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浙江省十大民生實事中,第二件就是“研究制定垃圾分類的具體辦法”。垃圾分類與資源化利用,作為破解“垃圾圍城”困境的重要手段、作為助推“五水共治”的治本之策,浙江各地一直在不斷地前行與探索。杭州余杭區崇賢街道創新方式,以“垃圾不出鎮街”為目標,實現垃圾就地消納和資源轉化,致力于改善轄區內的環境質量,并借此不斷發展綠色循環經濟。
浙江在線杭州11月6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仲瑤卿)隨著城市的高速發展,城鄉垃圾處理能力不足的問題日益凸顯出來。據住建部統計數據顯示“人均餐廚垃圾每日產生量0.15公斤”,以杭州900余萬人口進行換算,每天將產生1350余噸餐廚垃圾。
“垃圾是放錯的資源”,如何最大限度地減少處置量,實現垃圾循環資源化利用?余杭區崇賢街道通過引進黑水虻微家禽蠕蟲反應器技術,打造“昆蟲農場”,實現餐廚垃圾減量80%以上,資源化利用可達100%。
黑水虻化“腐朽”為“神奇”
“昆蟲農場”:吃掉垃圾化身資源
在余杭區崇賢街道龍旋村旁,有一個名叫“谷勝農業”(全稱:杭州谷勝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農場,白色的大棚、成片的綠地、整潔的池塘,從外觀看上去與普通的農場一般無二。而其“神奇”的地方在于,這里便是養殖可將餐廚垃圾變廢為寶的“昆蟲農場”。
走進棚內,記者看到工人們正將棕褐色的“沙土”裝入獨輪車中,該公司的副總經理張騫用手翻開“沙土”后,大量的白色幼蟲出現在眼前。“這就是黑水虻,我們所在的地方是‘昆蟲車間’。”張騫向記者介紹道,經過分類后的餐廚垃圾統一會運送到預處理車間,進行粉碎和腐熟預處理,制作成腐殖化蟲粉砂,隨后接種幼虻,利用黑水虻喜食腐物的特性,在4~10天左右的時間里便可將垃圾中的營養物轉換為高質量的昆蟲蛋白。
完成生物轉化的黑水虻即將進行“蟲-渣”分離
黑水虻蠕蟲
黑水虻微家禽蠕蟲反應器技術,是浙江大學副教授張志劍課題組經過12年的研究與實踐的成果,“這項技術是在蠅蛆微家畜高效轉化與循環再利用技術基礎上,利用黑水虻生長代謝與工程微生物的聯合協同作用機制進行開發的,經過兩年的中試,現已實現市場化營運。” 浙江大學副教授、谷勝農場創始人張志劍告訴記者。
變廢為寶:生態循環催生綠色經濟
在科普展示區,記者看到一邊是利用黑水虻制作而成的各種產品;另一邊,則是利用蟲糞有機肥栽種的西紅柿。據介紹,1噸餐廚垃圾中,黑水虻可吃掉80%,將其轉化為高質量的昆蟲蛋白,用于制作寵物飼料。殘余的蟲糞堆體經過二次高溫快速堆肥后,可制作成有機肥,用于種植蔬菜、水果、苗木等高效農業。
張志劍向記者介紹黑水虻微家禽蠕蟲反應器技術的原理與應用前景
張志劍表示,黑水虻中富含大量氨基酸、不飽和脂肪酸、抗菌肽、殼聚糖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其粗蛋白營養價值與魚粉相當,是聯合國FAO“蟲粉替代魚/奶/豆粉計劃”典型方案,經濟價值明顯。此外,蟲體還能提取多糖、殼聚糖等抗癌物質,在食品、保健品及生物制藥領域潛在商業價值巨大。蟲糞有機肥則是發展有機、綠色農業的理想肥料。
經過烘干后的蟲體飼料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谷勝農業”的建筑面積達3300平方米,計劃生產消納餐廚垃圾10噸/天。自2016年11月份開始運行至今年9月底,共消納餐廚垃圾1300余噸,生產蟲體飼料120余噸,制作有機肥200余噸。
在推進黑水虻微家禽蠕蟲反應器技術市場化運作的過程中,不僅規避了直接利用餐廚垃圾所帶來的各種弊端,還吸納了崇賢當地富余勞動力,創造了就業機會,帶動了村集體經濟的發展。
就地消納:“崇賢方案”先試先行
崇賢街道通過引進該技術,實現了餐廚垃圾“就地消納”。先試先行的“崇賢方案”現已覆蓋到街道、社區與學校等單位,與此同時,也深入到農村生活與生產一線,現已成為余杭區合理、高效、安全消納餐廚垃圾“樣板工程”。
據悉,崇賢于2015年率先在余杭區開展小區智能垃圾分類項目,通過多元聯動凝聚社會共識,推進垃圾分類全民參與,從前端實現垃圾減量;在運輸過程中,以“城鄉環衛一體化”為保障體系,采取“直運+專運”的模式破解垃圾混裝;在末端,以“垃圾不出鎮街”為目標,探索垃圾資源化利用。截止2017年9月底,累計消納廚余垃圾1000余噸,建筑垃圾65000余噸,農業秸稈垃圾4600余噸,垃圾填埋處置下降30%,節約垃圾處置費用290余萬元。
浙江在線記者采訪杭州市余杭區崇賢街道黨工委書記朱紅耀
“接下來,崇賢將繼續以垃圾減量為目標,積極推進城鄉垃圾‘三化四分’工作,實現垃圾循環資源化利用,構建立體式垃圾就地消納閉環——前端進一步減量、中端提供保障,末端技術創新。同時不斷優化轄區內的環境質量,發展綠色循環經濟。”杭州市余杭區崇賢街道黨工委書記朱紅耀表示。
凡注有"浙江環保新聞網"或電頭為"浙江環保新聞網"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環保新聞網",并保留"浙江環保新聞網"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