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蘭溪市在全域推進垃圾分類工作中立足青少年群體,緊扣中小學這一人生成長的關鍵期,將垃圾分類知識融入日常教學,從小培養孩子們綠色發展理念。通過“教育一個孩子、影響一個家庭、帶動一個社區”的良性互動,形成了一套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校園垃圾分類工作經驗。
自編教程,構建垃圾分類教學體系
早在2016年,蘭溪市教育局就將垃圾分類知識編入地方教程《素養與生活》一書,成為垃圾分類進校園的第一課。去年,市分類辦聯合蘭江小學為小學階段量身打造《垃圾分類新時尚》校本教材,融入兒歌、案例、故事等元素,系統全面地講解垃圾分類知識。依托該教材,蘭溪將垃圾分類知識納入全市小學思政教育課程。除課堂教學外,還通過垃圾分類童玩節、垃圾分類隨堂測試、垃圾分類情景劇等浸潤式教學,在潛移默化中根植學生低碳環保理念。在日常教學基礎上,蘭溪還將垃圾分類教育落實到“光盤行動”、“綠色生活”等具體活動中,校園垃圾源頭減量效果明顯。如蘭江小學每日剩飯量較上學期減少了80%,食堂泔水量減少了50%,再生資源回收率達到95%以上,其他垃圾減量20%以上。
完善機制,構建校園垃圾分類閉環
各學校在建設“兩定四分”投放點的基礎上,因地制宜配套垃圾分類設施。如蘭江小學按照清洗區、加工區、收集區、堆肥區、展示區的布局,建立校園垃圾分類中心;振興小學建立一站一室一坊一園,即一座3.0版高標準垃圾分類投放站、一個垃圾分類工作室、一個紅領巾再生源坊、一座垃圾分類主題公園;云山小學將廢棄雜物間改造成垃圾分類宣教中心;蘭江小學等4所學校購置紙類打包機,有效提高紙類回收利用率。在完善設施配套的基礎上,各學校不斷創新制度機制,落實常態長效管理。如蘭花小學依托數字網絡平臺開創“線上監督”模式,開展垃圾分類“隨手拍”、“微點評”等活動,在線反饋評價,增強互動交流,強化分類意識。同時,將各班垃圾分類檢查情況通過電子班牌進行公示,不斷提升垃圾分類數字化、精細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城北小學推行“三檢”制度,學生產生的垃圾先自檢再投放,班級產生的垃圾由班級督導員二次檢查后再送至學?!皟啥ㄋ姆帧秉c由專人進行三次檢查,確保垃圾分類正確率。振興小學建立目標考核制度,圍繞微課堂、微實踐、微日記等十“微”項目,實時記錄學生當月垃圾分類目標達成情況,每周進行爭星評價,評價結果在電子班牌公布,促進校園垃圾分類工作常態化開展。
三方聯動,構建全民參與良好格局
建立“家校社”聯動機制,學校與駐地村(社區)定期溝通、反饋學生家庭垃圾分類及聯系社區情況,形成共建共管格局。如振興小學開展“一生一樓一社區”活動,通過一個學生聯系一個樓道、一個學校聯系一個社區,實現垃圾分類從學校向家庭、社會延伸。城北小學充分發揮聯村導師制度優勢,建立“1+3+3”機制,由1名聯村導師結對3名學生,1名學生結對3個親屬,形成輻射帶動效應。該校以十里亭村為聯村試點,通過每日分類打卡、每周入戶宣傳、定期評選優秀家庭等形式,極大地提高了該村垃圾分類成效,目前村民參與率、正確率分別達到了100%和95%以上。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