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鎮市河北起瀾溪塘,南至金牛塘,全長3.71公里,貫穿烏鎮鎮區,河道分支眾多,與烏鎮東柵、西柵、南柵、北柵的水系相連,被當地居民稱為“烏鎮的母親河”。前些年,隨著旅游業蓬勃發展,烏鎮市河的環境水質逐漸惡化,據2013年對烏鎮市河進行的水質采樣分析顯示,其水質已經下降到劣V類。
“以前,這條河很干凈,小時候都在河里洗澡、摸螺螄,我們喝的水也都是直接從河里挑上來的。后來河水越來越臟,住在水鄉的老百姓都嫌棄水了,那他們的‘鄉愁’哪里找?還好,最近幾年鎮里加大了治水的力度,門前的小河又慢慢有了從前的模樣。”今年已經70多歲的周阿姨說出了很多烏鎮居民的心聲。
15公頃的河面,陸陸續續種下了約3000平方米的復合式生態浮床,美人蕉、長綠鳶尾、香菇草……這些植物形態各異,顏色也有不同。它們相互搭配,層次鮮明,構成了特殊的景觀,遠遠看去簡直就是一座漂亮的“水上花園”。
這些植物可不僅僅是顏值高,在水中,它們發揮著重要作用。“生態浮床水上面是植物,水下面是生態基質,可以起到過濾水中懸浮顆粒物的作用。生態植物的生長會吸收河水中的氨氮總磷等物質,減少水體的富營養化污染,改善水質。同時,借由植物的光合作用,在水下釋放氧氣,增加河水的含氧量。”浙江農林大學團隊負責人汪奇說,這些水生植物吸收營養物質成長后還可以采摘,或投放到別的污染河道。
在水質改善的同時,這個“水上花園“成了水生動物的棲息天堂。從南柵一間民宿陽臺向下望去,可以清楚地看到魚群穿梭在水草間。
“這幾年的治水很有成效,原來的水鄉樣貌慢慢在恢復。”在常豐街57號開店五六年的朱春榮說,河上不漂垃圾了,河水慢慢變清了,大家對水也越來越親近了。
“目前烏鎮市河水質基本保持在Ⅲ類,透明度也提高到了50厘米以上,水生態系統日趨完善,各種治水‘黑科技’功不可沒。”烏鎮治水辦負責人說,烏鎮治水包含著生態科學和智慧治水的理念,2016年烏鎮與浙江農林大學合作,在烏鎮市河當中設置5個生態圍堰,將烏鎮鎮區所有水系包括入內形成大包圍,開展區域治水。在河道中設置生物膜,投加高效微生物菌劑等科學方法,循環長效改善水質。利用互聯網技術,安裝在線監測與智能監控系統,結合太陽能增氧和在線監測平臺升級,實時監測烏鎮市河水質情況變化并進行增氧調控。
2016年,為全面改善烏鎮水環境質量,烏鎮對河道現狀做了一個全面的調查分析報告,其中包括水系水文、水質狀況、生物環境、河道功能等多個方面。
“依據此報告作出了河道健康診斷,確定了修復目標,再對修復方案進行設計優化,然后再進行施工,達到階段性最有效的整治目標。”借助浙江農林大學、桐鄉新農村研究院科技服務平臺,烏鎮著力組建治水“智庫”,通過治水主題研討,技術宣講、項目對接、樣板工程建設等,穩步提升治水科技含量。
去年,烏鎮鎮又投資256萬元,啟動烏鎮市河水質、水生態和水景觀提升工程。建設可浮式生態透水壩、增設漂浮濕地、現有受損浮床改造、智慧水環境管理平臺升級改造共4項工程。通過水生景觀植物多樣協調組配、直立坡面綠化、打造親水平臺、燈光裝修等措施,營建多樣化親水景觀,人居環境質量顯著改善,居民生活品質大幅提高。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