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以來,京津冀區域出現了一次大氣重污染過程。到15日,北京、石家莊和廊坊等多個城市依然是重度污染,首要污染物為PM2.5。10月15日,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公布了本次污染過程的成因,風速低、相對濕度高,是污染物累積和二次轉化的氣象原因;機動車和工業排放的氮氧化物快速轉化成硝酸鹽,是推高PM2.5濃度的重要因素。
10月12日夜間起,大氣污染物在太行山—燕山沿線城市開始逐漸累積,邢臺、唐山等多個城市的PM2.5濃度先后達到重度污染。14日13時起,北京PM2.5濃度也達到重度污染水平。從區域風速分布圖和相對濕度圖上可以看到,12日夜間開始,區域內平均風速小于2米/秒,北京、石家莊、唐山、廊坊、保定等城市相對濕度偏高,大于70%。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表示,高濕、靜穩的不利氣象條件,為大氣污染物的累積和二次轉化提供了“溫床”,持續推高PM2.5濃度。
通過污染特征雷達圖分析,氣態污染物的二次轉化是PM2.5快速增長的重要原因。同時,從顆粒物組分特征來看,本次污染過程中硝酸鹽仍為北京PM2.5主要組分,硫酸鹽、銨鹽和有機碳組分也不容忽視。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分析,北京PM2.5濃度從12日中午開始持續升高,硝酸鹽與PM2.5的濃度增長趨勢一致,13日5時起硝酸鹽在PM2.5中的質量占比超過40%,同期在天津、保定等城市也觀測到類似特征。“這表明在不利氣象條件下,機動車、工業排放的氮氧化物快速轉化成硝酸鹽是推高PM2.5濃度的重要原因。”
本次污染氣團在京津冀還出現了明顯“回流”過程。據72小時軌跡分析顯示,北京本次近地面和500米高空的污染傳輸路徑,均先經過北京或天津、唐山、滄州等周邊城市,隨后180度轉向再折返回北京。北京本地排放積累的氮氧化物等與天津、唐山、滄州等地傳輸而來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氨等相互作用;同時,高空污染物向近地面沉降,與近地排放污染物相互作用,是造成近地面PM2.5濃度快速升高的重要原因。
“因此,區域傳輸的二氧化硫、氣態污染物的二次轉化是本次北京PM2.5快速增長的另一重要原因。”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表示,由于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今年秋冬季京津冀區域污染攻堅形勢依然嚴峻。
盡管如此,經過努力,京津冀區域空氣質量已在好轉。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指出,每年“十一”國慶節前后,京津冀都會出現類似的污染過程。今年已是近年來該時期最好的一次,直到13日,京津冀才出現今年秋冬季相對較重的一次污染過程。
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等最新空氣質量預測預報結果,16日午后,受北部冷高壓影響,擴散條件自北向南逐步改善,區域大部分地區空氣質量好轉,以良至輕度污染為主。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