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線下”齊聯動,打造“三清”村社環境
垃圾分類新風尚,變廢為寶好經濟。“把垃圾分類,并且分對,不是一朝一夕,一陣風的事,要長期堅持,久久為功”。樟潭街道人大副主任謝正宏邊檢查四分類垃圾桶邊說,作為街道的垃圾分類分管領導,他充分利用線下紅色引領,敲門走訪,線上宣傳提醒,智慧收集等多種形式,打造水面清、路面清、家家戶戶清的三清村社環境。
線下紅色引領,敲門走訪,提高宣傳動員覆蓋率。
垃圾分類是一項系統性社會工程,要做好這件事,首先要在思想觀念上進行轉變,從內心認可垃圾分類工作,從行動上支持垃圾分類。
樟潭街道的垃圾分類工作有兩重難度,一方面有18個村要做好二分類工作,另一方面11個社區要做好四分類。謝正宏接手垃圾分類工作以后,構建了“干”字型的垃圾分類體系。干,兩橫一豎,短橫是各級黨員,發揮先鋒帶頭作用,畫出第“一”筆,長橫是網格員、村(居)民、小區業委物業等多元主體,以人、從、眾的方式,將垃圾分類鋪展開來,串起兩橫成為干的是街道黨工委+村(社)黨支部兩級組織。
體系架構建成后,謝正宏將垃圾分類結合進迎亞運“敲門行動”,以組團聯村、組團聯社為載體,進村上樓、敲門入戶,聽取村居民對垃圾分類工作的建議意見,普及垃圾分類知識。截止目前,街道共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宣傳培訓30余場次,完成入戶宣傳約3.4萬余戶次,發放宣傳資料4萬余份,宣傳覆蓋人數約7.39萬余人次。
線上宣傳提醒,智慧收集,提高垃圾分類準確率。
謝正宏在做垃圾分類培訓時,發現很多村居民白天沒時間,線下組織培訓普及人數有限,雖有心分類,但不知道如何正確垃圾分類。建立智慧提醒系統,并清晰標注分類辦法,群眾接受度是否會高一點呢?“垃圾有家,分類靠大家”,樟潭街道繆家村的四分類垃圾點,首先建立了自動識別提醒系統,并且四分類桶后方的宣傳板上用圖畫及文字多種形式標識正確投放方式。“現在站在垃圾桶前,能把垃圾分出來了,有時候忘記了,這個喇叭會提醒我”。繆家村百姓說。
增加垃圾的經濟價值,百姓的參與度配合度才能提升起來。謝正宏對社區的“虎哥驛站”進行調查,與住建部門共同研究布點,共建虎哥等可回收垃圾點15家,方便群眾線上預約,驛站上門回收并支付環保金。建立農村垃圾分類示范戶,并給予小禮物獎勵。
接下來,為有效解決農村垃圾分類最后一公里問題,這不,謝正宏又在研究在詩畫風光帶方楊村、前程村建立以物聯網、互聯網融合技術為基礎,致力于垃圾投放有源可溯的智慧垃圾分類試點。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