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女乱亚洲色图,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成人,国产精品观看一区二区!,丰满人妻老熟妇伦人精品小川桃果

您當前的位置 :浙江在線 > 環保頻道 > 即時報 正文

科技創新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有力支撐

發布時間:2019-08-29 17:34:21 來源:中國環境報

  2019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科學技術年會現場

  圖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在作報告。

  圖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郭華東研究員在作報告。

  圖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約翰·克里特登教授作報告。

  圖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賀克斌教授作報告。

  在本次年會上,頒發了第二屆中國環境科學學會青年科學家獎。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黃潤秋(前排左二)向參展企業了解新型科技設備在污染防治攻堅戰中的應用。

  污染防治是我國全面邁向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離不開環保科技創新的有力支撐。8月23日至25日,2019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科學技術年會在西安召開,主題就是“環保科技創新助力污染防治攻堅戰”。

  8月23日,2019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科學技術年會在西安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生態環境系統、科研機構和產業界代表約3600人出席此次年會。在為期3天的會議期間,主辦方精心組織的院士專家特邀報告、高端論壇、“青年科學家專場”、學術交流、座談會、論壇、研修班、生態環境保護CEO圓桌會議、科技成果展等一系列活動,都緊密圍繞“環保科技創新助力污染防治攻堅戰”這個主題。

  在本次年會開幕式上,生態環境部副部長、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黃潤秋在致辭時指出,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短板,是廣大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者共同肩負的重任和使命。要進一步發揮科技創新作用,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有力支撐。

  黃潤秋表示,中國環境科學學會一直致力于推動環境科技創新、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全力推進大學術、大傳播體系建設,不斷提升會員服務和培育托舉創新人才的能力,今后要繼續發揮環保科技社團在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中不可或缺的獨特作用,助力推進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他強調,要把一年一度的科學技術年會打造成“產學研用”大平臺,打造成引領學科發展、傳播科學思想、促進科技創新的大舞臺。

  黃潤秋在年會專題會場的報告中指出,一要堅持生態興則文明興,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邏輯;二要堅持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三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類必須尊重、順應、愛護、保護自然;四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最核心的理念。黃潤秋強調,廣大生態環保人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用來武裝頭腦并指導實踐。

  特邀報告聚焦環境科技創新

  本次年會特別邀請了國內外院士知名專家和管理人員作了10場特邀報告,從不同領域圍繞環保科技創新助力污染防治攻堅戰向與會者解讀當前環境科技政策,分享前沿學術成果。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名譽主任秦大河用一段“2050年天氣預報”的視頻顯示,北冰洋海冰融化殆盡、全球大部地區持續干旱、颶風等極端災害氣象頻發。他說:“杜絕這些現象發生的根本舉措就是大幅降低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急需科技手段來實現低碳發展、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副司長霍傳林在報告中指出,海洋生態系統敏感而脆弱,我國近海水質情況還不容樂觀,應通過科技手段持續監測和綜合處置,“海洋生態環境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高舉生態環境保護的大旗,因為碧海藍天、潔凈沙灘,也是綠水青山”。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郭華東研究員認為,大數據為科學研究帶來了新的方法論,催生人們用全新的模式實現科學發現,地球大數據正成為認識地球的新鑰匙,而大數據時代的數據共享,對中國和全球的環境治理和可持續發展都至關重要。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約翰·克里特登教授主張,全球面臨碳、氮的大量排放和過度依賴不可再生資源等問題,需要相應的工程技術來解決。他介紹通過熱損失捕集、雨水收集、屋頂綠化等措施,來實現可持續城市基礎設施的效益和與社會、經濟、資源之間的良性互動。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賀克斌教授指出,近年來得益于工業污染治理、產業結構調整等多措并舉,我國大氣污染物排放量迅速下降,但PM2.5與美歐相比還存在明顯差距,而臭氧污染更有加劇之勢,研究表明,芳香烴是對臭氧和PM2.5貢獻最大的污染物,應對其重點研究控制。持續提升大氣復合污染的防治水平,科技攻關不可或缺。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在報告中指出,剛過去的7月是140年來“最熱的7月”,全球變暖已被觀測記錄證實,按這種變暖趨勢預計到2100年,全球平均氣溫將比現在上升4℃,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會抵消全球經濟增量。而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重大創新,今后應加強碳市場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可再生能源發展等相關政策的協調。

  談及煤炭消費總量控制,中國工程院院士、陜西省地質調查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王雙明表示,西部地區儲量豐富的煤炭是我國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我國煤炭的清潔利用技術已處于國際先進水平,煤炭企業使用的綠色開采技術,在防止地表沉降、保護地下水層和地表植被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高端論壇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建言獻策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快構建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提升生態系統的質量和穩定性。明年《生物多樣性保護公約》第十五次締約國大會(COP15)將在我國舉行。本次年會期間舉辦的第三屆環保科技創新發展高端論壇主題就是“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圍繞“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的主題,組織專家學者交流和研討,生態環境部副部長黃潤秋在論壇上提出三點建議:一要將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推動綠色轉型發展有機結合并深入研討;二要就2020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的頂層設計建言獻策;三是希望與會專家做COP15的代言人,引導媒體積極宣傳,為大會召開營造良好氛圍。

  與會專家認為,生物多樣性保護需要一個整體的國家戰略,從各方面來約束生產生活行為,最核心的就是如何展示生態系統的關聯性和整體性,怎樣準確把握并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

  托舉青年人才勇挑環境科技創新重擔

  生態環境治理和污染防治攻堅所涉及的學科領域眾多,對人才梯隊建設也就有更高的要求。在本次年會上,主辦方為青年科學家以及高校學子們提供了多個展示平臺和交流契機。

  在開幕式上,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秘書長王志華介紹,該學會從去年起設立“青年科學家獎”。在本次年會上,清華大學的蘭華春副教授、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的雷宇研究員等10人獲得“第二屆中國環境科學學會青年科學家”金獎,另有20人獲得優秀獎。自2017年起,中國環境科學學會聯合教育部高等學校環境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每年組織全國高校環境類專業本科生優秀畢業設計(論文)評獎活動,今年共評選出54份優秀畢業設計(論文)。隨后,由教育部高等學校環境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環境科學學會任南琪副理事長和生態環境部科技與財務司司長鄒首民為獲獎的青年學子頒發證書。

  8月23日下午,在本次年會的“青年科學家專場”中,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趙曉麗研究員介紹其團隊研發的磁性納米材料在污染物的分析、吸附去除和催化降解方面顯示出巨大潛力;南京大學環境學院張效偉教授講解的eDNA讓人耳目一新,eDNA能用來監測長江江豚種群的游動軌跡,顯示魚類和浮游生物的分布情況和生物多樣性等信息,對全面評估區域生態系統貢獻頗豐。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希望通過本屆年會的一系列活動,激勵廣大青年生態環境科技工作者展現出更大的創新和科研活力,在建設美麗中國的偉大進程中充分實現人生價值。

  在年會開幕式上,還頒發了“2018年度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37個項目獲此殊榮。

  推動技術交流和科技成果轉化是重要內容

  本屆年會還組織了環保科技成果展,60多家單位以設備實物、現場講解和圖文資料等多種方式向與會代表介紹科技創新在污染防治攻堅戰中的成功運用。8月23日下午,生態環境部副部長黃潤秋在參觀環保科技成果展時,鼓勵參展單位將科技成果盡快落地,在污染防治攻堅戰中發揮重大推動作用。

  在年會期間還舉辦了第三屆國家環境保護工程技術中心交流年會,各工程技術中心的代表們表示,充分意識到環保工程技術中心的使命擔當,探索新的科學治理模式,努力促進技術成果轉化,發揮環保技術“國家隊”的技術支撐作用,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論壇和研修班側重服務基層和地方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近年來致力于將科技成果轉化面向基層,服務于地方的生態環境治理。本屆年會期間還舉辦了兩個論壇,分別是“陜西省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論壇”與“環保科技創新研究生論壇”。尤其是在“陜西省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論壇”中,與會嘉賓就陜西省大氣污染防治、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等“接地氣”的議題分享了前沿研究成果。

  在此次論壇上,學會組織科技工作者為陜西省的生態環境治理以及污染防治攻堅戰中面臨的現實問題開展定制式服務,精準把脈,對癥下藥。在“無廢城市與綠色礦山建設高級研修班”中,知名專家就膠結充填采礦協同資源化利用、生活垃圾焚燒飛灰和淺埋煤層群開采地面塌陷規律及防治技術為西安市地方學者和企業高管進行講課和答疑,充分體現了中國環境科學學會近年來組織科技工作者開展定制服務,服務于基層和地方的生態環境治理。

  66個分會場關注環境科技創新各領域

  本次年會上,主辦方精心組織了66個分會場,比上屆年會增加30個。分會場的議題涉及環境管理與科技創新等領域各方面,既有宏觀的“海洋環境安全保障”與“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也有相對微觀層面的“疏浚底泥回用”和“油氣回收與在線監控”,還有緊密結合當前社會熱點的“無廢城市”與“垃圾分類”等。其中,48個分會場由相關領域的科學家自主開設、自發組織,突出了科學家在學術交流中的主體地位。這些分會場聚焦污染防治攻堅戰不同領域,專家學者和企業界代表交流前沿學術成果和環境整治的成功案例,為怎樣通過環境科技創新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貢獻真知灼見。

  2019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科學技術年會共有816位專家學者作了學術報告交流,墻報交流45篇,收錄論文656篇,涉及環境管理、清潔生產、科技成果轉化、環境與健康等各領域。年會已經成為我國生態環境科技界的盛會,必將對我國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起到強有力的助推作用。

標簽:環境科學;年會;中國;科學技術;污染防治責任編輯:陳婷
版權和免責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圖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