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國際(股票代碼:00257.HK)、瀚藍環境(股票代碼:600323.SH)等企業日前發布2019年半年報,兩家企業都取得了良好的業績增長,在“無廢城市”建設推動下,許多企業均看好這一市場,致力于為“無廢城市”提供解決方案。
2021年3月“無廢城市”試點城市將面臨驗收。短時間內,試點城市要達到什么目標,需要注意什么問題成為各地關注的重點。在前不久的一次論壇上,與會專家表示,“無廢城市”是一種新發展理念,應該關注其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列出負面清單,盡量避免走彎路。
“無廢城市”建設有路線圖
要將城市廢棄物減量化,提高廢棄物綜合利用率
隨著我國廢物量的增多和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提高,廢棄物處理、管理有了新思路。“無廢城市”是通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的城市發展模式,也是一種先進的城市管理理念。
北京市政府參事、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副總工王維平曾公開指出,“無廢城市”不等于無廢,也不等于反對垃圾焚燒處理,而是要將城市廢棄物減量化,提高廢棄物綜合利用率。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也表示,“無廢城市”不可能做到沒有廢物產生或者所有廢物都循環利用。“無廢城市”是基于基本物質平衡、能量守恒,廢物處理封閉在填埋場、填埋最小化,追求的是廢物填埋量最小和對環境影響最小。
從行業預估萬億元市場,到企業的具體收效和戰略布局,環保產業一直對“無廢城市”建設積極回應。
光大國際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王天義認為,我國“無廢城市”建設有一個路線圖,現在處于多填埋少焚燒的階段。其后是向少填埋多焚燒的階段發展,所以未來5年-10年還是會大力推進垃圾焚燒。再往后就是零填埋少焚燒階段,這個要靠不斷的垃圾分類和不斷的源頭減量來實現,這可能需要幾十年時間。到最后階段就是實現零填埋零焚燒,這是一個漫長的世紀工程。
瀚藍環境方面表示,一方面,公司在具備較為完備的后端處理設施基礎上,向前端垃圾分類及收運環節發展。另一方面,實現市政垃圾、工業危險廢物、農業有機垃圾等污染源治理全覆蓋,初步具備為“無廢城市”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的能力。其中,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餐廚項目已進料調試;福建省漳州南部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已完工將進入調試階段;廣東省南海垃圾焚燒發電三廠預計在9月底完工;廣東省佛山綠色工業服務中心工程(南海)危廢項目預計在年底建成。
負面清單有哪些?
應警惕散亂污回收企業、過剩和落后產能;警惕華而不實的技術
“有些地方和企業談到無廢城市就興奮得不得了,但實際上對無廢城市的定位、理念、模式的認知還很有限。”劉建國表示,在建設“無廢城市”的道路上還有不少誤區需要注意。
他列舉了“無廢城市”的負面清單,希望相關方能夠引起重視。
第一,“散亂污”不是“無廢”。劉建國表示,目前市場上相當一批廢棄物回收利用企業屬于“散亂污”,產業集聚度、技術含量低,很大程度上以污染環境為代價維持生產獲取利潤。“比如在環保督查中,大批廢棄物回收利用企業因環保不達標或無污染防治設施被關停。在洋垃圾專項整治中,60%以上企業涉及非法。”
第二,“過剩、落后產能”不是“無廢”。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化解過剩產能,淘汰落后產能,促進產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也意味著量大質次、薄利多銷的低端再生產品將逐步退出歷史舞臺,“過剩產能、落后產能”所生產的再生產品可能成為新的垃圾。
第三,“消化不良”不是“無廢”。“這是指表面上有的技術屬環境友好,但是由于廢物特性復雜,即使技術本身很好,但是如果這一技術只能利用廢棄物中的極少部分物質,其余大量廢棄物還是要進入填埋場或者焚燒廠處置等傳統方法處置。雖然利用了一部分極少的物質,但處置成本高昂,只解決了一小部分問題,得不償失。”劉建國解釋道。
第四,“障眼法”不是“無廢”。即有的廢棄物處理方式其實只是改變了形態,比如將水中的廢棄物排放到大氣中,管理者或者一些處置者以為廢棄物都得到處理,但其實只是變換了形態掩人耳目。“又如一些廢棄物被稀釋,然后進入到產品或土壤當中,并沒有得到妥善處置,所以我把它稱為障眼法。”
第五,“技術陷阱”不是“無廢”。劉建國提醒一些地方政府,有些企業聲稱能采用很低的成本獲得很高的收益,政府監管能力相對比較弱,往往面臨的往往是技術陷阱。“有的公司確實有實力、有技術、有積累,但有的純粹是講故事,靠資本市場運作圈錢。但是大浪淘沙,一些公司就會慢慢露出原形。”
哪些實踐值得借鑒?
垃圾分類全產業鏈技術集成、多種固廢協同資源化和工業大宗固廢處置前景廣
《“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明確,堅持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以大宗工業固體廢物、主要農業廢棄物、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危險廢物為重點,實現源頭大幅減量、充分資源化利用和安全處置。一些地方和行業的“無廢城市”案例和實踐也可以給各地一些啟示。
劉建國表示,比如,超大城市垃圾分類處理全鏈條技術集成,集約化可持續導向的生活垃圾流動與代謝途徑優化重整。指導思路包括源頭分類、全程減量、梯級利用、安全處置、智慧監管等。
再如,城鎮多種固體廢物協同資源化模式。劉建國告訴記者,這種資源化模式曾在江蘇開展過,比較超前。“項目以循環經濟和生態鏈接理念為指導,生活垃圾二元(高熱值可燃物、易降解廚余物)式分類收集為基礎,市政污泥、河道底泥、電廠粉煤灰、工業邊角料等多種城鎮固體廢物協同處理為特征,高溫燒結制陶粒、壓制成型制RDF和水解酸化制備碳源等3項技術為支撐、政府支持下的企業市場化運營為保障的城鎮固體廢物可持續管理模式。”
此外,市政固廢-工業固廢-生態恢復產業共生也值得關注。比如市政污泥通過富磷穩定化制備礦山生態恢復基質土,為我國污泥和磷礦渣的綜合利用提供新的可持續路徑,同時加速礦山廢棄地土壤生態系統的重構,進而削減礦山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同步實現固廢處理、生態恢復、污染控制的目標和以廢治廢,產業共生的發展模式。
再如,典型工業固廢大宗消納與安全利用。日前,長江經濟帶7省(市)為期兩年的“三磷”專項排查整治工作地方自查已全面結束,下一步進入“定方案解決問題”階段。生態環境部將組織專家團隊選擇典型“三磷”企業,開展“點對點”技術指導幫扶工作,研究制定可復制、可推廣的“一企一策”整改方案樣板。
“以磷石膏的井下膠結充填資源化技術為例,可以利用半水磷石膏的膠凝活性,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減少磷石膏大量堆存占用土地和環境污染的問題,有效地改善了環境質量。原先作為磷酸工藝副產物堆存的磷石膏,通過井下膠結充填技術,有助于減少采空區地表沉降、維護圍巖穩定并保證礦山的可持續發展。”劉建國介紹說。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