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9月28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江帆)北京時間9月27日上午,美國紐約,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地球衛士獎”頒獎典禮現場。
當浙江省“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以下簡稱“千萬工程”)受獎團走上臺時,觀眾席上爆發出長時間的熱烈掌聲。這可能是“地球衛士獎”歷史上受獎人最多的一次,它屬于5600萬浙江人民和各級領導干部。
15年里,浙江孜孜不倦探索綠色發展之路,尤其在農村,從“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到美麗鄉村建設,人們清垃圾、治污水、興水利、拆違建、謀生態,千萬農民的生活就此轉折。
這一天,世界舞臺上銘記下“千萬工程”的中國故事。來自浙江省安吉縣、寧海縣、淳安縣、新昌縣、浦江縣的5位基層代表,上臺接過獎杯,發表獲獎感言,見證精彩時刻。
他們中有“中國美麗鄉村建設示范縣”的縣委書記,有長期在基層一線的村干部,也有來自農村的青年創業者。“這些基層代表,既是‘千萬工程’的參與者和推動者,也是受益者。”浙江省環保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從他們身上,我們讀懂了“千萬工程”帶來的鄉村巨變。
回答了一個問題——
鄉村應該是什么樣
領獎臺上,裘麗琴驕傲地向世界介紹自己的家鄉安吉縣魯家村,她的自信源于魯家村的蛻變。這曾是浙江一個不起眼的小山村,樹不夠茂,水不夠清,人們都說:“魯家村沒有景”。從不起眼到不平凡,魯家村蛻變的軌道是浙江許多農村共同的路徑。
2003年,“千萬工程”拉開序幕,魯家村的轉折始于彼時。這些年來,魯家村通過河道整治、污水處理、垃圾分類、村莊綠化等全面整治村莊環境,修建起10公里長的綠道和4.5公里長的環村觀光鐵軌。如今,魯家湖湖面開闊,文化禮堂白墻黑瓦,18家農場將整個村莊串聯成了一個大景區。
獲獎的消息通過裘麗琴的微信,第一時間傳回了魯家村。村民徐美菊反復翻看現場照片,興奮地說:“我們魯家村是不是讓外國人都羨慕?”徐美菊是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的一名股東,住在竹林搖曳、綠水清波的村莊里,每年享受綠水青山帶來的穩定分紅,她覺得,生活從來沒有這樣美好。
浙北山區的魯家村在變,金衢盆地的建光村也在變。
在紐約,浦江縣大畈鄉建光村村委會主任陳榮貴再次與聯合國副秘書長兼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索爾海姆會面了。他們的上一次見面是5個月前,坐標中國浦江。
今年4月,陳榮貴曾是索爾海姆的向導,他向前來考察的索爾海姆介紹了村莊的發展歷程。在環村流淌的壺源江旁,陳榮貴指著村里僅存的灰白煙囪告訴索爾海姆:“煙囪已經廢棄,但不拆掉。這是為了銘記污水橫流、粉塵飛揚的教訓,不再走回頭路。”
建光村曾是浦江水晶加工的主要發源地之一,全村500多戶人口,最多時有小作坊300多家,無序的發展和缺失的環保,導致了生態環境的惡化。2013年,浦江打響全省水環境綜合整治的第一槍,推進河道清理和清潔農村行動。如今,洗去污垢的建光村露出清麗本色,被評為浙江省美麗鄉村特色精品村、浙江省美麗宜居示范村和國家3A級旅游景區,去年共接待國內外游客16萬余人次,是人們交口稱贊的“小杭州”。
天藍、水清、地凈、村美,繪就成全省3萬多個村莊的底色。
探索了一個路徑——
“美麗經濟”的轉化
在聯合國總部頒獎典禮的大場面上,淳安姑娘姜麗娟一點也不怵。她用流利的英語發出邀請:“希望大家都能來我的家鄉下姜村,來浙江看看美麗的農村。”
鄉村創業者姜麗娟早就“國際化”了,她在下姜村開辦的鄉村民宿經常接待外國友人。
沿著浙江“最美公路”之一的淳楊線一路向西,下姜村地處距離淳安縣城50多公里的山區。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下姜村窮困的村民開始“伐薪燒炭”,山林資源迅速減少。2001年前,村里有150多個露天廁所,家家戶戶散養生豬,臭氣彌漫、污水橫流,蚊蠅滿天飛。
現在的下姜村已是另一番模樣。夏秋季品葡萄、冬季初春嘗草莓,一排排透明大棚,在綠蔭花海映襯下,折射著太陽的光輝。從“賣山林”到“賣生態”,變“種種砍砍”為“走走看看”,村里成立下姜景區管理有限公司,專業團隊市場化運營,美麗經濟風生水起。至8月底,下姜村今年已接待游客20余萬人次,超過2017全年總量。
從依山的下姜村到傍海的寧海縣,“美麗環境”到“美麗經濟”的轉化,見證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浙江10萬多平方公里土地上的生動實踐。
“一個美麗的地方,一定是經濟和生態高度融合、完美互促的。”在領獎現場,寧海縣委書記楊勇與同伴交流。寧海是此次赴聯合國領獎的唯一縣級代表,也是浙江生態發展的縣域典型。
秀山麗水,從何而來?寧海人“打掃屋子”,先后投入近170億元進行環境整治,提出“十有十無”美麗鄉村標準。“開門迎客”,發展特色民俗,在全省率先實施民宿備案制、注冊首個區域性品牌“寧宿”。一年內實現民宿總量、營業額、農產品銷售額“三個翻番”,村均集體收入增長25%,鄉村旅游收入增長30%。在今年8月發布的“兩山”發展百強縣名單中,寧海排名全國第二。
“千萬工程”既保護了“綠水青山”,又帶來了“金山銀山”。之江大地上,美麗風景與美好生活正詩意相連。
代表了一個方向——
美好生活的共同想象
浙江的鄉村如今是怎樣的面貌?有國際友人說,他們已讀懂浙江鄉村的美好。
“桂溪枕月,千年西坑”,新昌縣鏡嶺鎮鎮長呂江愛用詩句跟外國友人介紹家鄉。鏡嶺鎮是浙江古鎮中的典型,有著秀美的田園風光和豐厚的文化底蘊。古鎮內有許多保存完好的古村落,西坑村是全省最早、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之一。
在浙江,鄉村的美好生活有對“新”的吸納,更有對“舊”的珍藏。作為省級重點歷史文化村落,西坑村把毀壞文物的處罰措施寫進了村規民約,村文化禮堂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舉辦豐富的文娛活動。“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活在這里融合,帶動鄉村的發展,也改變著村民的精神面貌。”呂江說,村民們自發捐款籌措資金保護文物建筑,保護古村已成一種共識。
鄉村的變化最終改變的是人。從勤勞、自信、進取的浙江農民身上,我們得以窺見浙江的鄉村,人居環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建設等方方面面的改變。
“富饒秀美、和諧安康、人文昌盛、宜業宜居”,這是美麗浙江建設的目標,也是世界對于田園生活的共同向往。
親手將“地球衛士獎”頒發給浙江,索爾海姆說:“中國浙江的農村故事是發展中國家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示范。如何把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理念變成全世界農民的行動和幸福,中國在行動,聯合國在行動。”
8年前,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的上海世博會,讓中國城市面向世界。人們看到一個經濟騰飛的大國,現代、創新、包容。8年后,浙江“千萬工程”,又讓中國的農村走向世界,人們觸摸到廣袤農村又一波生機盎然的脈動。
萬村千鄉氣象新。我們相信,鄉村更好的未來,值得期待。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