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年來,浙江省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大氣污染防治和打贏藍天保衛戰的決策部署,以“兩山”理論為引領,以還百姓“藍天白云、繁星閃爍”為目標,大力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四輪“811”環境綜合整治行動、大氣主要污染物減排、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等一系列整治行動相繼實施,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藍天保衛戰,我是行動者”——在“2019年世界環境日全球(杭州)主場活動”即將到來之際,浙江在線記者深入基層,通過走、訪、看等形式,挖掘、探索全省各地在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中的典型案例和經驗做法。
浙江在線5月29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季建榮)位于杭州灣北岸的嘉興港區,是一座以化工新材料產業為主,集港口、保稅區、臨港現代裝備·航空航天產業、燃煤發電等為一體的開發區。而就在不久前,這座“工業”特征明顯的開發區,卻率先在全省范圍內提出了創建“無異味園區”的目標,并為此成立工作專班推進創建工作。
嘉興港區“無異味”建設底氣從何而來?前期又有哪些工作基礎?記者前往一探究竟。
“超低排放”改造 為世界提供“中國方案”
嘉興發電廠位于嘉興港區東面,全廠共8臺機組,總裝機容量530千瓦,是國內最大燃煤電廠之一,一年發電量約占浙江全省用電量的十分之一。
作為耗煤大戶的嘉興發電廠,同樣也是“產污”大戶,企業周邊地區甚至還出現過“石膏雨”現象。
中國首臺超低排放機組
改變,從技術改造開始。
嘉興發電廠生產副總經理童紅政介紹,為推進清潔化生產,企業在前期完成全場機組脫硫、脫硝改造基礎上,通過技術研發、攻關,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實施機組煙氣超低排放改造,并于2016年底全部完成。
“僅全廠機組煙氣超低排放改造一項,就投入資金約12.8億元。”童紅政說道。
改造帶來的環境效益是顯而易見的。統計數據顯示,改造后的嘉興電廠污染物排放值與《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13223-2011)相比,二氧化硫削減30%。氮氧化物削減了50%,顆粒物排放削減75%。
“參照現行歐盟標準測算,每年可實現二氧化硫減排530萬噸,氮氧化物減排480萬噸,煙塵80萬噸。”嘉興港區環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超低排放’引領、推動和支撐國家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戰略實施,并連續3年被列入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同時,‘超低排放’還隨著‘一帶一路’走出國門,為全球煤電清潔化提供了‘中國方案’。”童紅政自豪地說道。
“超低”排放限值優于然氣機組限值
2018年1月,該企業“煤電超低排放新技術”還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自創“鼻標”與“國標”共用 打造全民治氣氛圍
在嘉興港區,活躍著一支220余人的“民間聞臭師”隊伍,他們有的來自黨政部門,有的來自環保組織,更多的則是屬地群眾。
家住嘉興港區長豐社區的孫其林就是“民間聞臭師”隊伍中的一員。孫其林告訴記者,自己從2014年就加入到隊伍中,經過前期的基礎培訓后,已經多次參加夜間巡查活動,經歷了港區空氣從“臭”向“鮮”改善的全過程。
“民間聞臭師”巡查
孫其林介紹,在巡查中,“民間聞臭師”有完全自主權和監督權。“我們現場提出要檢查哪家企業,隨行環保執法人員就跟著我們走,我們的巡查完全以自己的鼻子為標準。”孫其林說道。
回憶起跟“民間聞臭師”較量的過往,浙江佳潤新材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蔣奇還記憶猶新:“企業剛建成開始試生產,因為部分環節密閉不夠嚴實,被他們(聞臭師)巡查到了從而不得不停產。”
為了讓企業恢復生產,浙江佳潤新材料有限公司在原有廢氣收集、治理設備基礎上,再次投入700余萬元,對原材料儲罐、輸送管道、污水處理站、倉庫等區域實施“全封閉、全加蓋、全收集、全處理、全監管”,并最終通過處理達標排放。
以更高、更嚴的環保標準投入生產運行,浙江佳潤新材料有限公司最終因此獲益。“這幾年許多同行因為環保不達標紛紛停產,而我們現在已經沒有這方面的影響,可以正常生產,公司效益也因此翻了一番。”蔣奇說道。
浙江佳潤新材料有限公司原材料儲罐廢氣“全收集”
“以群眾聞不到臭味為整治目標,將‘聞臭師行動’制度化、常態化地開展下去,拓展公眾參與、全民監督渠道,不僅有利于提高環保監管效率、提升企業環保意識;同時更融洽了政府、企業、群眾三者之間的關系,對推動港區經濟社會和諧、綠色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嘉興港區環保局局長田亨文說道。
雖然在前幾年的治理中取得明顯成效,但嘉興港區“工業廢氣治理”的步伐并未停止:建立園區企業治氣聯盟、VOCs在線監控(試點)、環保醫生、智慧環保(一期)等項目(制度)紛紛落地,《嘉興港區“無異味園區”創建方案》也已經在編制中。
這些,都將為嘉興港區下一步的“無異味園區”創建工作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