過去,當地百姓反映強烈的大陳江等主要河流的水質從劣V類,已提升到III類。
截止目前,全省已建成生活小區類“污水零直排區”42個、工業園區“污水零直排區”5個、鎮(街道)“污水零直排區”1個。截污納管是建設污水零直排區的基礎,今年上半年,全省鋪設城鎮污水管網1650公里,完成了82.4%的年度任務,管網雨污分流改造357.8公里。同時,有129家涉水地方特色重點行業規模企業得到整治,900余家養殖場集糞棚做了改造。
源頭治污帶來水流清清,污水零直排區建設成效初顯。上半年,全省列入國家“水十條”任務的斷面和飲用水水源水質基本達到年度考核目標,其中包含了99個地表水斷面、5個入海河流斷面、21個開展監測的地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大江大河中,除京杭運河存在輕度污染外,錢塘江、甌江、曹娥江、苕溪、飛云江總體水質狀況為優。
提升重長效 河湖更美麗
從濁到清,由凈到美。通過生態修復,整治提升,越來越多的美麗河湖在家門口涌現。今年上半年,有127條河道、10個湖泊按照“安全流暢、生態健康、水清景美、人文彰顯、管護高效、人水和諧”的標準列入了美麗河湖建設名錄。
在余杭徑山,清澈的北苕溪從花海茶園間潺潺流過。兩岸舒適的騎行步道,讓游客追隨著“茶圣”陸羽的足跡,在青山綠水間尋訪古老的禪茶文化。
“在美麗河湖提升創建過程中,不求一時美,力爭一直美。河道在生態修復中維持自然風貌,景觀營造也不破壞自然美。”徑山鎮相關負責人介紹,北苕溪已經成為串起五大景點的文化旅游長廊,成為了鄉村旅游的新增長點。
浙北江南詩畫水鄉、浙西秀麗河川公園、浙東濱海魅力水城、浙中錦繡生態廊道、海島風情花園,美麗河湖成為大花園建設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今年上半年,全省河道綜合治理投資近20億元,整治修復河道338.2公里。河道清淤5483萬方,耗資19.5億元。同時,增效擴容改造及生態修復農村水電站74座。
河湖治理并非一蹴而就,極易出現反復。為鞏固治水成果,今年省治水辦(河長辦)建立長效鞏固機制,開展了“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報”、“一月一提醒”、“一月一考評”督查行動。“督”在日常,“考”在平時,變年終考核為過程考評,督促各地嚴防水污染反彈。
河湖美不美,河(湖)長是第一責任人。上半年,我省對河(湖)長制實施標準化的管理,累計完成河道管理范圍劃界7414公里。并在此基礎上,梳理了河湖長的設置,調整完善、重新設立各級河湖長62067人。河道怎么治,河湖怎么管,全省33801份一河一(湖)已有信息化平臺歸檔記錄,確保河湖整理的長效性和延續性。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