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全面推進城鄉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被寫入我省政府十方面民生實事。垃圾分類與資源化利用,作為破解“圍城之困”的重要途徑,一直是浙江各地不斷探索和嘗試的課題。4月1日起,隨著《浙江省城鎮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的正式施行,城鎮生活垃圾分類管理納入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并成為了政府目標責任制考核和個人信用判定的標準之一。
即日起,本網推出《綠色革命 浙江答卷》系列報道,尋找各地垃圾資源化利用的經典案例,“曬”出各地城鎮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可借鑒可推廣的優秀“答卷”。
浙江在線杭州4月4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陳秋杰)杭州市余杭區崇賢街道創新方式打響垃圾治理攻堅戰,以“垃圾不出鎮街”為目標,以餐廚垃圾轉換、大件垃圾減量、二維碼智能垃圾分類、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等舉措,提出了垃圾就地消納和資源轉化的“崇賢方案”,并形成了垃圾循環利用的產業化新模式。
崇賢解法:二維碼掃描垃圾分類更“智慧”
4月1日起,隨著《浙江省城鎮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正式施行,“垃圾分類投放”已經從一道“選擇題”升級為一道“必答題”。此后,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按照規定分類投放生活垃圾的責任和義務,違者不僅面臨處罰,其行為還可能被記入信用檔案。
而對于崇賢街道的許多城鎮居民來說,“垃圾分類”早已成為了一種生活習慣。2015年,崇賢街道率先在余杭區開展小區智能垃圾分類項目,截止目前,街道內共計5個小區的3100戶居民實行智能垃圾分類;2017年底街道增加虎哥回收模式,新覆蓋5個小區的8000戶居民,三個月合計回收垃圾220余噸。
二維碼智能分類垃圾桶如今已成了街道居民的“老朋友”
“我們崇杭社區紫欣華庭小區是2015年3月首批試點二維碼智能垃圾分類的小區之一,當時經過社區志愿者和學生‘小手拉大手’的宣傳引導,短短三個月時間里,小區216戶居民的垃圾分類率達到了90%—96%。”崇杭社區黨支部書記姚國林舉例介紹說。
記者了解到,在崇賢開展智能垃圾分類項目的小區每戶人家都將發到一張電子卡片。掃描卡片綠色面時,用于投放餐廚垃圾的綠桶就會開啟;掃描卡片黃色面時,用于投放其他垃圾的黃桶就會開啟,以此引導居民分類投放。“對于玻璃瓶、易拉罐等可回收垃圾,我們還有特殊的條形碼提供,居民掃描條形碼投放垃圾,就可以在手機上獲得同等價值的積分,積分可用于小區內的超市購物。”
“智能分類的垃圾桶僅僅是硬件設施,我們還有一套積分獎勵和警告機制作為‘軟件’搭配使用。”姚國林告訴記者,居民投放的垃圾還將經過第三方巡檢員的檢查,評出分類的準確率并給予相應的積分獎勵,“準確率高的我們給予加分,分類不正確的我們會發短信提醒,多次勸告無效的,社區的工作人員還將上門勸導。每個季度,我們都會評選出垃圾分類的優秀樓道,并為居民頒發證書和獎品。在榮譽感的激勵下,垃圾分類成為了每個居民的習慣,現在如果哪戶人家從來都沒有拿到過獎狀,反倒要覺得慚愧了。”
據悉,2018年崇賢街道計劃在全部入住小區推行垃圾分類工作,完成垃圾分類小區全覆蓋。此外,除轄區內所有事業單位、學校外,2018年還將實現菜場、大型商場以及酒店等公共區域垃圾分類全覆蓋。
崇賢探索:垃圾循環利用的產業化新模式
除了運用“智”動力破解生活垃圾分類難題外,崇賢街道還進行了垃圾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的大膽探索。
廚余垃圾、建筑垃圾、農業垃圾在這里實現了“前端減量—中端保障—末端利用”的立體式消納閉環,其中以“杭州谷勝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谷勝農業”)的“昆蟲農場”和“廣亞新建材基地”的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等項目為代表,逐步形成了垃圾循環利用的產業化新模式。
完成生物轉化的黑水虻即將進行“蟲-渣”分離
“化腐朽為神奇”的黑水虻蠕蟲
“谷勝農業”,位于崇賢街道的龍旋村旁,以浙江大學副教授張志劍課題組的黑水虻微家禽蠕蟲反應器技術為基礎,打造餐廚垃圾減量消納、資源利用的產業化模式。
經過分類后的餐廚垃圾通過粉碎和腐熟處理,制成飼料用于黑水虻的投喂。4~10天后,80%的餐廚垃圾轉換為了高質量的昆蟲蛋白,用于制作動物飼料;殘余的蟲糞堆體經過二次高溫快速堆肥后,制成有機肥,用于種植蔬菜、水果、苗木等高效農業。自2016年11月開始運行至今,共消納餐廚垃圾1700余噸,生產蟲體飼料220余噸,制作有機肥340余噸。
建筑垃圾分離產生粗細不同的骨料
隨著崇賢街道“三改一拆”工作的持續推進,建筑垃圾的處置及利用成了棘手的難題,廣亞新建材基地的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流水線”應運而生。在這里,大量建筑垃圾通過移動式破碎機的處理,分離出廢鐵、各類粗細骨料、免燒磚材料等可再生資源,變廢為寶重獲“新生”。據悉,崇賢街道的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項目自2016年5月開始運作,2017年拆解消納建筑垃圾近8萬噸,轉化生成再生骨料7.2萬噸,轉化率達到了90%以上,每年直接產生經濟效益達30余萬元。
茭白葉粉碎轉化為飼料和有機肥
此外,崇賢街道還與杭州海柯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開展合作,引進秸稈包膜青貯生產線,將茭白葉等農作物秸稈進行粉碎、發酵,轉化為湖羊飼料及有機肥實現資源化利用,自2016年5月運行至今,消納農業秸稈垃圾近1.4萬噸,節省處置費110余萬。
崇賢街道與第三方企業及高校科研力量積極合作挖掘出一條垃圾循環利用的產業化道路。不僅從源頭上實現了街道垃圾的減量化就地消納,還初步形成了垃圾資源化利用的市場運作模式,為當地的富余勞動力創造了就業機會,帶動了集體經濟的發展。
從城鎮居民智能垃圾分類的不斷推廣到大件垃圾和企業生產垃圾的嚴格把控,分類直運;從餐廚垃圾、建筑垃圾的資源化利用到循環經濟產業鏈的不斷成熟,杭州崇賢街道為浙江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綠色革命提供了一份可借鑒可推廣的優秀“答卷”。
共同參與 維護家園
凡注有"浙江環保新聞網"或電頭為"浙江環保新聞網"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環保新聞網",并保留"浙江環保新聞網"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